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頁
原本的歷史上,刑部尚書衛玄的最后一次親自帶兵出征是發生在朝廷二征高句麗、楊玄感謀反的當口上。因為歷史上的楊玄感造反時在強攻東都洛陽不下之后,試圖改為采納李密的中策,西進潼關、奪取大興,所以大興留守的衛玄和楊玄感軍大戰了一場,四萬關中兵大潰。幾乎覆沒,由此也可見衛玄著實不是一個打仗的材料。當然本時空因為楊玄感造反的時候用了李密的上策去涿郡,所以關中新征募的兵馬沒有在楊玄感之亂中損失多少。不過因為如今已經大業十年底,衛玄的年紀也已經七十好幾了。讓他大冬天地去關外雁門救駕他也吃不消,便把動員起來的關中兵借給兼領河西之地的陰世師一并帶去mdash;mdash;衛玄暗地里的身份是關中地區的內外侯官總管,所以和陰世師好歹是一個系統的,知道陰世師暗地里的身份,自然放心借兵給他。 除了陰世師之外,此后趕到的勤王軍便是河南道經略使、齊魯討捕大使張須陀軍為主的援軍了,然而河南之地實在太亂,張須陀本人實在抽身不開。只是讓麾下將領帶了一部分兵馬,和東渡留守樊子蓋部合兵一處前來勤王mdash;mdash;因為張須陀的軍隊要想出關勤王的話,如果走楊義臣的轄區北上、從河北出張家口西進雁門的話,路途會更遙遠,而且楊義臣轄區內竇建德、張金稱等巨寇還會阻撓行軍和糧道,必然延誤時間;所以張須陀部援軍走的是先西進東都洛陽、然后在洛陽北面的孟津渡渡過黃河,再走河東地區出雁門關。這條路必然讓張須陀部援軍會在路上和樊子蓋的援軍回合。 因為張須陀本人沒有帶兵來,而張須陀本人派來的副將官位級別比較低,所以這一路兩軍合并而成的援軍,最后由樊子蓋的部下擔任了指揮職務: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為該路援軍主帥。段達、裴仁基為副將。麾下總兵力達到了六萬人,其中張須陀和樊子蓋的兵各占一半。 陰世師和皇甫無逸出關之后,隋軍總兵力超過了二十五萬人。再加上雁門城內的守軍,總數超過了三十萬人,已經對突厥人形成了至少三比二的兵力優勢,始畢可汗在堅城之下進退不能,放棄又心有不甘。突厥與隋軍小規模的野戰也爆發了好幾次,每次雙方都付出了數千人的傷亡,互有攻守,卻誰也沒打開局面,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逐步被消耗了銳氣的始畢可汗已經開始緊張起來。 臘月十六,在皇甫無逸到達之后三天。隋軍最后一股大規模的援軍也終于趕到了戰場,那便是江南道經略使兼三韓總管的蕭銑。與東萊留守陳棱的兵馬,總計也有五萬人,其中蕭銑帶來四萬兵力,陳棱一萬,畢竟陳棱只是一個東萊留守,相當于幫著朝廷管住山東地區的海軍前沿基地而已,實力本就不雄厚,還要放著杜伏威北進,分出一萬人來勤王已經是極限了。 蕭銑和陳棱走的路線,自然是蕭銑軍先從吳郡上船,沿長江轉入黃海后沿海北上,一直到東萊地界登陸后強行軍穿過山東半島,再在渤海灣換上陳棱在山東半島北岸準備好的船只渡過渤海、直入海河、大運河、轉永定河,盡可能充分地利用了水路交通,讓行軍可以每天十二個時辰連軸轉,而且也不至于讓士卒太過疲勞。最后快靠近張家口長城的時候才讓大軍下船陸路行軍出關,走楊義臣走過的老路。 這條路線對于蕭銑來說已經是最快的了,因為隋朝的大運河不比后世明朝是直接從杭州取直通往北京的,而是要到洛陽繞一下,蕭銑軍馬匹馱畜又不多,如果走太多山路也麻煩,所以還是用他們熟悉的海運比較劃算。只是江南道終究是諸路勤王大軍里頭距離雁門最遠的,所以緊趕慢趕依然要比皇甫無逸還晚幾天到,不過好在有秦瓊和羅士信的騎兵當初第一時間就在遼東趕上了楊義臣,所以蕭銑此戰在楊廣面前刷功績的事兒肯定是沒問題的了。 hellip;hellip; 蕭經略!貴部秦郎將麾下的鐵騎,當真是天下精兵吶!我軍與突厥人血戰數場,這些日子秦郎將可沒少殺敵。今日你親自帶著江南道大軍來勤王,咱這邊可以聚集的兵力也算是齊活兒了,徹底擊退突厥人、迎接陛下,想來便在反手之間。rdquo; 蕭駙馬hellip;hellip;rdquo; 賢侄兵強馬壯,當真是國之棟梁,愚叔可是有心無力吶hellip;hellip;rdquo; 蕭銑安置了自己的部隊,親自帶著幾個親兵護衛和一些心腹將領來到楊義臣的中軍大帳,和各路勤王軍將帥會面的時候,剛剛見過虛禮,就被一群將帥圍住了恭維。 喊他蕭經略的,自然是楊義臣了,人家和他平級;喊他蕭駙馬的,多是陰世師和裴仁基段達之類當年楊廣做太子時就跟著楊廣的藩邸舊臣;至于喊他賢侄的,不用說,便是李淵了,李淵好歹身份是楊廣的表哥,他喊表弟的女婿一聲賢侄,顯然沒有問題。 蕭銑一一應付了過去,便單刀直入先問起楊義臣,對于找突厥人決戰的事情有什么打算,其余各軍主將也都在,自然好參與討論。 其實原本蕭經略到之前,楊某便已經打算強攻雁門城東南兩個方向的突厥人大營,逼迫突厥人與我軍總決戰,只是想著數日之內我軍還連續有援軍到來,而城中陛下暫時也不缺糧草,不趕這幾天時間,所以一直拖著,好等一個萬全的良機。如今諸軍集結,最多再給兩三天歇息氣力,恢復千里行軍耗損的體力,便可全軍決戰了。不知蕭經略意下如何,諸將可有難言的違礙?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