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頁
不過凡事無絕對,所謂時移則勢異。為今之計,薛仁果已經不足為慮,削減隴西兵馬,不至于讓腹心宿疾再生反復。則此處若是依然牽制我大唐將近三分之二的兵馬,著實有些浪費。不如便分出一半兵馬,分出散關、武關,一圖蜀中,二圖荊北;讓秦王只留下一半兵馬,繼續圍困薛仁果mdash;mdash;相信秦王如今的兵馬可以在野戰中徹底擊潰薛仁果,那么就算只留下一半人,要想圍城不攻也是綽綽有余,不至于被薛仁果找到機會突圍的。而且減少一半駐軍之后,前軍軍糧緊張的情況也能得到緩解。朝廷在抽回兵力的同時,還應當沿涇水對軍前加速運送軍糧,至少夠秦王將來長期圍困的部隊半年之用。確保萬無一失。如此,相信秦王也會理解的。rdquo; 劉文靜這番話一說,首先李世民的立場就站穩了:他不是想擁兵自重,只是想讓大唐可以先確保鞏固穩了腹心,再往手足開拓。然后話鋒一轉,又贊同了李淵的建議,在分兵的同時,沒有打李世民的臉,沒有損及李世民的威信。 李淵當然明白劉文靜的意思。不過手心手背都是rou,他也沒想要打壓過自己任何一個兒子。反正在他看來,兒子之間有競爭。在開疆拓土的年代是好事兒,而且反正都是給他李淵打工mdash;mdash;至于后來他的某一個兒子會膨脹到連他這個老爹都威逼的程度,如今的李淵是絕對不可能想得到的,在他看來,幾個兒子之間的競爭,充其量也就是他那兩個表哥楊勇楊廣二十年前做過的那樣罷了。 至于后世演義上描寫的楊廣對老爹楊堅的大逆不道弒父行為mdash;mdash;拜托,如今大唐才剛剛立國,哪有功夫去篡改歷史黑楊廣?李淵好歹也是貴圈里面的人,他當然知道自己那個已死的表弟當年沒有殺害姨夫了。 所以,他當然不可能料到將來的李世民會對他這個當爹的都黑化到那種程度。 既然劉先生也如此說,先生可有人選mdash;mdash;分兵南下,當以何人為帥統兵?如今建成在河東收復失地也打得頗有聲色,沂州地界盡數光復,宋金剛部在太行八陘之間流竄,不日將被盡數剿滅,他當初收攏的那些魏刀兒舊部,將會收編入我大唐官軍,雁門關內的劉武周兵馬即將肅清。只要建成守住了雁門關,往北出關收復雁門郡的事情便不必太急了,也不用再留著元吉鎮守太原,吧元吉調來,豈不是恰好人盡其用?rdquo; 李淵的這個建議,竟然讓裴寂和劉文靜都挑不出問題來。這里不得不插一句唐軍在河東地區的戰局mdash;mdash;此前,唐軍已經對劉武周轉入攻勢了,但是同樣因為劉武周是關外雁門起家的,而且和突厥人有貿易,所以騎兵眾多,作戰時相對于唐軍來說,作戰轉移優勢明顯。所以在李建成收復雁門關之前,唐軍即使在轉入反攻的階段,也不得不分兵作戰:由太子李建成帶著唐軍主力攆在劉武周屁股后面追殺,收復失地,同時讓齊王李元吉帶領輪流休整的部隊固守太原,防止這個河東核心和糧倉所在的要害被劉武周偷襲,不然的話,要是李建成在追殺敵軍的過程中被敵軍利用機動力優勢放了風箏、聲東擊西的話,那可就麻煩了。 河東戰場上,李建成與李元吉的一攻一守,原本配合得還是不錯的,李淵也頗為明白這種配合得重要性,所以從去年年底開始,大半年的時間里頭,李淵都沒有試圖調整過這個搭配。然而這一切在雁門關收復之后就不同了mdash;mdash;雁門關收復,便代表著隋長城防線重新鞏固了,劉武周的殘部就算機動性再好,也不可能隨便翻閱太行山和雁門關,所以河東戰場只要守住一處雁門關,其他便不需要再考慮防守問題了。這種情況,自然可以把李元吉給解放出來。 裴寂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之間相對還算中立,見李淵有這個傾向自然不會犯言直諫。劉文靜察言觀色,知道今天必須由他來提出一點想法了,否則,李世民的嫡系部隊說不定就要被分出去了。 陛下!臣以為,齊王殿下固然也是深通韜略,英勇善戰,然而大敵當前,最忌將不之兵,兵不知將。即將調動南下的部隊,原本是秦王帶起來的舊部,齊王定然不熟,要想半月之內倉促投入作戰,豈不誤事?不如就在如今隴西諸將之中,選出威望足夠之人,為入蜀主帥,再輔之以良將謀士。而齊王則可以帶領一些太子麾下兵馬,出散關后沿漢水、轉房陵,或出武關,向南陽,走荊北一線。如此,各軍皆為素來掌兵的舊將率領,不至于將不知兵。rdquo; 李淵聽了,神色有些不喜:國朝草創不過半年有余,統兵主帥,豈可輕易賦予外人!rdquo; 陛下,臣豈敢讓陛下將兵權賦予外人?不過,趙郡王雖不是陛下親子,卻也不算外人了,且久在秦王麾下聽用,還望陛下三思?rdquo; 李淵呆了一下,心說如果非要找一個不是他自己親兒子的人來當一方主帥的話,貌似也只有趙郡王李孝恭了mdash;mdash;他至少是自己的侄兒,除了親兒子之外,這算是最親的了,如果是李孝恭入川,不至于平了蜀地之后,在蜀地閉起關隘來割據自立。自古中原朝廷的皇帝派兵入蜀,最怕的就是蜀地原有的政權雖然被滅了,但是滅蜀的主帥卻在蜀地關門自立,所謂入川不利主帥rdquo;的古讖,就是這么來的,鄧艾鐘會桓溫,不都是例子么。后世還會有王建、孟知祥一大堆例子呢,只是如今這個點兒還沒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