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節
一聽趙如熙又搗鼓新東西,而且還打算跟自己合作做生意,蕭圪高興極了。 知微那丫頭腦子也不知是怎么長的,就是比別人靈活聰明,想搗鼓什么必然成功,而且往往比別人厲害。就拿農具來說吧,工部這么多官員,成年累月地研究,想要改進農具,卻研究不出什么結果來。趙如熙倒好,去了南陽才不過半年,就制出了兩種極厲害的農具,讓人不服不行。 “哈哈哈,好好?!笔捽傩χB聲叫好,“南陽的莊子有兩個,一個八百畝,一個五百畝。那個大的賞知微,小的就賞給你吧。至于你要不要送給知微,那就是你們小兩口的事兒了。種糯米的事朕準了,你們隨意種,朕這就頒個旨意。知微想研制什么,需要什么東西,盡管來找朕要就是?!?/br> 自打有了紅薯、土豆這兩種高產作物之后,天下百姓基本就不餓肚子了。趙如熙研制出了兩種新農具,這會對整個大晉的農業帶來很大的影響,且不說平時的田間勞作,能讓莊戶人家不那么辛苦,每年朝廷組織的開荒,都能多出許多的田地面積。 賞趙如熙一個八百畝的田莊,再加點金銀珠寶和綢緞,合乎朝廷賞賜的標準,再多賞朝臣們就會有意見了,打破標準也不利于他往后的賞賜。 但在蕭圪看來,這樣的賞賜對于趙如熙做出了貢獻,是遠遠不夠的。 現在賞給齊王一個莊子,再下旨允許趙如熙種糯米,這既合規矩,蕭圪也不用為難了,趙如熙想來也喜歡。 蕭令衍也很高興,行了一禮:“兒臣替知微多謝父皇厚賞?!?/br> “看你對知微一心一意,朕就放心了。你一定得好好待知微丫頭,莫要辜負她?!笔捽俣诘?。 趙如熙在蕭圪眼里,越發跟國家瑰寶一般,需得珍而重之。要是蕭令衍對她不好,損失的就是大晉了,由不得蕭圪不多叮囑幾句。 “是,父皇放心,兒臣一定好好待知微?!?/br> 第二天早朝,由工部尚書出列,匯報了兩樣新農具的使用效果,蕭圪當即大喜,親口宣布了對趙如熙的賞賜。 聽說賜趙知微一個南陽的莊子,允許她在自己莊子里種糯米,朝臣們果然沒提出任何異議。 第720章 姑蘇 于是那天下午上衙的時候,州衙守門的衙役又看到了前陣子來宣旨的鄧公公一行人。 一回生二回熟,兩人沒再干把人攔在門口的蠢事,點頭哈腰地將人送到了院子里,還高聲叫道:“趙大人,宮里鄧公公來宣旨了?!?/br> 其他衙役一聽來宣旨的,趕緊機靈地去搬案幾、擺香爐。 趙如熙本來打算去看人修水利的,但昨日龔城走之前,還特意提醒了衙門里眾人一下,說沒準今天會有賞賜下來,所以她今天便呆在衙門里哪兒都沒去。 不光趙如熙,其他幾位大人也都呆在衙門里。 他們自己一輩子沒接過圣旨,現在能當個吃瓜群眾跪在圣旨下面幾次,也是一輩子的談資了,自然不容錯過。 鄧公公跟趙如熙寒暄了兩句,見人到齊了,香案也擺好了,便打開圣旨,念了起來。 聽得皇上給趙如熙賜了一個八百畝田地的大莊子,還有金百兩,銀千兩,南珠一斛,綢緞二十匹,還允許趙如熙在莊子里種糯米,劉宏宇等人羨慕得眼珠子都紅了。 他們這種沒什么背景的,原生家庭基本都是小地主之類??紝W當了官,劉宏宇清正,李利膽小,并不敢貪墨。劉宏宇做了一輩子官也就在老家買了幾百畝田地,打算致仕后回老家做個田舍翁。 蔡耀宗因為有人保他,倒是想方設法的撈錢,但也不敢過線。得的錢也都是上交,自己留在手里的沒多少,他的積蓄跟劉宏宇差不多。 趙如熙得的這些賞賜,在蕭圪、蕭令衍和京城那些達官貴人眼里不算什么,但在劉宏宇這些五、六品地方官眼里就很豐厚了。 要趕時間回京,鄧公公宣完旨后也沒多留,直接回了京。 拿到這個賞賜趙如熙是真高興。這完全賞到她的喜好上去了。 當天下午她就派周春去接管了莊子。 周春已接手整頓過好幾個莊子了,熟門熟路,套路都是一樣的。敲打莊仆、組織培訓、提高待遇、建立學堂、收買人心,只要這一項一項地做下來,立刻就能把莊子治得服服帖帖,根本不用趙如熙多cao心。 于是她接下來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南陽周邊的水利系統完善上。 徭役招了兩批人,二百人開荒,二百人修水利。 趙如熙把修水利的分成了四組,五十人一組,四個地方同時開挖,把原來不完善的水利系統一點點地修正,地勢高的地方,她也打算架上她改進過的高架水車。 蕭圪那邊動作極快。趙如熙這邊接了圣旨,那邊他叫人畫的帶尺寸數據的農具設計圖就一一往各省送去。 吳宗那邊接到設計圖的時間跟趙如熙接賞賜的時間差不多,姑蘇那邊也只慢了一天。 “這上面寫的趙如熙,可是趙大人的女兒,那個剛被賜婚為齊王妃的?”看著農具圖上的說明,張順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老花眼,把設計圖遞給自己的師爺讓他看。 師爺瞇起眼睛瞧了瞧,點頭道:“正是。上面不是寫了嗎?南陽州同知趙如熙趙知微大人所研制,所以皇上給這兩樣新農具命名為趙氏釘鋤和趙氏釘鏟?!?/br> 確定是趙如熙所制,張順苦笑了一下,搖搖頭:“當初我還想讓我侄兒娶趙知微呢,簡直是癩蛤蟆想吃天鵝rou啊。就我那侄子,給他一個天梯他都夠不著。幸好我有自知之明,及時打住,否則今天我還在不在這個位置上坐著都難說呢?!?/br> 跟皇家搶兒媳婦,真是活膩歪了。 師爺沒有說話,心里卻在吐槽:您哪里是有自知之明?明明是云泥之別,人家看都不看你侄兒一眼,你怕得罪人,這才不敢再叫他往前湊了好么? 張順也不期待他說什么,他拿起那封信,起身出了門,去了隔壁趙元勛那里,將信拿給他看,又對著他吹了一波彩虹屁。 趙元勛自然是十分高興??纯磿r間差不多到下衙了,道:“我回去給我母親報個喜?!?/br> “去吧去吧?!?/br> 趙元勛回到家里,將事情跟老夫人一說,老夫人也十分高興。 “我就知道熙姐兒是個能干的,從來不誆我。她說十七歲之前把自己嫁出去,這不,直接被皇家看上,要嫁入皇家做王妃了。啊呀,我真是沒想到咱們綏平伯府還能有這么風光的一天?!?/br> 說起這些,老夫人就特別感慨。 那些年不管她和趙元勛、朱氏多努力,侯府都一天天在走下坡路,侯府被降為伯府的時候她直接就心灰意冷了,根本不敢再想還能恢復當初的榮光。 可沒想到,才兩三年的時間,趙如熙直接把伯府帶飛,先拜師讓人不敢小瞧伯府,再施展出自己的才華讓人對伯府刮目相看,還給父親要了個官職,現在更是自己考了狀元,成了王妃。 要是自己現在在京城,去赴宴時肯定成了人人奉承的對象,跟三年前的待遇天差地別了吧? 她以前總把希望寄托在兒孫身上,卻不想到最后,讓伯府恢復榮光的是孫女,還是個被人換了出去,自小被養在外面的孫女。 這叫她心里十分復雜,不知該怎樣對趙如熙好,才能報答她給綏平伯府帶來的一切。 “你再寫信去問問,看看婚期定了沒有。咱們家現在分成兩個地方,過年都不能在一起過,熙姐兒的嫁妝也不知置辦得怎么樣了?!?/br> 知道趙如熙被賜婚齊王,她就想去南陽張著張羅親事,但朱氏和趙如熙來信都勸住了她。 趙如熙說一切有禮部張羅;朱氏則說現在正值冬天,姑蘇比南陽暖和一點,她老人家在姑蘇呆著對身體更好。只要她老人家保重身體,健健康康的,就是幫了大家大忙。 朱氏這么一說,老夫人不再提去南陽的話了,老實呆在姑蘇。 冬天是個最容易讓老人生病的季節。要是她去南陽,不慎在路上或在南陽生了病,不光朱氏沒辦法騰出精力來替趙如熙張羅親事,連趙如熙都不能安心辦公事。她去不是幫忙的,而是添亂的。 第721章 亂相生 她年紀大了,可經不起病痛折騰,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她自己倒無所謂,活到這份上也夠本了??哨w如熙得守孝一年,兒子得丁憂三年。 那這不耽誤事兒嗎? “朱氏不是說了嗎?熙姐兒自己能干,賺了那么多錢,她現有的莊子、鋪子、宅子帶上,就是一筆豐厚的嫁妝。咱們再給她添上一個莊子一個鋪子,置辦些首飾衣服,各色家具、器皿,就可以了?!?/br> “熙姐兒說了,咱們綏平伯府以前是個什么樣的家底子大家都知道,給她陪嫁太多容易惹麻煩,rou還是埋在飯底下吃的好,她那些私產還打算藏一部分不拿出來過明路呢。熙姐兒那腦子比誰都聰明。咱們只要照著做就行了?!?/br> “唉,我也知道。咱肯定是要聽熙姐兒的?!崩戏蛉藝@氣道,“我就是擔心別人要笑話她和咱們,說咱們窮酸?!?/br> “誰敢笑話咱們?”趙元勛這一刻比誰都有底氣,“誰家女兒能考上狀元?誰家女兒畫幅畫、寫幅字就能賣幾千上萬兩銀子?咱陪嫁的不是嫁妝,而是才華。有這才華,不光生出來的孩子聰明絕頂,畫兩幅畫賣出來的錢就夠頂她們從爹娘那里要來的嫁妝了。敢笑話咱們,那是自取其辱?!?/br> 老夫人:“……”說的好有道理。 只是…… 她瞅了自家兒子一眼。 雖然作為親娘,她看兒子的濾鏡比瓶底還要厚,但這一刻對親兒子卻是滿滿的嫌棄。 做官靠女兒就算了,現在女兒出嫁自己拿不出太多嫁妝,就讓女兒帶著才華出嫁。她兒子以前看著還好,可跟能干的孫女一比,怎么看都覺得這個兒子是個廢物。 “成吧,這個熙姐兒心里有數,咱們聽她的就是。只是你現在在姑蘇做官,不能離任職地,到時候熙姐兒成親,你豈不是參加不了?”她滿臉的遺憾,“那是多大的榮耀??!” 想想那些以前看不起她和兒子的人,一個個都腆著臉來奉承他們母子,她心里就跟六月喝冰水,從頭爽到腳底??蛇@么榮耀的事兒子卻看不到,不光兒子遺憾,她也遺憾。 趙元勛卻道:“我總覺得,熙姐兒成親之前,皇上會把我調回京里去?!?/br> 老夫人滿臉驚喜:“真的?” 趙元勛看看屋里沒外人,得意道:“現在我也算跟皇上是親家了,他總不會看著我連女兒的婚事都參加不了吧?” 他家又不是姑蘇的,趙如熙即便婚前不當官回家備嫁了,也不可能從姑蘇出嫁,而應該從綏平伯府出嫁。官員不能擅自離開任職地,這是朝廷規矩?;噬霞炔荒艽蚱埔幘赜植荒懿蛔屗麉⒓优畠旱幕槭?,那只能把他調回京了。 “那真是太好了?!崩戏蛉讼驳?。 姑蘇雖好,但老夫人在京城住了一輩子,總覺得綏平伯府才是家。 因著這個,老夫人天天盼著調職文書。她也不期望兒子能升官。就這無能傻兒子,做到現在這樣就頂天了,在姑蘇不出差子還是因為張順想抱她家熙姐兒的大腿,萬事罩著她兒子。 調回京城去想要他公事做得好,不出差子,不給熙姐兒拖后腿,還是得只做個小官。有多少能耐就吃多大碗的飯,這個道理她老人家懂,心里可是跟明鏡似的。 她只求回京城。 可等到天越來越冷,眼看著快到年關了,趙元勛的調職文書還沒等來,趙如熙的婚期快到了。 她忍不住派人去問趙如熙。 趙如熙回她道:別等了,今年不成了。明年春天之前,她爹是不會調職的。 不是皇上不肯,也不是她大師兄那里不給力,而是蕭令衍那里壓著呢。 因為京城的亂相已越來越明顯了。 本來劇情已亂,蕭令譜沒死,蕭令衍也活得好好的,他倆都以為三皇子不會那么瘋狂,敢放大招搞死太子。但因為刺殺趙如熙互相栽贓的關系,這半年來太子和三皇子兩派斗得十分厲害。他們兩派斗,自然不會讓二皇子和四皇子坐收漁翁之利,直接把他們也拉下了水。 因此京城現在表面上看著沒事,實則十分混亂。 定親不久蕭令衍曾跟趙如熙商量過婚期,想把婚期往后挪,至少等到三、四月份,原書情節上的亂局已經安定才成親,這樣趙如熙的安全就有了一定的保證。 可趙如熙不同意。 有她在,蕭令衍遇到危險時她還能靠金手指幫一把。她也想保住蕭圪的性命。 她就跟蕭令衍說,太子和三皇子相斗是刺殺她被栽贓引起的,兩人必然恨慘了她。要是兩人在瘋狂之前派人來殺她,就算有蕭令衍派來的護衛和皇上給的兩個御衛,恐怕也防不住。 蕭令衍擔心她,把最厲害的護衛派來保護她,那他身邊的力量就變薄弱了。這個時候倒不如成親,她住進齊王府,兩人身邊的護衛合并在一起,這樣更為安全。 可不管他倆是怎么想的,成親的日子卻不是由他們來定的,而是天司算出來的。蕭令衍把大致成親的日子跟蕭圪說了之后,最后天司選了二月十六日這一天成親。 二月十六雖是年后,但趙如熙年前就得回京備嫁。 趙如熙不想讓家人涉險,讓蕭令衍說服蕭圪,等在她成親時下旨讓趙元勛回去半個月喝喜酒,參加完婚禮后仍然回姑蘇做官。而她自己,也會在十二月二十才回京。 她本就是空降的州同知,現在離任也沒影響,把原先管的那攤子事交還能蔡耀宗和李利就行了,于公事上沒影響。 原書中,政變是正月初六,時間上完全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