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威斯特伐利亞會議后,歐洲大陸上實際上存在著兩大均勢:一個是維護大局穩定的總體均勢,英國是這一均勢的捍衛者;另一個是主要由法國cao縱的中歐地區均勢,旨在防止統一的德國崛起為歐洲的頭號強國。22200多年來,這兩大均勢防止了歐洲三十年戰爭期間血腥廝殺一幕的重演,雖未能阻止戰爭的爆發,但縮小了戰爭的負面影響,因為戰爭的目標不再是征服,而是實現均勢。 均勢至少受到兩方面的挑戰:一是某一大國的實力強大到足以稱霸的水平;二是從前的二流國家想躋身列強行列,從而導致其他大國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直到達成新的平衡或爆發一場全面戰爭。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在18世紀經受了這兩方面的考驗,一次是挫敗了法國路易十四稱霸的企圖,另一次是在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堅持要求平等待遇的情況下對這一體系做了調整。 1661年,國王路易十四已坐穩王位,把黎塞留的治國理念發展到極致。昔日,法國國王靠一批封建領主統治全國,這些領主憑借世襲地位各自為政。路易十四則通過一個完全聽命于他的官僚機構統治子民,貶抑出身貴族的侍臣,把官員封為貴族。個人升遷靠效力國王,而不唯出身。出身于外省一個布商家庭的杰出財政大臣柯爾培爾受命統一稅收制度,為曠日持久的戰爭籌集經費。出身公爵的作家圣西門在回憶錄里尖刻地記錄了法國的社會變遷: 他(路易十四)深知,惹他不悅有可能壓垮一個貴族,但無法毀掉這個貴族或他的家族。然而他可以把一位國務秘書或類似級別的大臣連同他們的家人打回原形,財富或財產再多也救不了這些官員。這就是他為什么樂意授予手下大臣巨大的權力,甚至管轄王公貴族的權力。231680年,路易十四在早先自封的太陽王稱號之上又接受了路易大帝的稱號,彰顯了他無所不及的統治權力。1682年,法國在北美的領地被命名為路易斯安那。同一年,路易十四遷宮到凡爾賽,從那里掌控專為國王陛下效力的宮廷君主制。 由于法蘭西王國統一后避免了國內的戰亂,加之有一個高效的官僚機構和一支實力超過任何鄰國的軍隊,法國在一段時期內有稱霸歐洲的可能。路易十四在位時,幾乎連年對外用兵。最終,法國與日后企圖稱霸歐洲的其他國家一樣,每征服一地,跟著就出現一個敵對同盟。起初,路易十四在各地征戰的將軍捷報頻傳,最后卻要么敗北,要么折戟受挫,尤其是18世紀頭10年敗在了馬爾伯勒公爵約翰middot;丘吉爾手下,他便是20世紀杰出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先祖。面對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內在的韌性,路易十四的軍隊一籌莫展。 黎塞留去世幾十年后,一個國內政權鞏固、在全國實行中央集權制、奉行世俗外交政策的國家顯示了它的力量。其他國家則團結一致抗衡強大的法國。英國、荷蘭和奧地利建立了大同盟。西班牙、普魯士、丹麥和德意志的幾個公國后來也陸續加盟,反抗路易十四顯然不具有意識形態或宗教性質。在歐洲大部分地區,法語仍然是外交官使用的語言,代表了時尚文化,反法陣營內也有天主教和新教之別。反抗路易十四是威斯特伐利亞的內在體系決定的,是維護歐洲秩序多元性之必需。同時代的觀察家給反法陣營起的名字詮釋了它的特征:大穩?。℅reat Moderation)。路易打著為法國揚威的旗號企圖稱霸,最終敗給了歐洲對多元秩序的訴求。 遏制法國構成了18世紀上半葉的主旋律,下半葉則圍繞普魯士處心積慮躋身列強鋪開。路易十四對外征戰是為了把實力轉化為霸權,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發動戰爭是為了由弱轉強,獲得大國地位。普魯士位于自然條件惡劣的北德平原,沿維斯圖拉河縱穿德意志全境。普魯士沒有其他一些國家擁有的豐富資源或眾多人口,但孕育出了嚴守紀律和具有公共服務意識的文化,從而彌補了自身的不足。普魯士的兩塊領土互不接壤,夾在奧地利、瑞典、俄國和波蘭的勢力范圍之間,處境險惡。24普魯士人口相對稀少,其優勢在于善于利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它最大的資產是公民意識、高效的官僚機構和訓練有素的軍隊。 1740年腓特烈二世登基時,不像一個日后會青史留名的偉人。25他尚是王儲時,因不堪忍受嚴厲束縛想和一位朋友漢斯middot;馮middot;卡特逃往英國,結果被雙雙抓回。國王下令當著腓特烈的面將卡特梟首,又把兒子送上了軍事法庭,國王親自充當首席法官。國王盤問了腓特烈178個問題,腓特烈對答如流,結果被父親再次立為王儲。 腓特烈繼承了父親嚴苛的責任感,形成了不可一世的個性,正因如此他才經受住了這次嚴峻考驗。他認為自己擁有絕對權威,但他的政策受到了100年前黎塞留提出的國家理由原理的束縛。他的信條是:統治者是自己掌控的資源的奴隸。國家利益是他遵循的法則,這一法則不容侵犯。26腓特烈有英武之氣,見多識廣(會講法語,還會用法語寫作。行軍打仗時,居然還用法語寫了一些多愁善感的小詩,其中一首名為大戰前夜抒懷27)。腓特烈的開明專制主義體現了啟蒙新時代的統治特點,他的統治受到擁護是因為其高效,而不是因為意識形態。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