第23頁
想象歷史進程換一種樣子會是什么結果往往徒勞無益。然而這場顛覆西方文明的戰爭并不包含必然性,而是審慎的領導人做出一系列錯誤判斷的結果。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制訂的計劃會造成何種后果。就這樣,在人們以為天下太平的一年里,一次恐怖主義襲擊事件掀起了一個巨大的旋渦。最終,軍事策劃戰勝了外交。對這一歷史教訓,后人必須銘記在心。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合法性和權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受到了狂熱的公眾和亢奮的領導人的歡迎,他們以為這會是一場為實現有限目標而打的短暫而光榮的戰爭。沒想到最終這場戰爭奪去了2 500萬人的生命,并摧毀了現存的國際秩序。歐洲均勢中對變幻不定的利益進行的微妙推演被放棄,取而代之的是兩個僵化的同盟奉行的對抗性外交。之后,在造成此前難以想象的傷亡的塹壕戰中,歐洲均勢遭到踐踏。經過這場苦難煎熬后,沙俄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蕩然無存。在俄國,一次爭取現代化和自由改革的人民起義的成果,被鼓吹普世革命理論的武裝分子奪取。歷經饑荒和內戰后,俄國和它占有的其他領土組建了蘇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地球上一個偉大的普世教會的渴望,變形為莫斯科指揮的拒絕一切現有秩序觀念的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俾斯麥曾告誡說:那些提出的參戰理由在戰爭結束時不如開戰時令人信服的政治家,結局是可悲的。若能預知1918年的世界,1914年8月那些身不由己被卷入戰爭的領導人沒有一個會選擇戰爭。 歐洲政治家為這場慘絕人寰的殺戮所震撼。他們認為是一場危機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此在戰后努力營造與那次危機盡可能不同的環境。他們從自己的腦海中抹掉此前為打造國際秩序而努力的幾乎一切經驗教訓,尤其是維也納會議。這不是一個令人愉快的決定。維也納會議接納了戰敗的法國,而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拒絕讓德國重返歐洲秩序。蘇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政府預言現存國際秩序將被推翻,宣稱自己不受其概念和限制的約束。蘇聯處于歐洲外交的邊緣,西方大國猶豫觀望了很久才不情愿地承認了蘇聯。構成歐洲均勢的5個大國中,奧匈帝國消失了,俄國和德國被排斥在外或自己選擇不參與,英國開始重返其傳統立場,即參與歐洲事務主要是為了抵制對均勢實際存在的威脅,而不是針對某種潛在的威脅采取先發制人的行動。 通過一個微妙地平衡權力和合法性諸要素的國際秩序,傳統外交在歐洲維持了百年的和平。19世紀最后25年里,均勢轉向倚重權力?!斗矤栙惡图s》的起草者改弦易轍,再次回歸合法性,創立了一個僅靠呼吁遵守共同原則來維持的國際體系;如果還有可能維持這一體系的話;因為權力諸要素要么無人理睬,要么混亂不堪。事實證明,位于德國和蘇聯之間的一批根據自決權產生的國家,無力抵御兩國中的任何一個,于是互相聯手。英國越來越不關心外部世界。1917年不顧公眾的最初反對參戰的美國對戰后結果大失所望,陷入孤立主義之中。提供權力要素的責任于是主要落到了法國頭上。而法國戰后已筋疲力盡,人口嚴重下降,國民一蹶不振。法國越來越意識到,它與德國之間的實力差距有可能無法逆轉。 很少有一份外交文件像《凡爾賽和約》那樣在達到自己的目標上如此失敗?!斗矤栙惡图s》之苛刻足以使和解變得不可能,同時又沒有苛刻到使德國永遠無法恢復元氣的地步。國疲民困的民主國家因此不得不隨時對志在復仇的宿敵德國和蘇聯的革命政權保持警惕。 由于德國對凡爾賽體系沒有道義上的義務,又沒有一個防止它提出挑戰的明確均勢,凡爾賽和會建立的秩序等于鼓勵德國改變現狀。唯有靠歧視性的條款才有可能阻止德國獲得潛在的戰略優勢,但這樣的條款與美國,而且也日益與英國的道德信念相沖突。一旦德國開始挑戰凡爾賽戰后安排,唯有靠法國無情地使用武力或美國永久卷入歐洲大陸事務,方能保障和約條款的執行。然而,這兩個條件皆不具備。 過去的300年里,法國先是一直保持中歐的分裂,隨后又改為遏制中歐。起初法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后來與俄國結成同盟。凡爾賽和會后,法國失去了聯俄的可能性。由于法國在戰爭中大傷元氣,已無力扮演歐洲警察的角色。中歐和東歐涌動的政治潮流也超出了法國的cao控能力?,F在只剩下法國一家獨自抗衡統一后的德國。為了捍衛凡爾賽會議做出的戰后安排,法國幾次猶猶豫豫地訴諸了武力。希特勒的出現使法國再次墜入歷史噩夢,全然喪失了斗志。 列強試圖把各自的厭戰情緒轉化為一種新型的和平國際秩序,為此提出了一個模糊不清的國際裁軍方案,但如何執行這一方案,則留給了日后的談判。國際聯盟和一系列仲裁條約是為了用法律機制取代大國角逐來解決爭端。雖然幾乎所有國家都參加了這些新機制,而且一切破壞和平的行為均被明文禁止,但事實證明沒有一個國家愿意確保這些規定得到強制執行。心懷怨恨或圖謀擴張的大國,如德國、日本帝國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很快發現違反國聯成員國規定或干脆退出國聯不會產生任何嚴重后果。結果,便形成了兩個既重疊又自相矛盾的戰后秩序:一個是以西方國家交往方式為代表的遵守規則和國際法的世界,另一個是為擺脫約束從這一體系退出的大國專為自己劃出的可以肆意妄為的空間。兩種秩序又被籠罩在游走于兩者之間伺機取利的蘇聯的巨大陰影之中,有可能被蘇聯的革命世界秩序概念所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