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當然了,蕭銑那番出于至誠為朝廷獻策籠絡南朝故地的方略,楊堅已經看在眼里,那文筆之間的向往南北融合的意態,便如同蕭銑當初在楊廣面前提出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rdquo;時一般。楊堅至少已經愿意給蕭銑一個機會為朝廷效力,只是不希望他一下子暴得盛名,起點高了。 念及此處,楊堅重新抬起朱筆,一邊圈點,一邊對牛弘說道:牛愛卿,蕭銑這事兒,便算是朕特事特辦,朕以為他著實太過年少,乃是本科取中20人中最年幼的,而且策論方略中確有想當然的成分。一下子取得太高,縱然不論他的策論是否持重,對他自己也不好。朕便欽定將他從第七位降到第hellip;hellip;十二位,你可有異議?rdquo; 既然是陛下欽命,臣豈敢有異議,愿從圣斷而已。rdquo; 楊堅自顧重新按照自己的看法排了取中的20名舉子的名次,并沒有黜落的。弄好后交給牛弘,讓他到了放榜的日子,與前幾日擬定的志行修謹科rdquo;一起公布。牛弘領命自去不提。 hellip;hellip; 考完試后的蕭銑,這幾天一直很放松mdash;mdash;當然了,相對而言,也不算太過放松,因為他考前復習的時候也沒見頭懸梁錐刺股啥的,本來就只是平常心準備。所以考完之后,無非是每天敢和沈光喝一點小酒,多聊天打屁八卦一番京師見聞而已。順帶著,有幾天沈光還帶了一些狐朋狗友的游俠狠人回來結交,蕭銑也不避諱與他們聊幾句,喝兩杯。 這一天,已經是三月十三午間了,蕭銑、歐陽詢和沈光三人正在沈光屋中圍坐,面前桌案上放著沈光沽來的一壇黃嬌醴酒,一大盤糟鴨、糟鵝掌,并青菜花炒的羊rou,韭菜大蔥攤蛋等物,點心是一大盤實心蒸餅。 三人正用著酒飯一邊說笑,外頭卻是一陣嘈雜,沈光起身去看,卻是自己的發小麥孟才沖了進來報信。 麥孟才與沈光同歲,今年也不過才十歲上下,卻也長得長壯,與尋常十二三歲的少年身段仿佛。麥孟才的父親麥鐵杖原本是南陳的基層將領,陳朝滅亡時,麥孟才不過襁褓之中,所以對南陳沒什么感情,而其父麥鐵杖當時也不及弱冠,在南陳從軍效命不過一兩年,所以陳亡時也就順勢投靠了楊素。 在麥鐵杖投降楊素之后的次年,江南就爆發了三吳高智慧等的義軍,按說許多南陳舊將應該趁機撥亂反正參加反隋的??墒躯滆F杖卻是鐵了心跟著楊素混了,參與過了鎮壓三吳義軍的行動,手刃數十人,頗立了些軍功,也就獲得了楊素的新任。這八九年來,麥鐵杖以區區三旬年紀便做到了上開府的爵位,而麥孟才也成了京師有名的好勇斗狠俠少人物。 因為麥家和沈家都是原先江東蘇湖一帶的人家,都是在南陳朝廷就做過官,陳亡后都被遷到隋都大興來改任的,所以自然有他鄉故知的抱團現象。沈光和麥孟才四五歲時就已經是每日一處廝混干壞事的發小了。 所以沈光看見是麥孟才,自然是放松了下來,打趣說:麥哥!你這是知道咱這幾日有大金主天天酒rou應承著,又來打秋風了么?rdquo; 沈老弟,前日你說了你府上那兩個老哥是進京來考什勞子清平干濟科的不是?這朱雀街頭都張了榜出來了,你們還不去看,還在這家里坐地等不成?rdquo; 蕭銑在后頭聽了,心中一動,說道:謝過這位麥賢弟報訊,不過朝廷接見取中舉子不是后日的事情么?怎得hellip;hellip;rdquo; 后日便是圣上召見的日子了,結果怎好不提前說知與眾人?否則人家臨時怎生準備。你們這些人那,心也太緩了。還不同去看榜!rdquo; 第二十六章 今科頭名 朱雀門外,熙熙攘攘,足有數百人圍觀mdash;mdash;這還是因為張榜已經有小半個時辰了,大多數心急的人已經看完散去了,才只剩數百人。不過相比于后世科舉的盛況,已經算是好得多了。蕭銑等人有沈光麥孟才兩個武力值還算不錯的小弟突圍,還算是比較輕松就到了內層。 第九名,潭州歐陽詢hellip;hellip;第十二名,揚州蕭銑hellip;hellip;可喜可賀??!蕭兄,歐陽兄,你們可都高中了!rdquo; 讀著榜單,聽著沈光毫不掩飾的張揚大笑,旁邊無數落榜的舉子投來幾欲殺人的目光。而蕭銑卻如同身在云端夢中,猶然有幾分不信?;谢秀便钡?,需要咬一口自己的腮幫子rou才能定下神來。 這幾日,蕭銑故作輕松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但是要說真的不擔心,那是不可能的,那種放縱,更多只是一種麻痹和掩飾。 當然了,蕭銑也不是強求一定要中,就算不中,只要他的身份能夠在此后借故被楊堅赦免,也算是一個收獲。但是那樣他的起點終究要低很多,而且對于那些此前或明或暗對付他的人mdash;mdash;比如宇文化及兄弟mdash;mdash;他也會失去短時間內快意恩仇的可能性。更會失去在楊廣即將奪位的這風起云涌的兩年內建立從龍之功的機會。 現在,一切終于都塵埃落定了,他真的中了!雖然是第12名,看上去名次不顯,不過那并不重要,少年人走得太快并不是好事,而且這個年代還沒狀元榜眼一說,考的前后也不見得有啥實惠上的差距。 這一切,都要感謝老三屆rdquo;帶來的福利。在如今這個歷史的十字路口,科舉還是一種剛剛萌發的產物,還沒有多少人為了它而皓首窮經。如果說宋明的進士科是血腥搏殺的紅海市場,那么大隋開皇年間的科舉,就是一片任人發揮遨游的藍海。沒有院試,沒有鄉試,雖然最終一考定終生時依然只有3%~4%的錄取率,但是從全局來看,包括算上這個時代讀書人比例本就稀少這個因素,讓科舉的錄取率足足是宋朝的十幾倍至幾十倍、是明朝科舉的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