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節
書迷正在閱讀:撕裂、孤城 (1vs1 高H)、一期一會《短篇集》、倒楣千金-紳士俱樂部3、[兄弟鬩牆之一]一切都是為妳(終)、世界探寶異聞錄、當醫生開了外掛、sao狐貍精的yin亂日常、孕喜攻略、[全職高手]alpha的omega們
而且程卿還沒弄丟賑災糧,殲滅了近萬的長巾賊,這消息給病體沉疴的五皇子打了一針強心劑。 程知緒對外隱瞞消息,五皇子是同意了的。 那時候,就連五皇子自己都不確定能否挺過時疫,他反對程知緒的提議也沒用,所有的賑災措施都需要程知緒去落實。 現在五皇子康復有望,自然要考慮程知緒和程卿兩人提議的優劣。 “回殿下的話,程學士的確是這樣說的?!?/br> 醫館大夫做了傳話筒,將程卿的手書交給了五皇子。 五皇子躺在床頭仔細看。 程卿怕城外的流民是傳播時疫的隱患,與其遮遮掩掩把流民們瞞在鼓里,不如主動公布消息,可以將五皇子樹立為治愈的典型,讓民眾不至于恐慌過度。 如果大家已經知道了有時疫的存在,一旦誰出現癥狀,自己瞞報,身邊的人也會第一時間舉報,染了病無非就是隔離治療,措施是現成的。 只要時疫不在駐守五河縣的軍隊中大規模傳播,五河縣就亂不起來,不管躲在暗處的敵人如何狡詐,五皇子都可以控制住五河縣。 公布消息,城里的百姓,城外的流民才能主動配合防疫。 程卿一直提倡不飲不潔之水,不吃變質受污染的食物,還有飯前便后洗手,不隨地便溺……流民們指望著領賑災糧,反倒執行的比五河縣的百姓好,縣城里的百姓并沒有重視,程卿進縣城時,仍然在墻根街角可以看見糞便。 是人是牲畜的她沒仔細分辨,衛生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除非讓五河縣的百姓們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 五皇子看完后將程卿的信折了起來,喃喃道:“程學士和俞百戶都在擔心城外的流民,一個說時疫容易從流民中傳播,一個說賊人喬裝混跡在流民中,在尋找作亂的機會?!?/br> 不管是程卿還是俞顯,兩人都在積極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簡單粗暴將城外的流民趕走。 這兩人都沒忘記來淮南的任務。 大家是來賑災的。 就算流民可能傳播時疫,就算長巾賊喬裝混入流民中,在壞事沒發生前,他們不能把所有流民都放棄。 城外的每個流民,都是大魏的子民。 包括長巾賊,曾經也是大魏的子民,忽來的天災,讓他們不再信任朝廷,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長巾賊的頭領肯定罪無可赦,倒是普通的兵卒讓五皇子遲疑。 真要個個都殺光? 五皇子不知道換了別的皇子來淮南會怎么處理,他自己是希望可以不用死那么多人的。 賑災和剿匪這兩件事現在已經分不開了,這兩日估計就有旨意會下來。 五皇子沉吟片刻:“程卿的提議可行,不過傳話過去,在公開之前,他需要說服程侍郎,在本殿下養病期間,五河縣的一切事務都由程侍郎決斷?!?/br>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程知緒和程卿兩叔侄不和,五皇子私心里更親近程卿,但一路南下,程知緒也在盡心盡責幫忙,從未出過紕漏。 不能因為程卿到了五河縣,五皇子就把程知緒給撇到一旁不管,有程知緒這個三品侍郎在五河,不可能讓程卿這個從五品的侍講學士代五皇子主事! 程卿收到五皇子派人遞出來的回復也不意外。 不過程知緒比五皇子難說服多了。 叔侄倆相互看不順眼,程卿提出的建議,程知緒下意識就很抗拒。 公開? 普通百姓需要知道那么多嗎?! 向來都是朝廷怎么說,百姓照著做就行了,想到要和普通百姓解釋緣由,程知緒就覺得荒謬。 百姓知道的太多,反而不好管束。 自古以來,讀書識字都是一小撮人才有的權利,在以前的朝代,知識一直被世家大族的掌控…… 程卿和程知緒談不到一起,叔侄倆數次爭執,誰也說服不了誰。 程卿倒不是一定要和程知緒對著干,她在虹縣的經歷告訴她,百姓有一定的知情權并非是壞事。 叔侄倆爭執了兩天沒結果,這兩天,五皇子的病情又好了些,不僅可以坐起來喝粥,還能搭著別人的手在屋里走幾步。 就是崔彥那邊,也挺過了最兇險的時候。 城外,則又有一批新的流民到達。 這批流民大概有七八百人,以老弱婦孺為主,俞三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將這些流民單獨安置在一處,看誰都像是長巾賊喬裝的,那兇狠的眼神嚇得流民們瑟瑟發抖。 一個中年人臉色青黃,一臉病容,摟著兩個孩童小聲安撫: “別怕,咱們已經逃出來了,這里有朝廷的軍隊,有吃的,也有藥,咱們每個人都能活下去?!?/br> 孩童看著中年人的眼神孺慕又信任,其他躁動的流民也安靜起來,他們似乎很信服這個中年人。 俞三不由多看了對方兩眼。 “你是這群人的頭兒?” “在下只是鄉野的蒙學先生,與鄉親們一路逃荒至此?!?/br> 中年人雖然落魄,一言一行還是很斯文,很符合其蒙學先生的身份。 俞三來了興趣,“既能教書育人,就有功名在身,本官是承平九年的舉人,不知閣下……“ 中年人似比俞三更詫異。 瞧著俞三穿著錦衣衛的官服,沒想到俞三竟是承平九年的舉人。 這么年輕的舉人,為何棄了科考加入了錦衣衛? 中年人汗顏,“在下不若大人有才,年輕時屢試不中,前幾年才放下顏面做了教授蒙童的先生,承平九年參加鄉試中舉,不過會試落第,便回到了家鄉,誰知又遇到了旱災!” 這人竟也是承平九年的舉人? 那豈不是自己和程卿的同年! 俞三心中覺得太巧合,臉上卻露出喜色,“他鄉遇同年,當浮一大白,來來來,且跟本官進城,本官為你引薦程學士,他也是承平九年中舉!” 第507章 :落第舉人不簡單?。?更) 俞三熱情無比,谷宏泰將中年人看了又看。 就這樣一個病懨懨的落第舉人,俞百戶為何如此看重? 什么“他鄉遇同年,當浮一大白”,谷宏泰一個字都不信。 俞百戶可不是那么熱情好客的性子,谷宏泰跟在俞三身邊這么久,非常了解俞三,除了還沒找出俞三心儀的對象,別的事都知道。 俞百戶一反常態,那就是這個中年舉人有問題? 中年人見俞三熱情,也略放下了忐忑之心。 “同年”的關系走到哪里都說得上話,就是原本素不相識的兩個人,見了面發現彼此是“同年”,那也要熱情相待的。 跟著中年人逃荒到五河縣的一群老弱婦孺都愣了。 沒想到何先生還有這樣一位同年! 聽說如今要進五河縣,都需經過這位俞大人的盤查,何先生和俞大人有這樣一層關系在,大伙兒應是不會被趕走了吧? 中年人叫何望春,是蒙城人,這群老弱婦孺都是何望春的鄉鄰。 俞三熱情相邀,何望春并未丟下一群老弱婦孺立刻跟了俞三進城,反簡單交代了自己一群人的來歷。 蒙城如今已在長巾賊的掌控中,長巾賊洗劫村子時,何望春帶著鄉鄰避入山林躲過一劫,待長巾賊走后才帶著鄉鄰們下山。 何望春有舉人功名,鄉賢耆老們都肯聽何望春的意見,眾人推選何望春拿主意,何望春費盡心思帶著大家逃離蒙城——不逃不行啊,躲得過長巾賊的殘害,躲不過旱災肆虐,留在蒙城只有死路一條。 “何某自以為飽讀詩書,自比諸葛,幾次避開長巾賊的追捕后就大意疏忽,前幾日聽人說朝廷賑災的欽差在五河,就匆忙帶著鄉鄰趕路,不料路上卻遇到了一小股賊人,鄉鄰中的青壯為了讓婦孺們逃脫,與賊人同歸于盡……” 何望春說著,眼睛里就水光點點,一臉病容,亦是一臉恨意,還夾雜著幾分愧疚。 遇到拿著兵器的賊人,一肚子學問并沒有用,果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何望春與俞三說這些,就是想俞三看在同年的份上通融關照一下,一路逃荒到五河縣,許多鄉鄰們都撐不住了,特別是有幾位老人和幼童,還未到五河縣已病得難以起身,全靠大伙兒輪流攙扶,抬著到五河縣外。 俞三目光一閃。 南下賑災,俞三算是直面了人性的黑暗。 先有天災,后有人禍,在天災人禍面前,普通百姓就是夾縫中的野草,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 為了活下去,拋下病弱家人的比比皆是。 沒糧食了,有人挖土吃草根,亦有人易子而食。 旱災已經發生幾個月,能活到今日的大多都是青壯,像何望春這群由老弱婦孺組成的流民隊伍十分惹眼。 遇到危險時,青壯沒有放棄老弱婦孺,反把活下去的機會讓給了老弱婦孺,這需要多強的約束力? 天災人禍肆虐,整個淮南都沒了“秩序”,不講禮義廉恥,何望春所帶領的一群人卻還有秩序。 如果何望春所言是真,那這人真是不簡單,竟讓一群人在逃亡時仍然守序! 俞三現在倒寧愿何望春真的只是承平九年的舉人,來到五河縣并沒有什么歹心,那程卿肯定會十分喜歡這人,說不定還要重用這人。 就像在虹縣,程卿重用馮典史。 馮典史的能力尋常,不過勝在識時務肯聽話,程卿就把一個小典史撿到了自己的陣營里,一點都沒嫌棄馮典史只是個舉人出身的小官。 一念至此,俞三招來了谷宏泰: “其他流民到了五河縣是怎么安置,何兄帶來的流民也照章辦事,不過何兄帶來的多是老弱婦孺,你先讓大夫給病倒的人問診!” “多謝俞大人!” 何望春一臉感激。 俞三說都是同年何必客氣,堅持要請何望春隨自己進城。 有兩個幼童是何望春的學生,在逃荒的路上沒了別的親人,將何望春當成了依靠,何望春要撇下他們進城,他們沒有哭鬧,不過眼睛含淚,要哭不哭的,瞧著可憐。 “俞三人,這——” “不過是兩個蒙童,又不是賊人派來的jian細,何兄就帶他們進城吧?!?/br> 俞三十分好說話,不僅是何望春感激他,一群老弱婦孺也放下了對何望春的擔憂。 這就是為什么家里稍有余力的都想送孩子念書,讀書人走到哪里都受尊重,沒有何先生,五河縣城外的流民這么多,這位俞大人哪里會如此好說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