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節
書迷正在閱讀:撕裂、孤城 (1vs1 高H)、一期一會《短篇集》、倒楣千金-紳士俱樂部3、[兄弟鬩牆之一]一切都是為妳(終)、世界探寶異聞錄、當醫生開了外掛、sao狐貍精的yin亂日常、孕喜攻略、[全職高手]alpha的omega們
第653章 :想開辦織坊 程卿把榮九收入了縣學,成為縣學的一名學生。 縣學里,比榮九年齡大的都有,榮九入學也并不突兀。 榮九好歹是揚州鹽商家的少爺,雖然無心科考,榮家也是請人教了榮九讀書識字的,生意做得像榮家那么大,家里的少爺們走出去與人交際,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丟臉的肯定是榮家。 何況生意上的瑣事雖有掌柜們管著,身為主家,至少要看得懂賬本。 榮九的確是不學無術,不過在秦安縣,和胡典史的小兒子一樣,被縣學的學生們一襯托,榮九并不是幾十個學生中墊底的。 榮九就等著程卿指點人生,如果當程卿的學生能達到目的,他當然不會抗拒。 說真的,被程卿拒絕的次數多了,榮九的下限已經從師爺降低到了長隨……能當程卿學生,比當師爺還好??! 知縣可以不管師爺,老師還能不管學生嗎? 榮九高高興興入學了,朱縣丞慘遭打臉,現在沒人說程知縣是帶著商人來秦安縣搶賺錢的生意,縣里流傳的是富商公子仰慕程大人的學問,從南方追著程大人上京,又從京城跟著到了秦安縣,終于用誠意打動了程大人,被程大人收為了學生! 看看人家榮公子求學的誠意,和榮公子比起來,縣里的這些學生是多么幸運呀,就因為成了程大人治下之民,竟沒走什么彎路,就成了程大人的學生。 朱縣丞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開始給程卿找事。 程卿不是要靠教學生拉攏人心么,朱縣丞就讓程卿沒時間去縣學授課。 朱縣丞使的招數是個老招,底層官吏經常用這樣是損招讓知縣大人煩不勝煩,最終只有將手里的權力交給當地官吏,活生生被架空。 朱縣丞的招數就是指使人來縣衙告狀! 今天有兩個老農為了爭一只雞在縣衙吵半天,明天又有兩戶人家為了爭水井打得不可開交,程卿這個知縣每天都要被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拖著,不出一個月就要心力交瘁。 “蒼蠅落在鞋面上,不咬人卻惡心人?!?/br> 讓程卿處理這些爭端倒不嫌煩,她其實非常缺這些基層經驗,在為告狀的百姓裁斷是非時,程卿對真正的民情更了解。 但主動做事,和被人逼著做事,總歸是感受不同,朱縣丞不敢和程卿明刀明槍的較量,專搞這種惡心的事,程卿比較煩他。 何婉這些天也在縣城到處逛,程卿讓她出門時身邊多帶些人,何婉并不逞強,聽從了程卿的建議。 何婉逛縣城不是購物,她想更了解秦安縣的情況。 程卿沒時間到處閑逛,何婉就是程卿的“眼睛”。 這不,何婉帶著小磐逛街剛回家就聽程卿抱怨,何婉摘下帽子,洗掉臉上的沙子,才告訴程卿自己找到了一門賺錢的生意。 “像邵家,養了那么多羊,宰殺了羊可以賣羊rou、賣羊皮,羊毛倒是處理的粗淺?!?/br> 一頭牲畜,養大了只吃rou和賣皮革,那就是不可再生的,宰殺一頭要再養大一頭可不是兩三個月時間能辦到的。 而牲畜身上的毛發卻是可再生的,何婉問過了,秦安縣這邊一年會給羊剪兩次毛,剪下來的羊毛一部分被做成了毛氈、毛毯,大部分則是直接賣掉。 何婉想過把南儀縣的絲綢賣到西北來,這生意是有利可圖的,不管哪里的都有愛穿絲綢的富人,西北這邊不種桑不養蠶,綢緞賣的比南邊貴多了! 但現在西北正在打仗,絲綢不好運,半道上被人搶了沒處伸張。 就算可以運過來,頂多是何婉自己賺些銀子,完全沒辦法改變秦安縣貧窮的局面,也就幫不了程卿。 何家是賣布發家的,有了錢又開辦了織坊,何婉從爺爺何老員外手里繼承了家里的老織坊,何婉對紡織工藝是研究過的。 南方紡絲、紡棉,很少見紡毛的,因為南方不適合放牧,沒有大量原料。 到了秦安縣,何婉發現毛料制品的原料唾手可得,但這些人卻不深度加工,直接就把原料賣了……那當然發不了大財呀!在南儀縣,種桑養蠶的不如紡紗的,紡紗的不如開織坊的,織坊又賺的沒有布商多,越是經營基本原料的越窮,越是經營高端成品的越富,秦安縣的人,只會賣原材料,自然富不到哪里去。 就說養了幾千頭羊的邵大戶,在秦安縣是有名的大戶,雇了不少人放牧,但一年下來能賺的銀子還不如何家小織坊賣緞子賺的多。 何婉說了半天,程卿理清了思路: “你想在秦安縣建織坊?” “嗯,先紡棉布,再試試能不能紡毛料,這些毛料太粗糙了?!?/br> 何婉讓小磐將今天在縣城里買回來的毛毯擺開,手指撫摸過毛毯:“只從工藝上看,和南邊的紡織工藝還差得遠呢!” 那可不是差得遠么。 程卿摸了摸毛毯,沒有記憶中的柔軟舒適。 羊毛羊絨制品一開始是用于保暖,隨著工藝進步,逐漸進化成了奢侈品。 程卿恰好屬于用過頂級羊絨制品的那一小部分人,輕薄保暖又舒適的面料,穿在人身上宛如第二層皮膚。 毛氈、毛毯……手套、圍巾、毛衣、襪子這些東西在哪里? 程卿摸著羊毛毯忍不住笑了,“你這門生意還真可以做做?!?/br> 不說別的,這天漸漸冷了,羊毛襪子和羊毛手套可以先搞出來給自家人裝備上呀。 小磐笑道,“婉小姐說等織坊開起來就多多招女紡工,她們賺到了錢可以供家里的孩子上學,少爺您就不用愁縣學的學生都是大戶人家出身了?!?/br> 秦安窮困,是老百姓窮困。 那讓老百姓賺到錢,大家日子好過了,不就是少爺的政績么? 反正現在縣里的百姓還沒有完全信任她家少爺,蠻人的大軍打來了,秦安的百姓不會像虹縣的百姓那樣完全聽從她家少爺的話。 不要緊。 等少爺和婉小姐讓他們有飯吃,有衣穿,還有書可以念,那他們就會把少爺和婉小姐當成再生父母,讓干什么就干什么,聽話的很! 第654章 :如聞仙音 朱縣丞發現自己永遠都摸不透毛頭知縣程卿的套路。 好歹是個大家子弟,又是六元及第的狀元郎,被貶謫西北邊陲小縣,難道一點抑郁不得志的情緒都沒有? 處理秦安縣那些雞毛蒜皮的紛爭,還樂在其中! 朱縣丞指使人去告狀,程卿一點都不嫌煩,居然在認真處理那些百姓家的紛爭。 比如爭水井的兩戶人,一開始鬧到縣衙去,誰也不肯相讓,程知縣聽明白兩家人的訴求,最初是判兩戶人家共用水井——這兩戶人家自然都不同意。 程知縣也夠狠,派衙役去把水井用大石封了,這下兩戶人家都沒有水井用,要去別處打水,生活非常不方便,吵得更兇,彼此埋怨對方多事,如果當初不去告狀,那水井還在。 吵了兩天沒辦法,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雙方倒是肯坐下來和談了。 談來談去,兩家人都做出了讓步,想去衙門撤掉狀子吧,衙役兇神惡煞,說他們在耍知縣老爺。 兩家人沒法,都后悔為了一點小事要鬧去縣衙,當官的都心黑,得罪了知縣大人,兩家人戰戰兢兢。 狀子不敢撤,只得商量兩家湊錢重新打一口井,想到打井要花的錢,兩家人rou痛不已。 等著兩家人連打新井的匠人都請好了,程卿又命人將他們請去了衙門,當堂將大石封住的水井還給了他們,不僅如此,還派衙役下井清淤,讓這口井儲水的能力提高,使之能滿足兩家人同時用水,徹底解決了兩家人爭執的根本原因! 告狀的兩家人,本來都沒抱希望了,沒想到程知縣如此通情達理,很是感激程知縣,紛紛夸程知縣是“愛民如子”……如果程卿一開始就派衙役清淤,如此一口優質的水井,兩家人更想占為己有了,程卿搞了這么一出,讓他們體會到了“失而復得”是什么感覺,又見識到了新知縣的脾性。 遇到聽得進去道理的百姓,知縣大人是很講道理的,如果不想聽知縣大人講道理,知縣大人的官威也不??! 剛柔并濟就是秦安新知縣程卿的作風。 朱縣丞白白當了壞人,指使人去告狀給程卿找麻煩,反而助程卿揚名。 至于朱縣丞想找的老幕僚,胡典史跟在程卿身邊辦事,根本沒見過有誰給程卿出主意。 “招衙役、搶賬本和重開縣學,還有斷案平糾紛,都是程知縣自己的主意?!?/br> 胡典史想倒向程卿,自然不愿意朱縣丞再和程卿相爭。 若是朱縣丞使陰招把程卿害了,胡典史的小兒子又能去哪里尋這么好的老師? 胡家小郎在縣學里才上了幾堂課,回家對胡典史說聽程大人講課,那是“晨鐘暮鼓,如聞仙音”,如果早兩年能遇到程大人這樣的老師,胡家小郎覺得自己肯定考上了秀才! 現在無需胡典史督促胡小郎好好表現,胡小郎已放話,程卿在哪里,他就跟去哪里,要學揚州的富商公子榮九少,靠誠意打動程卿,時刻聆聽程卿的教誨。 老油條如胡典史,想起小兒子的話,都想哭呀。 孩子有壯志,當爹的能不支持嗎? 誰說烏龜爹生不出人中龍鳳的兒子! 人這一輩子,是龍還是蟲,除了出身,還有機遇。 程卿被貶謫秦安,是程卿的劫,卻是自己兒子的機遇。 胡典史回神,小心翼翼勸朱縣丞:“程知縣是科考文魁,做官也通達老練,高升是早晚的事,咱們何必得罪他呢?!?/br> 朱縣丞聽出胡典史的意思了,老胡這是勸他退一步,乖乖當程卿的屬官,讓程卿快點高升回京,那秦安縣就還是朱縣丞說了算。 朱縣丞當然不愿意。 程卿再有來歷,那也僅是毛頭小子,朱縣丞沒有被程卿折服! 等胡典史走了,朱縣丞臉黑如鍋底,韋主薄搖頭晃腦:“大人,老胡不可信了,已是被姓程的拉攏了過去?!?/br> 這不用韋主薄說,朱縣丞也看出來了。 可姓程的究竟許了胡典史什么好處? 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胡典史兒子在縣學……朱縣丞派韋主薄去縣學聽聽程卿授課的內容,什么富商公子千里追隨,只為拜在程卿門下,在朱縣丞這樣的粗人聽來簡直是扯淡! 韋主薄果真去縣學聽了一節課。 韋主薄到了縣學,發現教諭和訓導也站在教舍外,瞧見了韋主薄過來,兩人也不尷尬,還示意韋主薄動作輕一些,不要打攪到程大人授課。 韋主薄站在教諭身邊側耳傾聽,發現程卿并不是在照本宣科讓學生背書,講著講著,程卿就把話題發散出去了,在和學生們談論“人生”和“理想”。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有志科考入仕的自然是最好。 即便考不上,讀書不讀書,區別也大了,哪怕是商人之子,識文斷字亦是優勢,知識能改變命運,只要讀懂了書,做什么營生都能比別人做得好。 程卿還拿榮九舉例,問榮九有家財萬貫,為何要來西北吃沙子。 榮九很是配合,說家財如浮云,若沒有本事,頃刻就要散去,從來只聽說有耕讀傳家的大家族,卻不聞世代豪富的大商人。 程卿見學生們若有所思,趁熱打鐵,又以眾人更熟悉的邵寶來舉例: “邵家若前兩代就開始讀書,如今邵家放牧的羊群早已過萬,家業也不僅現在這點規模,讀懂書的人,想法便與尋常人不同,同樣是養牲畜,大部分人就只會老老實實賺一只羊的利,聰明人則可能賺兩倍利、三倍利?!?/br> 學生們有點嘩然,邵家的家業若是在現在的基礎上翻三倍,那早就成秦安縣第一大戶了,他們都看邵家臉色行事,哪里還敢嘲笑邵寶身上有羊sao味呀! 邵寶則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