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頁
也虧得李淵一門是八柱國時代就流傳下來的豪門大族,在關中各地到隴西都是勢力盤根錯節,莊園產業遍布,而且很多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已經漸漸改頭換面,外人并不知道是李家的產業。 李秀寧得以先回到敵后的戶縣,那里有李家田莊屯糧無數,李秀寧身邊只帶了一個家將馬三寶算是頗有戰斗力,然后靠著開倉放糧吸納流民和原本已經起兵的其他義軍。有一股義軍的頭目名叫何潘仁,乃是一個西域來的波斯胡商出身,手下雖然人馬不少,卻在官軍連續圍剿之下很是窘迫,經常缺糧,李秀寧與馬三寶軟硬兼施,一方面許以軍糧,另一方面抬出李淵的大旗,總算是收服何潘仁易幟遵奉唐公為主。后來李秀寧靠著這支人馬在敵后連續征戰躲地,還與正面戰場的唐軍配合夾擊隋右屯衛大將軍屈突通之戰中建功頗豐,倒是歪打正著了。 除了jiejie姐夫有驚無險之外,另外幾個小魚小蝦都是在劫難逃,比如李世民的五弟李智云,就在國統區rdquo;被陰世師逮捕了之后在大興鬧市區活剮了示眾,年僅十二歲。 不過說句良心話,可能是覺得小孩子知道太多事情不容易保密,所以哪怕沒有李世民的提前散步消息,這李智云也沒多大逃脫的機會。因為其父李淵貌似也已經放棄這個小兒子了,畢竟一來才十二歲,沒啥逃亡的經驗,不會隨機應變,二來李淵的兒子當中,只有李元吉以上的四個兒子是正妻也就是后來的竇皇后所生,從第五子李智云開始,都是別的小妾所出,李智云的生母是萬氏,所以死了也就死了。 只是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李二爺對于殺兄屠弟這種事情的嗜好。實在是不在當今圣上楊二爺之下吶。后來除了大哥四弟是直接在玄武門被他和他的打手們手刃射殺的之外,還有比如七弟李元昌據說被卷入后來李世民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殺;就算李元昌案真沒啥冤枉的、純屬李元昌罪有應得。那也還有李二爺的八弟李元亨和九弟李元方兩人的離奇死亡事件可以為證,這倆孩子死的時候都是十三四歲年紀。只是有一次被李二爺賜宴賞酒后不久就不明不白嗝屁了。不過誰讓八弟九弟的親媽分別是當初據說很向著大哥李建成的張婕姝和尹貴嬪呢mdash;mdash;李二爺修的史書里頭,初唐宮闈**的典范。便是說他大哥和父皇李淵的張、尹二妃不清不楚了吧。 hellip;hellip; 好了,關于李二爺殺兄屠弟的嗜好,便說到這里,暫且按下不表。卻說李建成為李淵拿下河西郡之后,李淵自然是大喜過望,當下正式傳令,在軍前正式冊封李建成為左軍都督,帶兵從河西南下潼關方向。李世民為右軍都督。抄略隴地奪取蕭關。 唐軍靠著一開始的先手突襲之力,很快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從五月到六月,接連破了七八個郡的地盤,還把原本陷于隴地敵后的李秀寧部娘子軍也接應了出來,整個唐軍地盤連成一線,已然成了氣候。 反觀官軍這邊,鎮守大興的傀儡代王當然是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衛玄和陰世師安排。陰世師自己軍事才能也不敢說強,只能是派出兩路衛大將軍級別的將領分兵剿賊。分別抵御李建成軍和李世民軍的進攻。 官軍的兩路主將分別是宋老生,屈突通。各自也有兩三萬兵力,其中宋老生麾下的。是當初楊廣組建的驍果軍里頭,目前留守在關中地區的僅有的那部分人馬了。,而屈突通帶領的則自然是傳統府兵制下的右屯衛各鎮府兵,算是舊軍頭勢力。 雖然宋老生和屈突通二將麾下兵馬明面上的強弱規模還算相若,然而懂行的人一看他們兵力的構成成分,便能理解其部隊作戰意志上的差異。如果此刻他們面對的是農民起義軍的話,或許宋老生和屈突通部都還能全力死戰,然而面對李淵時,驍果軍和舊府兵的戰斗意志就不在一個檔次上了。 李淵好歹是八柱國門閥出身。雖然如今是太原留守的官職,但是誰都知道李家是隴西成紀人。對于關中北部地區的府兵影響力很大,完全和屈突通的府兵征集防區重合。屈突通手下的府兵里頭?;蛟S只有九原/五原一帶,也就是后世河套地區郡縣征集來的府兵屬于李家勢力范圍之外。 這樣的差異,當然注定了李淵對宋老生和對屈突通會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在宋老生對面,李世民和李秀寧,柴紹的部隊要以強攻為主,最多用一些誘敵深入調動敵軍的計策,但總的基調還是擊潰殲滅為主。而屈突通對面的李建成部,就要靠一拉一打,先以擊潰戰挫動屈突通銳氣,讓其徹底軍心渙散明白不能取勝后,再以招撫誘降的外交手段相配合。 七月間,李世民總算是松了一口氣,因為自開戰以來,他好歹是在和兄長李建成的競爭中扳回了一局,把李建成當初首戰告捷秒殺河西郡橋頭堡的功勞給抵消了。這一局,便是與隋將宋老生的決戰。 這一戰的勝利,首先說來也是李世民運氣好,因為他被分配到的隴地戰場本來就是李氏根基較好的地區,又有李秀寧在敵后拉攏各路已有義軍的幫助,所以自從五月份李世民和李建成分兵之后,李世民這一路人馬在進軍中補充兵力的速度便遠遠快于李建成。李建成在插向潼關北面的過程中,后半段幾乎補充不到多少自動來投效的義軍,而李世民一直有無數新血可以源源不斷彌補戰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