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她和郭二妞最喜歡一起窩在溫暖的被窩里,聽烏市兵團廣播臺的節目。廣播的時間一般是從早晨六點到晚上九點,節目主要有《兵團新聞》、《轉播中央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偶爾還有一些《生產建設》、《文藝專題》和《毛/主/席/思/想宣傳》的自制節目。 曲成圓最喜歡聽《兵團新聞》,自從有一次聽到這個節目報道了農墾大學的防治蟲害專題活動,她分明從里面聽到了柏宣的名字。 本來就沒有短信、電話,沒有即時通訊,因為大雪封路連最普通的寄信也停了下來。但是收音機里傳出了柏宣的名字,那一刻很奇妙,電磁信號仿佛將兩個異地的人聯系在了一起。 曲成圓當場就“嗷嗚”一聲,幸福地抱住了收音機。 周末晚上八點,她們還會收聽少兒節目《小喇叭》,小姑娘最愛學著廣播里的聲音,跟著念:“嗒嘀嗒、嗒嘀嗒,小朋友,小喇叭節目開始廣播啦!” 學完之后,兩個姑娘躲在被窩里樂呵呵地笑。 晚上入睡前,收音機里有條不紊地傳出:【1968年2月9日,星期五,烏市零下14度至零下6度,霧轉晴;阿拉爾市零下7度至1度,多云轉陰;阿克蘇市零下13度至零下5度,晴......請同志們注意生產安全,做好防寒措施?!?/br> “誒?你覺得這個主持人的聲音,有沒有一些耳熟?”曲成圓聽著聽著,忽然問道。 郭二妞把耳朵往收音機旁湊了湊,“唔......播音員的聲音,好像差不多都是這種類型?!?/br> “你再認真聽聽,播音員像不像去年來農場春節團拜的那個女主持人?”曲成圓給了提示,她曾學過聲樂,對音調和音質很敏感。 “嘿!真的有些像!”郭二妞猛地從被窩里支起身子,豎著耳朵聽,“不對,簡直是一模一樣?!?/br> 話音剛落,就聽到收音機里傳出:“烏市人民廣播電臺,喬素為您報道?!?/br> 看來這個喬素,不在烏市文工團,到了廣播局。曲成圓翻了個身,若有所思。 又想到剛才的天氣預報,阿拉爾市的溫度也在零下,不知道柏宣有沒有添足衣服。曲成圓想象不出來柏宣穿冬衣的樣子,不知道他冷不冷呀。 *** *** 歷史的發展跟她記憶中的一樣,到了1968年,對援疆知青三年供給制的限制已經解除,他們可以轉為農場的正式職工,從此待遇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隨之而來的還有《取消禁止知青內部戀愛和結婚的規定》,這個禁令的解除,意味著年輕男女們可以正常交往,戀愛和結婚,不必再偷偷摸摸地進行地下工作。 對于年輕人來說,與“是否成為正式職工”這種概念相比,可以光明正大地戀愛才是最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曲成圓發現豐收農場到處都洋溢著一股春風,男男女女臉上都掛著和煦耀眼的微笑。 可是偏偏這個時候,她的男朋友卻遠在距離自己200公里外的阿拉爾市,想談戀愛也沒有對象呢。曲成圓只好埋頭學習,認真工作,異地戀的單身狗傷不起。 瑞雪兆豐年,雪勢一停,農場便要趁機給冬田積肥。春節再沒有假期,全國上下所有人都要為“促生產、搞建設”而發揮余熱。 豐收農場的機耕隊又添了幾名新人,曲成圓不再是唯一的女拖拉機手,她已經帶了三個小徒弟,其中兩個徒弟是新一屆的女知青。 她雖然年紀輕輕,但是在機械方面領悟能力極高,拖拉機開得溜,各種相關的疑難雜癥也能信手處理,收徒綽綽有余。 光是農場那輛嘎斯卡車,在入冬時發動機就出了幾次問題,還是曲成圓發現故障的原因:因為氣溫驟降,管路凍裂。姑娘最后給改換了玻璃水的防凍等級,才修好了卡車。 有了這個契機,順便跟著司機學會了開卡車,其實上輩子曲成圓就有小型汽車的駕駛證,是貨真價實的老司機。 這次只不過順水推舟,跟著司機在打谷場繞了幾圈,妥妥把開卡車技能“學”會了。 收了開拖拉機的徒弟、開拖拉機開卡車,修拖拉機修卡車......曲成圓積攢了好多想跟柏宣分享的成績。 還有她和柏宣共同做的棉花收割剝離器,成品雖然粗糙了些,但是現場效果很好。 當時柏宣走得匆忙,沒能看到收割機在棉花海洋里突突突歡樂收棉花的場景。這些曲成圓都牢記在心里,將來和柏宣見面后,她能說上三天三夜不帶停的。 *** *** 曲成圓開著拖拉機,迎著倒春寒的冷風,突突突地在田墾里疾馳。用工作來打發時間,最簡單最便捷。 “成圓??!成圓!”王指導員穿著厚厚的軍大衣,站在田埂上呼喚她。 她正在歡快地突突突行進中,王指導員的標配大嗓門也被拖拉機的發動機聲掩蓋住,她一時沒聽到呼聲。 直到看見遠處有個裹成綠色粽子的人在跟自己招手,曲成圓才繞回田渠邊,停了下來。 姑娘利落地跳下拖拉機,臉上還蹭著一抹黑色的柴油,“王指導員,你找我有事嗎?” “給你看看。新鮮出爐,還燙著呢?!蓖踔笇T笑了笑,從懷里取出一封雜志封面大的牛皮紙信封。 “這是什么呀?”曲成圓好奇接過,剛打開信封就倒吸一口冷氣。 等看完一遍信的內容,她覺得不可置信,又重新逐字逐句讀了一遍,才瞪大眼睛看向王指導員,“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