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節
齊虛谷做不出這種昧良心的事兒,蕭圪也做不出。更何況趙如熙還有大師兄護著呢。即便這兩人出于私心想要這么做,吳懷寺也不答應。 因此戶部的這些空缺就還沒填補上。 吳懷寺作為吏部尚書,要做到皇帝問起時就能拿出應對方案,羅列出各位官員的優缺點,所以他對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員的人品、能力,都是心里有數的。什么人能頂上郭季同的位置,他心里清楚。 只是戶部既是齊虛谷的地盤,他要提拔誰做自己的得力手下,是他應有的權利。吳懷寺即便是吏部尚書,也不會輕易往里伸手。 可現在涉及到小師妹的父親趙元勛,吳懷寺便毫不猶豫地把他看好的人選周清拎了出來,還直接將戶部的各位置的空缺都安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對小師妹這份維護之心再明顯不過了,在場的各位都門兒清。 而在場的蕭圪、張常慎、吳宗,吳懷寺,有一個算一個,都是趙如熙保險柜生意的股東。除了這筆每個月的分紅,他們還在其他方面多多少少都承了趙如熙的一份情。 “這樣安排甚好?!笔捽冱c頭道,“朕會跟齊大人說的?!?/br> 雖說戶部官員如何安排,還得聽聽齊虛谷這個戶部尚書的意見。但蕭圪覺得,只要齊虛谷知道這番安排的原委,他是絕對不會反對的。 不說先前戶部是靠了趙如熙才度過了難關,便是以后戶部遇到事了,沒準還得上門去請求趙如熙的幫助。齊虛谷那小佬兒想送人情給趙如熙還沒機會呢,哪里會阻止趙如熙的父親去江南當官?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就是這么個道理。 果然,吳懷寺等人退下后,蕭圪把齊虛谷叫過來一說,齊虛谷立刻沒口子的就答應了下來。 他道:“皇上,還有三個月就春闈了。咱們先說好,不管知微居士考得如何,到時候她想要任官職,您可得優先考慮戶部?!?/br> 蕭圪身為皇帝,金口玉牙,從來不輕易給人承諾,免得被人纏住不放。 他笑著道:“這還得看人家小姑娘的意思。咱們大男人,堂堂皇帝和戶部尚書,加起來快一百歲,總不能逼迫人家小姑娘不是?” 齊虛谷便摸了摸下巴,決定叫甘綸做做趙如熙的思想工作。 第562章 是驚還是喜? 被齊虛谷打主意的趙如熙此時正坐在綏平伯府的廳堂里,一臉懵地聽著朱家大舅母和二舅母對她的夸贊。 “……可不是。咱們熙姐兒秀外慧中,天姿卓絕,不說京城了,便是普天下的女子,沒一個能比得上她的……” 便是對自己閨女有十厘米厚濾鏡的朱氏都聽不下去了。 她打斷自己大嫂沒有底限的吹捧,問道:“大嫂,你們今兒個過來,可是有什么事?” “沒事。就是想著很快就春闈了,咱家外甥女念書實在太辛苦,便拿些補品來給她補一補?!敝旌驮サ钠拮用鲜闲Φ?。 朱和淮的妻子曹氏則補充一句:“對。另外春天也快來了,我們順便帶些料子來給外甥女做幾件春衫?!?/br> 趙如熙跟母親對視一眼,滿臉無奈。 綏平伯府分家,她跟趙靖立各就各位后,朱氏也曾帶著她去過朱家。這兩年過年她也跟朱氏回朱家拜過年。 相對于分家前的綏平侯府,朱家還算和睦。趙如熙對兩位舅舅和舅母的印象還不錯。朱家人不是那種勢利眼的人,相對于權錢,他們更看重親情。 但她后來越來越忙,朱氏回娘家便沒忍心帶她回去;再加上朱家舅舅生兒子多,即便有兩個表姐,也都出了嫁,沒有適齡的女孩兒跟她來往,因此她跟朱府的聯系并不多。 這會兒兩位舅母來,還這么個模樣,趙如熙實在是覺得奇怪。 最后孟氏才掀開了謎底。 她對朱氏笑道:“我們今兒個過來,是告訴你,你大哥升官了。等沐休日的時候,想請老夫人和你們一家四口一起過去吃頓便飯,也算是替他慶賀慶賀?!?/br> 曹氏也道:“前些日子,相公寫了幾篇文章,跟其他朋友一起投遞到彭大人那里。不知怎么的,彭大人前兒個特地叫了相公去,幫他指點了一番,還跟他說以后有什么問題,直接上門就是。他要是有空,一定會看的?!?/br> 說著,她轉過頭來,笑瞇瞇地看向趙如熙:“我們跟彭大人也沒什么交集。以前你二舅舅也跟朋友遞過文章。但京城那么多的讀書人,彭大人便是長了三頭六臂也看不過來。這次能被彭大人指點,我們想來想去,估計是托外甥女的福了?!?/br> 聽到弟媳這話,孟氏也趕忙道:“熙姐兒,你大舅舅也是。他在吏部呆了不知道有多少個年頭了,一直升不上去。論能力論背景,吏部的官員誰都比他強。這次能升上去,估計也是吳尚書看在熙姐兒的面上?!?/br> 朱氏聽到這些話,心里美滋滋的,嘴里卻還是道:“你們可別這么說。大哥和小弟這是機緣到了,跟熙姐兒可沒關系。這話再不能說了?!?/br> “我們省得,曉得輕重?!泵鲜线B忙道,“這話也只敢跟你們說,在外人面前我們可不敢說這話。否則豈不是給吳尚書和彭大人惹麻煩么?” 朱氏舒了一口氣:“嫂嫂知道就好?!?/br> 朱家兩位夫人略坐了坐,又去給老夫人請安,親自請她老人家去赴宴,這才離去。 送走嫂子和弟媳,朱氏回到老夫人那里,就見女兒正坐在老夫人對面,祖孫兩個一邊喝茶一邊吃點心,十分愜意的樣子。 她道:“吳尚書和彭祭酒那里,你去打過招呼?” 趙如熙連忙擺手,將嘴里的點心咽下,喝了一口茶:“這可不關我的事。不是您說的么?兩位舅舅的機緣到了?!?/br> 朱氏坐下,接過丫鬟遞過來的茶,哼笑道:“他們有沒有機緣,我不清楚么?要說不是托你的福,我是不信的?!?/br> 趙如熙看她一眼,又看了看老夫人,道:“要說托我的福,有一件事,倒是跟我脫離不了干系。我先跟您二位說一聲,也免得你們到時候沒個心理準備?!?/br> 朱氏本想喝口茶的,聽到她這話,剛剛遞到嘴邊的茶盞又被她放下了。 她的表情嚴肅起來:“什么事?” 老夫人也略帶緊張地看著孫女。 她們都知道,趙如熙的格局極大。些須小事,比如朱和豫和朱和淮因為她的緣故升了官、得了指點,她絲毫不放在心上,并不覺得這是自己的功勞,需要沾沾自喜。 現在趙如熙這么正兒八經的拿出來說的,必然是大事。 趙如熙把昨日康時霖叫她去,蕭圪打算封她為縣主,她為趙元勛討官的事跟兩人說了。 她話還沒說完,朱氏就一巴掌拍到她身上:“你這孩子,怎的這么傻?” 她接著便想數落趙如熙,不該放棄縣主之位??伤坪跻庾R到什么,她看了老夫人一眼,把到嘴的話又咽了回去。 在她看來,丈夫做不做官無所謂,女兒的身份地位才是頂頂要緊的事??衫戏蛉艘苍S不這么想。在老人家眼里,兒子、孫子的前程才是最重要的。說多了,她怕婆婆不高興。 卻不想老夫人張嘴就教訓趙如熙:“你這傻妮子喲,你怎么能做這么糊涂的事兒?你爹這歲數了,身體也不好,再做官還能升到哪里去?最多做個兩三年,過個癮就罷了。你能封縣主,那才是受益一輩子的事。實在不成,你讓皇子給咱們府上恢復原先的爵位也好啊。那么個官兒不當吃不當穿的還辛苦,要來干嘛?” 朱氏:“……” 好吧,聽前半段她還深覺慶幸,覺得婆婆是真的徹底轉變了??陕牭阶詈髢删湓?,她就變得面無表情了。 在老人家心里,孫女重要,但趙家的爵位也頂頂重要。 “現在還能改么?趁著圣旨沒下,你趕緊去找你師父說一說,讓他跟皇上提提?!崩戏蛉酥钡卮咧w如熙。 “呃,改不了了?!壁w如熙道。 邊關戰事平息,原先忙碌的系統就歇了下來。正好她昨天跟康時霖提了這個事兒,系統便去探聽了一下結果,剛才免費把消息跟她說了。她才跟老夫人和朱氏提的。 否則以她的性子,事情沒辦妥,她是絕對不會先不先就瞎嚷嚷。要是沒辦成豈不是白高興一場? 當然,這消息在她來看是喜,但在老夫人和朱氏看來就有驚無喜了。 第563章 想通 老夫人的反應也在趙如熙的意料之中。 從劃算角度上來看,確實是要縣主封號或是讓伯府提升為侯府更實惠。那可是惠及她一輩子,惠及趙家兩輩子的事,尤其是后者,真真是更劃算。 趙元勛升為侯爺;傳到趙靖泰身上時,還能是個伯爺。再謀點官來做做,趙家能延續兩輩子不被踢出勛貴圈外去。 這是理性的選擇,因此趙如熙倒沒有為老夫人的話而傷心。 如果不為避禍,趙如熙的思路也會跟老夫人一樣。 “我跟師父提了提,想讓爹爹去江南做官?!壁w如熙道,“既然改不了了,不如咱們來商量一下去江南的事吧?!?/br> “去江南?”老夫人和朱氏面面相覷。 她們剛才完全沒想到這一茬兒。 “我不去?!崩戏蛉祟D時就生氣了,“我哪兒也不去。我一輩子都呆在京城,老了老了,還要背井離鄉去外地,要是死在外面怎么辦?你們去哪兒我不管,反正我是不去的?!?/br> 朱氏為難上了。 如果事情真如女兒說的那般,丈夫很快去江南上任。婆婆還決定不去。那她這個做兒媳的,總不能扔下年邁的婆婆,跟著丈夫去上任吧?不說別人戳不戳她的脊梁骨,便是她自己的良心都過不去。 可要是留在京城侍候婆婆,丈夫那里她又放不下。 趙元勛的身體可不怎么好。在外地水土不服,再加上公事勞累,要是病倒了怎么辦?身邊沒有個知冷知熱的人肯定不行。 自打她生了兒子,趙元勛就不再去姨娘房里了。難道熬到現在,她還得再替丈夫納個妾、讓她陪著丈夫去上任不成?想想她都要生氣,更不用說付諸行動了。 老夫人也想到了這一點。 她抓住趙如熙的手:“熙姐兒啊,祖母求求你,你去跟皇上說,咱們改主意了行不行?祖母不能離京,你爹身子骨又不好,你娘照顧誰去?你這不是讓咱們一家子都為難么?為什么要去外地?咱們一家呆在京里不成么?” 趙如熙的表情嚴肅起來:“祖母,你聽我說。我讓爹爹去江南,等我參加春闈后也去。這是我特意安排的,就是為了避禍。咱們一家要是留在京城,到時候不一定有命活著?!?/br> 老夫人嚇了一跳,問道:“這話怎么說?” 趙如熙把丫鬟都遣了出去,又讓青楓守住門口,壓低聲音道:“您沒見今年邊關戰事緊急么?那是因為什么?雖說起因是外族遭災,進大晉來搶糧食,但實則是幾位皇子的奪嫡之爭?!?/br> 說著,她把蕭令譜和蕭令衍遇到的幾次危機跟兩人都說了一遍。 “咱們不參與奪嫡,家里也沒人任高官。但傾巢之下焉有完卵?我預感最激烈的斗爭就在明年了,而且咱家也有危險。咱們且出去避個一兩年風頭。等京中奪嫡之爭平復下來,咱們再回來?!?/br> 趙如熙說著,又拍拍老夫人的手背:“祖母,您身體硬朗,且江南離這里也不遠。您就當出去散散心。我保證,三年內,我一定讓一家子平安回來。您信不信我?” 老夫人嘴唇囁嚅,半晌說不出話來。 不信么?孫女眼光如炬,她預料的事,沒有哪次是不準的。她既然知道朝堂上那么多的事,連人家皇子遭遇暗算都知道,她的判斷能不準么? 可呆了一輩子的京城,不是說離就能離的。尤其是她這種老年人,真的怕死在外頭,不能落葉歸根。 “祖母,不光趙家,便是您唐家,也不是地道的京城人吧?當年大家能遷到京城來,現在為何不能去別處呢?‘我心安處是故鄉’,只要一家人好好地在一起,去哪里有什么關系呢?” 這句話,真真正正戳中了老夫人的心。 她不光想起了自己的祖上,更想起了被流放的父兄及唐家子侄。 她的父親和兄長,早就死在了外地,也葬在了那里。她的侄子侄孫們,也在外地安了家。 從嚴格上來說,唐家并不是地地道道的京城人。從她這里往上數三代,他們的祖先都是追隨開國皇帝打江山、最后加官進爵,留在京城的。所以她的父兄死后,也沒有叮囑子孫一定要扶棺回京、葬在京城,而是埋葬在了任所。 既如此,她又何必執著于此,讓兒子、兒媳婦為難呢? 雖說她嫁進了趙家,她死后注定要跟綏國公葬在一起的。但當年夫妻感情本就不深,綏國公負她良多,即便不葬在一起,也沒什么了。 如果她不甘心,到時候讓兒孫們扶棺回京安葬就是了,沒什么大不了的。 這么一想通,老夫人就點了頭:“成,都聽你們的。你們去哪兒,我就去哪兒?!?/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