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身份一確認,正式交談也應該開始了,但特使卻不發一言,而是將一疊紙,一張一張地塞進了季行云的車內。 季行云接到一張,借著昏黃的路燈看了起來,卻看不甚清楚,便起身前傾,拍了拍司機的肩膀,開燈! 燈,應聲而亮,季行云看清楚了紙上的內容,是關于中儲券流通的一項統計;跟著被塞進來的第二張紙的內容,是關于法幣兌黃金的價格變動統計;第三張紙的內容,是關于中儲券兌黃金的價格變動統計;第四張hellip;hellip; 前后一共八張紙,被塞進了季行云座車。 手中再無紙時,特使開了口,你在美國哈佛大學念過金融學? 曾是清末官派赴美留學生的季行云,驕傲地對特使之言予以肯定,是的! 你歸國后,曾在上海中匯銀號任過總經理,并于三十年代初,進入中央銀行上海分行任副經理,對吧? 是的! 好吧,你既然有這些經歷,那戴先生托我問你,要想在上海維持法幣價值穩定,有何良策? 收緊銀根,減少法幣流通數量,這要重慶國民政府的財政部,發文照會四發鈔行(注,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行)駐上海的辦事機構,回籠部分法幣上海地名券,并拒收其他地名券,即可解決問題。(注,抗戰前及抗戰初期,法幣皆為地名命名的地名券,有上海券、天津券、廣州券、青島券等,在對應該地名所處的經濟圈內流通,上海券,流通范圍僅限長江中下游地區;天津券,流通范圍僅限平津地區,其他依次類推。) 你說的,是財政部該做的事,戴先生是想問你,偽中儲行推行中儲券流通,擠占了法幣的流通空間,該如何做,才能扭轉法幣的這種劣勢? 現在的狀況,是劣幣驅逐良幣,有些難辦吶! 劣幣驅逐良幣???勞煩你給解釋一下。 日本人一向不太支持汪政府發行中儲券,故調撥給中央儲備銀行的發鈔準備金,皆為法幣,總額為一億元。也就是說,中儲行號稱擁有等價于一億元銀元的硬通貨儲備,是看不到影子的,說白了,中儲券一文不值!正因中儲券一文不值,法幣的持有人,就會將法幣像黃金、白銀一樣儲藏,作為財產保值,改用中儲券作為商業活動的支付貨幣,這樣法幣的流通空間自然就被擠占了。 那有何良策破解? 中儲券流通范圍極小,北不到徐州,南不至廣州hellip;hellip; 這與良策何干? 你聽我先把話說完,就法幣上海券而言,在戰前,四發鈔行發行總額才三千萬元左右,專門投放于上海,而中儲券單次就在上海一地投放達六千萬元,而上?,F在的人口與經濟規模,比戰前的一半還少,以法幣現有的流通速度,實際只需一千多萬元就足夠應付上海的所需了。這多出來的錢,怎會不導致法幣跌價。參照法幣,可推測中儲券的未來,因此,趁中儲券現在與法幣等價流通的時機,重慶方面可派人用中儲券在淪陷區搶購大后方緊缺的物資,運往大后方儲備或銷售,這樣就加快了中儲券的流通速度,從而會導致中儲券必然跌價,華中淪陷區的物價就必然會飛漲,并最終會動搖日元幣值的穩定。 你這話,我就不懂了,中儲券跌價,怎會動搖日元幣值的穩定? 你這樣想,日軍實行以戰養戰的政策,其所需的戰略物資,光靠一味進行搶掠那是不行的。畢竟,有些物資,他們是搶不到的。對吧?比方說水銀,可用于生產黑火藥,全中國,也就是云、貴兩省才有工業化的開采。而這兩地都在大后方,不在淪陷區,日本人就是想搶也搶不來。所以,日軍搶不到,就只能通過走私來獲得。但走私這事,日軍自己做不了,就只能利用中國商人來代辦,自古商人逐利而為,賺的就是錢,為了讓這些商人心甘情愿地替他們賣命,他們就必須讓商人嘗到甜頭。其手段不外乎就是,自動貶低日元兌法幣、中儲券的價格,讓商人可低價采購大批日貨,然后走私到大后方進行銷售。當商人從中賺到超額利潤,就會投桃報李,將日本人緊缺的戰略物資,從大后方走私到淪陷區高價轉賣給日本人。如此周而復始,日元與中儲券的聯系就日趨緊密。漏洞也就顯現出來了,中儲券一跌價,就會引起在淪陷區流通的日元跟著跌價,淪陷區日元跌價就會傳遞到日本本土。日本實行的是金本位,仗打了這么多年,黃金儲備早就不多了,日本本土居民為了保值自己的財產,肯定會爭相拋售日元搶購黃金,那時,日元在其國內跌價會更厲害,導致高度的通貨膨脹,最終會導致日本經濟蕭條,沒有強力經濟所支撐的戰爭如何還能打得下去? 你這個文章就做得太大了,呵,幾乎不亞于一場戰爭了。戴先生就問你一件事,有沒有代價不高,卻能短期奏效的辦法。 有??! 那你說! 我這算不算立功? 算的! 那對我的刺殺懸紅? 戴先生說過,從今日起一筆勾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