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頁
不過,對李密不利的地方依然是有的,首先便是薛世雄殘部這支生力軍剛剛加入王世充麾下,被王世充用賞賜喂飽了士氣恢復不錯。二來便是原本這時候應該在李密麾下的秦瓊程知節羅士信等三大名將,本時空早早就被蕭銑網羅到自己麾下了mdash;mdash;要知道,歷史上李密和宇文化及的童山大戰,幾乎就是靠秦瓊幫他死扛著中軍不崩潰,才撐下來的。所以這幾員猛將的缺位帶來的李密軍戰力下降蝴蝶效應,自然是非同小可。再加上歷史上李密的背后是杜伏威,不足以威脅李密。而本時空杜伏威早早就完蛋了,強大的大梁已然直接和李密軍在徐州一帶接壤了,讓李密不得不分出更多力量提防背后,所以能夠拿出來對付王世充的力量自然更少了。 被蕭銑放在東線牽制李密的,是陳棱和秦瓊等部,在王世充與李密爆發偃師戰役的當口,蕭銑本人正帶著沈光尉遲恭一堆將領御駕親征猛攻夔州滅門許紹呢,所以自然是沒有辦法知道王李大戰的詳情經過,而梁軍東線淮北徐州一帶的將領。因為此前沒有得到蕭銑的直接指示,也不知道朝廷對于王、李兩家的外交態度究竟以聯誰打誰為主。所以也只能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hellip;hellip; 偃師血戰持續了數日,大小幾場激戰。最終在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途中,李密如期而敗了mdash;mdash;其實按理說,李密的失敗真的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哪怕是在各路農民軍當中,李密也算是相對來說坐吃山空的那個了,因為得到了洛口倉讓他一下子膨脹了十幾倍的勢力,也因為得到了洛口倉讓他擴軍無度,又短視地只知軍備不顧生產,坐吃山空。 就算鳴鳳元年這一年,王世充沒出手干掉李密,只要相持下去,一年,兩年之后,李密總有完蛋的一天,因為他的占領區已經是千里無人煙,只剩下軍隊和軍屬,完全看不到可持續發展力了,洛口倉的存糧吃完的那一天,就是李密自行滅亡的那一天。 相比之下,河北的竇建德雖然也是農民軍,但是竇建德發的橫財沒有李密多,本人又知道一點民間疾苦,好歹知道略微恢復一些生產,所以逼格和李密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上的。 不過王世充勝利歸勝利,連番血戰之下,自身軍隊實力還是頗受損失的,戰死的和殘廢的加起來,足足折損了兩萬多河洛精兵,才算把李密這塊硬骨頭啃掉。雖然吸納了不少李密崩潰后的殘兵進來,但是短時間內并沒有辦法快速形成戰斗力。從地盤上來看,偃師之戰后王世充可以控制的直系領土足足擴大了一倍不止,然而這也并沒有什么卵用,因為這些地盤都是禍害得不輕,幾年之內都沒法提供稅賦和兵源徭役產出的。 大隋朝沒有滅亡之前,天下有117郡。再算上府兵的鎮rdquo;,郡和鎮這一級行政、軍區單位加起來,總數有200個上下,而李密全盛時候,占據的土地號稱郡、鎮三十余處,也就是說地盤相當于整個漢人天下的六分之一左右,王世充要是朕可以吞下李密的全部地盤的話,好歹也能夠算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mdash;mdash;剩下的三分之二里頭,蕭銑獨占三分之一,李淵和竇建德加起來算三分之一。 不過,偃師之戰李密雖然大敗,主力潰散,手下州郡紛紛失去控制,這也不代表這些地盤會快速落入王世充手里。王世充緊趕慢趕,血戰之后攆著李密窮追圈地,也不過掠取了十幾個郡的土地。李密留下的地盤遺產里頭,起碼還有一半被別的軍閥撿漏了。 蕭銑在這里面,算是占便宜最少的,秦瓊和陳棱以求穩為主,只是把徐州以西、濟陰郡以東的幾個郡原李密軍的地盤,在李密崩潰后摧枯拉朽地接收了過來。而李密在荊北方向、秦楚之間的十個郡土地,則被剛剛熬死了薛舉、在關中定鼎了局面的李淵撿了便宜。 眾所周知,秦之四塞當中,秦楚之間的那道要害便是武關,從秦地出了武關,便是楚地北部的宛城一帶,再往南還可以到達新野、鄧州、襄陽。這塊地區原本是各大軍閥之間勢力的真空區,是被一些小的農民軍頭目所占領的,在李密極盛的時候,這些農民軍頭目自然名義上歸順李密,李密倒了之后自然是各找各媽。 在李淵攫取這一塊地皮的過程中,李密麾下一員將領起到了關鍵作用,那就是徐世績。徐世績在李密偃師兵敗之后,一直慫恿李密若是不敵王世充的話,不如投奔李淵mdash;mdash;這一切戲碼和歷史同期幾乎沒有差別。在徐世績的斡旋之下,李密手頭那些本就沒有徹底控制過的、現在好歹可以拿來當籌碼用一次的地盤,也就便宜了李淵。 除了徐世績之外,一直死心塌地跟著李密的將領也就是一個王伯當了。其余一些從當初李密誅殺翟讓時起就對李密心存芥蒂的瓦崗軍將領,自然不會和李密一條道走到黑。歷史上,這些人因為毫無退路,只能投降此前的敵人王世充mdash;mdash;因為歷史上,李密周邊的地緣政治,決定了那些將領要么投奔王世充,要么投靠杜伏威,要么想辦法渡過黃河去投靠竇建德。而渡過黃河顯然是有難度的,杜伏威看上去又太low,所以才有一大票猛將便宜了王世充。 現在的局面,顯然和歷史上李密敗亡的時候大不相同。杜伏威的老巢那一帶,現在是大梁朝廷的地盤。李密敗軍當中退到濟陰郡的那一路人馬,以單雄信為首的,便奔到徐州,向秦瓊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