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節
圣耀皇后當初給大家帶來了土豆、紅薯等高產作物,讓百姓吃飽飯,還制造了玻璃等物品。他們不能享受了圣耀皇后帶來的一切,在她去世后卻否定她為女子爭取來的權益。 一個女子考中解元,整個朝廷就慌得一批,急急更改科舉規矩,或者否認這屆鄉試的成績,這得多丟他們男子的臉?這是生怕女子真的比自己厲害,所以心虛嗎? 要是朝廷官員都是這樣,蕭圪覺得,這不是應該改變科舉考試規矩的問題,而是應該把整個朝堂的官員都換掉才對。 手下全是這種官員,他丟不起那個臉。 而事情果然如蕭圪所料的那樣,朝廷官員和民間對趙如熙考中解元都議論紛紛,但沒人敢對此提出質疑,也沒人提出更改科舉考試規矩。 朝廷內外都是這樣的對話—— 第523章 各方反應 “你聽說了嗎?鄉試解元是枯木先生的那個女徒弟?!?/br> “唉,聽說了。你說這些考生,一個個的,年紀比人家大,讀書的年頭也比別人長,還都是家里名師精心教導出來的,怎么就考不過一個女娃子呢?丟臉啊?!?/br> “可不是。也別說什么國子監先生指點的話??忌镉卸嗌偃硕际菄颖O的學生。他們跟著這些大儒念了好幾年的書,趙知微才得大儒指點多久?這都考不過,真是沒臉說了?!?/br> “趙知微那文章我看過了,寫的是真的好?!?/br> “確實不錯?!?/br> “唉,這女娃子聰明啊??菽鞠壬媸菗斓綄毩??!?/br> “那綏平伯才是撿到寶了。魏丘之事你聽說過吧?那趙知微原先是被魏丘的女兒有意換錯的,十三歲前長在鄉下,這才接回兩年不到,就給綏平伯府帶來這么多的榮耀。這樣的孫女我怎么沒有?看著都讓人妒忌?!?/br> “可不是?我那孫子今年也參加了鄉試,考了個第十五名,跟人家趙知微比,真是差遠了??吹节w知微的文章,他很是慚愧,這會兒正發奮念書呢?!?/br> “哈哈哈,這是好事啊。也該讓這些孩子緊緊弦了。別以為家學淵源,自己也不笨,就驕傲自滿,總覺得自己考試沒問題。這會兒忽然被個十五歲的女娃娃打敗了,可不得不服氣,要發奮圖強?” “對,我也這么說。況且趙知微畢竟個異數,多少年來就這一個女子考得這般好,往后也不一定做官,對朝政并沒多大影響。能激勵這些小兔崽子們好好努力,倒是一件好事?!?/br> 這樣的對話,在朝堂內外無處不在。 便是民間,大家議論的內容大抵也是如此。 鄉試、會試跟縣試不同。前三名的考生的文章,無需張貼。在張榜之后,書鋪來問過考生并付上一定的費用后,便會把他們的文章印刷出來進行售賣。所有的考生都會買來當作范文來學習。 趙如熙的文章經過大儒們指點,無論言辭還是行文風格、引經據典上都極為成熟。再加上她自己的新穎立意和獨到見解,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解元并不奇怪??忌鷤兛吹剿奈恼?,也心服口服。 這也讓眾考生們如打了雞血一般更加努力。尤其是明年要參加會試的考生,更是以超越趙知微為目標,發誓一定不能在會試時被趙知微壓下去。 …… 康時霖、尚德長公主和崔夫人在放榜時也派了下人去看榜,得到消息的時間并不比綏平伯府遲多少。大家得知趙如熙中了解元,那叫一個高興啊。 尤其是尚德長公主和崔夫人,簡直揚眉吐氣。 “阿紋,你說知微考得這樣好,給咱們女子漲了大臉,更是給北寧女子書院漲了大臉,咱們獎勵些什么東西給她才好?”尚德長公主高興地在屋子里走了幾圈,問崔夫人道。 因為關注放榜情況,她一早就來北寧女子書院等著了。 崔夫人眼眶發紅正激動呢,聽到尚德長公主的話,她愣了一愣,這才搖搖頭:“這個……我也不知?!?/br> “你說,我再給她一個莊子如何?”尚德長公主問道。 她也不是真的要跟崔夫人討主意。她也知道崔夫人在這方面是不好發表什么意見的。她問這個,只是自己在猶豫斟酌。 崔夫人道:“好倒是好,就怕知微不好意思收下?!?/br> 尚德長公主一擺手:“不好意思也得收下。長者賜,不敢辭?!?/br> 自打上次她送莊子,她就看出來了,趙知微還是喜歡這種實實在在的東西。 后來她也派人去看過,小桃莊被趙如熙打理得非常好。前段時間小桃莊做的罐頭,趙知微還派人送了一些給她,她很喜歡吃。后來還叫人偷偷買了不少。 現在京城貴婦貴女們都興起了吃罐頭的時尚。要是辦宴席沒有幾瓶罐頭擺在桌上,都顯得寒酸。 趙知微不光是念書,庶務上也極厲害。 這么想著,她就打定了主意,讓管家把冊子拿來,她打算好好地挑選一下,看看送哪處莊子最合適。 皇宮里,謹妃正拿著銀叉叉著罐頭里的黃桃往嘴里送,一面懶洋洋地問道:“今天是鄉試放榜的日子吧?趙知微考了第幾?” 她比蕭圪還要不關心科舉考試的情況??烧l叫趙知微參加了鄉試呢? 對于這個改變自己命運的女子,她內心深處是極為怨恨的。只是外表完全看不出來。 上次因為考試的事,平陽郡主針對趙知微,皇上惱她對下面人管束不嚴,一個不高興就寵幸了新人,從那以后她就再也不是皇上專寵的妃子了。 有了新人笑,哪里還能聽到舊人哭?這段時間,皇上來她寢宮的次數越來越少。有時候來了,他也不留宿,坐坐就離開了。 這讓她謹妃心里越發惶恐。 她娘家完全比不上岑家,這么多年她們母子倆比所有妃子、皇子都要過得好,都是因為皇上對她的專寵。 失去了皇上的寵愛,她還能有什么? 她也知道,失寵之事其實跟趙知微沒有多大關系。趙知微之事只是個引子而已,關鍵還是年輕妃子趁著皇上對她的不滿,趁機邀寵;岑貴妃也趁機針對她,讓她病了一場,沒時間和精力來挽回局勢。 但她內心還是對這個趙知微深深記恨。 她不會對趙知微做什么,岑貴妃和新晉的荷貴人都盯著她呢,一旦她做了,她們必然又要拿來做文章,讓皇上對她更加不喜。但這不妨礙她心里對趙知微的關注和恨意。 謹妃宮里的小太監也知道這一點,他們早就叫人去關注今天的放榜了,生怕一個回答不上來就讓謹妃遷怒他們。 自打皇上不專寵謹妃之后,娘娘的脾氣就越來越不好,也越來越難侍候了。 這會兒見問,他們趕緊答道:“聽說,趙知微考中了解元?!?/br> “什么?”謹妃拿著叉子坐直了身體。 小太監硬著頭皮又把話重復了一遍。 第524章 又一波提親的上門 見謹妃臉上陰陽未定,宮里所有的宮女、太監都摒住了呼吸,生怕惹惱了主子。 好在謹妃知道自己不能在趙知微這個消息上發火,否則被人傳到皇上耳里,皇上必然對她更加不喜。 她問道:“朝堂上下是怎么說的?” 小太監道:“議論是議論一陣。但科舉規矩甚嚴,張了榜后便不能更改。更何況解元的文章歷來作為范文被廣為傳誦的,大家對趙知微的文章都很服氣,因此倒沒有多少不好的聲音?!?/br> 他知道這番話娘娘可能不喜歡聽,但娘娘向來要求他們稟報事情事實求是,不允許摻雜自己的主觀情緒。他也只能實話實說。 “行,我知道了。退下吧?!敝斿鏌o表情地道。 她知道,她再生氣,再看不慣趙知微,也不能做什么。 科舉考試的規矩不是開玩笑的,便是她兒子三皇子都不能碰這個事兒。 另外,就算為難了趙如熙,對她有什么好處?不過是出一口氣罷了。 岑貴妃和荷貴人都盯著她呢。她這里有個風吹草動都會傳到皇上耳里。而皇上明顯的對趙知微有著極大的好感與欣賞。因此她不光不能做對趙知微不利的事,哪怕是說一句對趙知微不滿的話,估計都討不到好。 為難趙知微,她收獲甚小,損失極大,得不償失。 所以,這口氣她只能硬生生憋回去,只把這筆賬記在心里。一旦她兒子登上皇位,這些她看不順眼的人,她一個個都不讓他們好看。 接替平陽郡主打理京城女子書院的那位夫人,聽到趙如熙中了解元后一直戰戰兢兢的,生怕謹妃下令要她對付趙如熙。 平陽郡主的前車之鑒尚在眼前,可見皇上對趙知微師徒的看重。她可不想對付趙知微,步平陽郡主的后塵。 好在等了幾日,都沒見宮里傳來什么消息,她這才放松下來。 …… 消息傳開,朱氏都忙壞了。 到綏平伯府賀喜的親朋好友來了一波又一波。許多人打著賀喜的旗號,實則是為親事而來的。 專程上門來提親的也不少。沐家,蔣主事家都在其中。 讓朱氏驚訝的是,靖平王府也派了官媒來替家中王府四公子提親,這位四公子還是郡王妃嫡出的,沒什么壞名聲傳出來。 官媒擔心她有對四公子有誤解,也說了靖平王府的意思。 她先說四公子喜歡畫,特別喜歡知微居士的畫,對知微居士十分仰慕。這門親事,就是他向母親求來的。 而郡王妃覺得趙知微念了一兩年書就能中解元,可見極為聰明;她還是一位繪畫大師,名氣也足夠。雖說綏平伯府差一些,但知微居士本身優秀,足以彌補這點不足了。 大概覺得綏平伯府不可能拒絕這門親事,官媒又個吃公家飯的,不怕得罪綏平伯府,反之綏平伯府還得求著她,因此她的話說得也很直白,并不怕綏平伯府有什么不滿。 朱氏笑道:“王府能看中我們熙姐兒,是她的福氣。只是熙姐兒的親事我不能做主,還得跟老夫人和伯爺商議。有了結果,回頭我再派人回復你?!?/br> 官媒本以為郡王府提親,綏平伯府會受寵若驚地答應。這會兒見朱氏聽了消息后十分平靜,根本沒有她預想中的驚喜,還說要商量商量,她就有些不高興。 不過這種事也確實不是一說就成的。很多疼女兒的人家,除了矜持拿喬,以抬高女兒的身價外,還會再打聽打聽來提親人家的底細。 畢竟許多親事,外面看起來風光,內里多少齷齪。 而她敢那么直白地來說親,她就自信,靖平王府這門親事真不怕綏平伯府的人去打聽。 她態度倨傲地站起來:“成吧,那你們商量。不過還得快些。否則那邊要是不高興,這門親事沒準就黃了?!?/br> 朱氏聽了,并不以為意。 趙如熙這會兒不在家。 她走之前跟朱氏報備過,說北寧莊子上秋收,她在家里也悶了好幾天了,想出去走走,去莊子上散散心。 送走了官媒,朱氏找不到趙如熙商量,干脆去了老夫人那里,把這件事跟老夫人說了。 她道:“要是以前啊,我一聽到這樣的好親事,嘴都能咧到耳朵根去。這不是咱們夢寐以求的親事嗎?靖平王府的名聲還不錯,并不是那等亂七八糟的。四公子還是嫡出,也沒傳出壞名聲。乍一看來這門親事并不壞?!?/br> 老夫人點點頭,不置可否。她知道,兒媳婦后面還有“但是”。 “但是,我現在聽到這樣的親事,心里一點波瀾都不起。并不是瞧不上靖平王府,而是咱們熙姐兒太能干了,要是就這么嫁出去,相夫教子,我感覺太可惜了。她比人家男孩兒都要能干,為什么非得呆在后宅,看男人的臉色過日子,替人家生兒育女呢?” 老夫人點點頭:“我也有跟你一樣的想法。咱家熙姐兒多能干啊,完全能頂門立戶??纯丛蹅兗?,以前越來越衰??;再看看現在,便是連王府都來求親了。孩子們一個個在熙姐兒的帶動下,也有了自己的事情做,以后前程都不會差。我真想把熙姐兒留在家里?!?/br> 她看著朱氏:“你說,這京城,有哪家十六、七歲的男孩子比咱家熙姐兒強的?他們都靠著父母,每一文錢都得伸手向父母要,被父母所管教。即便有些男娃兒考上了舉人,花的也是家里的錢,也得家里人逼著上進。再看看咱們熙姐兒,不光念書比他們厲害,管莊子、做買賣,哪一樣不出色?這哪是那些男娃兒們能配得上的?” “這樣好的孩子,嫁到別人家去,替別人生兒育女,完了還得看婆婆臉色,受人家的氣。想想我這心就疼。我實在舍不得咱們熙姐兒出嫁?!?/br> 說著,她長長地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