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咱只要把這幾部書都做得好了,一旦回了本錢,來日自然可以繼續再弄那些三五萬字的大部頭,比如《孟子》、《詩經、《易經》,這些書籍也是將來貢舉必定要背誦的經典,不愁沒有銷路。只要此法果然可成,讀書人都愿意購買這種新書,咱便把這種法子獻給圣上,也好為大家搏個功名。rdquo; 說到這兒,從劉三刀到工匠們都是熱血沸騰,唯有已經不愁功名的歐陽詢始終在一旁拿著幾張用針線縫起來的書頁在那里端詳,心中狐疑地說:師弟,這紙張脆硬,自古都沒有如布帛一般用針線縫訂的,只怕一翻就破碎了,還望三思啊。rdquo; 蕭銑也知道歐陽詢說的是實情,但是他也想不出什么辦法,只好寄希望于他的中校署下屬其他崗位的工匠能夠盡快改良造紙工藝。當下安慰歐陽詢說:師兄,這也是權宜之計。若是不作線裝書,還是如同古軸一般,卻是沒法印刷,根本對不齊啊。rdquo; 師弟,這樁事情愚兄倒是這幾日反復想過了mdash;mdash;若是只追求印刷時對得齊整,不會干擾到旁邊的紙頁,咱也可以做成折疊頁的書,一樣加上硬封皮,豈不是好?如今將作監各處作坊造出來的紙,本就是為了配合卷軸使用的長條紙,便如同一匹匹的麻布一樣細長。咱刻意切成小片,再縫起來豈不是多此一舉?rdquo; 聽了歐陽詢的建議,蕭銑當真是要拍斷大腿一般醒悟了:他受限于后世明清古籍大多數是線裝書這個慣性思維,覺得書籍從手抄進化到印刷之后,就必然要這么改。但是殊不知,這其中還有別的土辦法。歐陽詢提出了折頁書之后,蕭銑腦中馬上冒出了后世的手風琴乃至折頁請柬的樣子,當下趕緊讓工匠試著折了一本擺弄。 略微實驗了一下之后,蕭銑便發現了折頁書的優劣mdash;mdash;折頁和線裝相比最大的劣勢在于,因為閱讀習慣的問題,折頁書的紙張只能單面印刷,而線裝書可以雙面印刷,省一半數量的紙張。但是考慮到如今造紙工藝還沒來得及改進,蕭銑能夠用到的紙本來就只能印一面,如此一來,也就不存在折頁書的這個劣勢了。 蕭銑當即實驗,并且改良了一部分裝訂粘合的工作,最后拍板,使用一套他改良過了的印刷書折頁裝訂法mdash;mdash;在折頁的基礎上,把背靠背的頁背無字部分用一些膠貼起來,形成蝴蝶裝rdquo;。 當然,線裝書的技術蕭銑也并不是放棄了。而是蝴蝶裝先用著,線裝書留待造紙技術改良、弄出既柔韌便于縫紉,又厚實防滲能夠正反面印的紙出現之后再用。 hellip;hellip; 也幸虧剛剛上任的蕭銑在將作監的本職工作比較空,基本上只有一些打醬油的任務,這才能夠讓他每天不務正業地偷偷使用本署的工匠們研究私活。 經過半個多月的忙活。到了四月二十前后,大興東市內一處原本售賣四寶、卻經營不善的小店鋪被盤了下來,換了新東家經營。而這個名義上的新東家,便是沈光的兄長沈耀mdash;mdash;沈光的兄長在沈光之父沈君道升任漢王府掾之前,原本就是以抄書賣維持生計的,這樁事故在整個康平坊人盡皆知。所以如今一個抄書賣的突然鳥槍換炮盤下一間販售文房四寶的店鋪,也不會有人覺得匪夷所思。唯一需要懷疑的,無非也就是他們哪兒來的本錢。 幸好這個問題并不是很難找到答案mdash;mdash;因為根據沈光在他那些狐朋狗友面前毫不避諱的宣傳,這些本錢都是他向他的好哥們兒、將作監中校署令蕭銑蕭大人借的。蕭銑前陣子因為做了幾首好詩,被晉王開出兩百貫一首的高額賞格、賺取千金的事情,在大興如今也傳為美談了。所以說如果是蕭銑拿得出數百貫的本錢借給沈光、盤一個原本就經營不善行將倒閉的狹小文墨店,也是可以說得通的。 按照蕭銑想當然的本意,當然是想直接盤一家書坊下來,可是這個本意在現實面前,不得不做出讓步mdash;mdash;因為沈光告訴蕭銑,大興城里根本就不存在蕭銑所說的那種書坊rdquo;,或許整個大隋朝都有。因為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之前,因為書都是手抄的,根本沒有批量販售書籍的店鋪存在。所有抄書賣的人,都是在賣筆墨紙張的店鋪里寄賣的。 新店開張后,文房四寶照賣,手抄書也是照例搭在賣紙的地方一起寄賣。只是手抄書之外,還有一些形制頗為新穎的書籍堆在一起,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這個年代的手抄書非常昂貴,而且因為手寫字體差距較大,字寫得漂亮的手抄書尤其有市無價。尋常但凡書法還過得去的人,抄寫的書不算筆墨紙張等固定成本,光算人工也要千字十幾文錢之多。而寫一千個字用掉的紙墨,如果紙不算太差的話,也要將近十文。若是有書法優美的抄書,那么人工費千字數十文乃至上百文都是有的。蕭銑幼年時抄書,雖然因為少年力弱寫的慢,但是就是因為書法底子扎實,字漂亮,才賣的貴,每天寫數百字就夠糊口果腹。 所以,當沈家的文墨店里,擺出幾本蝴蝶裝、折頁裝的蕭銑字體、歐陽詢字體書籍時,一大群京師文人墨客在短短一兩日內,便被一種交口傳頌的坊間傳言吸引了過來mdash;mdash;蕭銑的字體,如今已經有歐陽詢七八成火候。而歐陽詢更是華夏書法兩千年來,正楷第一人,被后世史書稱為楷書翰墨之冠rdquo;;這樣書法的抄書,平素整個大興城文墨市中,一個月也就出幾卷,現在居然一下子涌現了這么多珍品,又豈能不讓人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