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蕭銑是深知那種見不得光的黑戶口的苦楚的,能夠不做逃奴當然還是不做的好。尤其是當他了解到張蕓的身世并不是如那些傳奇話本上所說的紅拂身世那么不堪,正常凈身出戶的話還是可以有個好人家的身份的。 hellip;hellip; 和蕭銑約定了等到樂昌公主事件的余波過去,再幫忙辦張蕓的事情。隨后楊潔穎便利用自己可以輕松出入后宅的條件,前去和張蕓接頭,好把這個消息告訴對方,讓對方稍安勿躁mdash;mdash;蕭銑畢竟是男人,被楊素的婢女送出后宅,可就沒理由隨隨便便再進去的道理。 怎得這幾日突然之間又冒出了個親戚,還都是年紀相若仿佛的妙齡少女hellip;hellip;該死,我為什么要加個又字?rdquo;楊潔穎穿過后宅的園子,一邊走著一邊拿眼睛掃著兩旁的假山,試圖找出蕭銑口中說的那個會拿著一個鮮紅絳云帚和她故作邂逅的婢女,可是找了一會兒都沒看見,便先找了一處石桌石凳坐下。 我明白了,定然是小姑姑的事情,讓我不經意加了個又字。小姑姑和他差著輩分呢,怎么可能有事?不要多心,不要多心,要鎮靜hellip;hellip;不過一會兒要見到的那個lsquo;蕓meimeirsquo;可是真個輩分年紀都相若的。哼,不過侍婢出身,能有多少氣度教養,有什么好怕的。rdquo; 楊潔穎心中想著,目光的搜索不由得遲鈍了下來,等到一個如同一抹紅云一樣飄逸的纖細少女擋住了她的視線,她才回過神來。那少女婢子打扮,果然拖著紅綾絲絳的云帚,拂拭了一下楊潔穎面前的石桌,然后把一盤洗凈的果子放在楊潔穎面前。 這位小姐是來參加主公壽宴的吧,怎得游玩至此,且用個果子吧。rdquo;張蕓壓了一下自己頭上的骨釵,把臉湊近楊潔穎,略帶促狹地細聲說道,定是南陽郡主了吧。婢子本來就沒什么好怕的。rdquo; 嘎吱mdash;mdash;啊,這楊梅怎得這般酸?果然要五月天的楊梅才是熟透了的,哎呀不吃了不吃了。rdquo;楊潔穎捂著腮幫子,一邊心中暗惱定然是自己剛才心中思忖,不小心自言自語說出聲來了,倒被對方看了笑話,當下借故收斂心神,想著在氣場上找回場子。 所幸場子不用找,自己就會上門。楊潔穎定神細看了一番張蕓的姿色容貌,心中馬上放心了不少mdash;mdash;對面這少女,起碼比自己低個兩三分,就算考慮到對方如今條件差,素顏沒得打扮,那至少也是低一兩分的。而且那氣質儀態,哪有自己這般貞靜嫻淑?這么一想,楊潔穎便滿面和煦地擺出了要罩遠房表妹的姿態。 聽說你是張主簿的孫女?果真是hellip;hellip;爽利得緊,讓jiejie看了著實喜歡。救你出去的事情,蕭大哥已經和我說了,jiejie自會幫你。不過你也是在府上混得久了的人,樂昌公主前陣子剛剛走脫,這種事兒上楊仆射只怕性子不好,總得等平復一些。不然馬上提出你的事兒,豈不是活脫脫打了楊仆射的臉;教人以為楊仆射因為懼內,是個人都能從他府上撈出女人來?不過你也別太擔心,以jiejie的手段,兩個月也就把你撈出去了。rdquo; 說著說著,臺詞也不用編,便越來越順溜,最后還真有一番款款之態,很是自信。 張蕓雖然豪爽,不以身居奴婢為卑,可被楊素安排在左近伺候,待人接物也是經過見過的,這一點上反而比之不能拋頭露面的大家閨秀有優勢。故而她一聽,也就知道楊潔穎救她出去卻是誠心,但是總歸有兩分酸意在里頭。當下莞爾一笑,也不拿捏,直言道:楊jiejie,我雖然喊你表哥一聲lsquo;蕭大哥rsquo;,不過你可千萬別誤會什么。要是有什么忌諱的話,救我出去之后,你就別讓我跟著服侍你了,賞我個白身任我自去,豈不是就不會礙眼到你的好表哥了mdash;mdash;唉,jiejie你這是怎么了?四月楊梅酸不假,枇杷可是正當時令啊。rdquo; 第四十九章 塞翁得馬 楊素壽辰那日的諸般風波,便這么在諸般風波中揭過了。蕭銑收獲了敬獻寶物的聲望,也收獲了更糟宇文化及兄弟忌恨的仇恨值,以及多了一些搭救故人的牽掛。 轉眼又是十余日倏忽而過,晉王楊廣終于帶著他的心腹幕僚進京了。雖然錯過了年節時候,但是楊堅和獨孤皇后接見楊廣的排場絲毫不遜,顯然是隨著年邁,他們在這個如今最看好的兒子身上,已經寄托了越來越多的期望,有私德上的,有朝政上的,千絲萬縷,縈繞難解。當然,這其中蕭銑借著楊廣英明領導rdquo;發明自鳴琴這種不需要聲伎的奇物,也為二圣的印象分加了不少附加分。 借著這一切的東風,楊廣這一次重返京師后的初始布局很順利。此前蕭銑的八叔蕭瑀一直沒有入朝為官,這一次也被帶到京城,舉薦到了內史舍人的位置上,算是成為了老蕭家在朝堂上目前實權最高的官員mdash;mdash;這一消息蕭銑在聽說時,也少不得為八叔高興,至于嫉妒,那是完全沒有的。畢竟八叔的年紀資歷輩分都比自己高一個檔次,即使此前沒有明顯的功勞,做到內史舍人也是應該的。 而這一位置上另外一個空缺,則由楊廣給了楊素的黨羽封德彝,算是讓統一戰線內部一團和氣。 至于那些楊廣進京之前就已經坐在內史舍人位置上的官員們,若是還未識時務投靠過來,自然少不得給別人騰位子。不過很顯然,中國歷史從來都不缺識時務者,比如原內史舍人虞世基便是其中的典范mdash;mdash;虞世基此前并非晉王一黨,但是他弟弟虞世南在晉王府擔任教習,指點楊廣的兒子讀書,所以要投靠自然也是近水樓臺。當虞世基自己的位置騰給封德彝之后,虞世基也順勢高升一階,到了內史侍郎的位置上,成了中書省內前三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