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節
四年的時間,不管是物還是人都變了許多,當年年紀尚小的幾個丫鬟們如今也到了婚配的年紀,劉玉真把慧姐兒喊了來,看著家里下人的名冊仔細思量。 “如今我身邊的冬葵、冬棗,還有你身邊的梅香,康哥兒身邊的菊香都到了婚配的年紀,你覺得怎么安排為好?” 慧姐兒明白母親是在考她,她仔細想了想道:“冬葵和冬棗兩個是母親您在京城買的丫鬟,梅香和菊香則是從家里帶來的?!?/br> “一般家里都是要配人的,但我們家人少,合適的小廝、家丁就更少了,所以女兒覺得冬葵和冬棗就放出去,讓她們家里來領?!?/br> “她們兩個侍候母親都很盡心,所以那十兩的賣身銀子也不問她們要了,另賞兩匹布做嫁妝。至于梅香和菊香,她們的家人都在老家那頭,在京城無依無靠的,若是就這么放了出去便沒有了去處……” 慧姐兒猶豫了一下,“梅香就配給后花園的這個張二,菊香就配給護院的家丁齊山,母親您覺得如何?” 劉玉真沒有評價,轉而問道:“你這樣安排,是何緣由?怎么就不是梅香配齊山,菊香配張二呢?” 慧姐兒解釋了緣由,“菊香與齊山是識得的,她是康哥兒的丫鬟,有時候會往外院跑,所以她和齊山認識,我有一回還撞見她托齊山買東西呢,所以便覺得齊山還是與菊香成親為好?!?/br> 這個倒是劉玉真不知道的,她緩緩點頭。其實按照她的想法應該是將梅香配給齊山的,因為齊山是個機靈的,辦事也靈活,她原本是計劃將來把他給慧姐兒做陪房。 既然有這個打算,那將慧姐兒的丫鬟許配給他就很合適,將來夫妻兩個都可以跟著她走,而且齊山的娘還是廚房的,也很合適給慧姐兒做陪房。 但如今菊香和齊山…… 她倒是沒有覺得兩個人認識有什么不妥,經過了與陳世文那一樁子事后,她對此寬容了許多。覺得只要發乎于情止乎于禮也未嘗不可,沒有必要去棒打鴛鴦。 “即使如此,那便將他們兩個喊來問上一問吧,”劉玉真道:“若他們兩個彼此有意也未嘗不可,若是無意那也不必強求?!?/br> 于是桂枝便差遣了跑腿的小丫鬟將齊山喊了進來,他一進門便朝著屏風的位置跪下,嘴里喊著給太太請安,給姑娘請安。 聽聞太太有意將菊香許配給他,一點都沒有猶豫地磕頭謝恩?!岸嘀x太太,多謝姑娘,小的定會好好待菊香的!” 而被喊來的菊香聽到齊山的名字,臉色微紅地小聲道:“但憑太太和姑娘做主?!?/br> 至于梅香和張二也沒有意見,齊齊地叩拜兩人,感謝恩典。 于是事情就這么定下了,劉玉真笑道:“既然如此,那就讓桂枝和春杏挑個好日子,給你們張羅婚事吧?!?/br> “多謝太太——” “多謝姑娘——” 安排了梅香和菊香的婚事,便剩下冬葵和冬棗了,這兩個丫鬟都是在京城找人牙子采買的,劉玉真并不知道他們的家在何處,于是便把人喊了來細問。 “如今你們也到了年歲,該成親了?!?/br> 這話一說,冬棗和冬葵頓時羞紅了臉,膽大些的冬葵抿嘴道:“我不嫁人,一輩子都侍候太太!” 冬棗看了眼冬葵,也急忙跟著表態道:“我也是!” “說什么傻話,”劉玉真搖頭,“我可不是那等見不得人好的主子。我想過了,你們兩個都是京城這附近的,家里也有人在,我這便還了你們的賣身契,好好的回家嫁人吧?!?/br> “可還記得你們家里在何處?哪個縣哪個村?你們來了這么多年也識得幾個字,便寫一封信寄回去吧,讓你們父母兄弟來領人?!?/br> “我們主仆一場,再另賞你們一副嫁妝,全了這份情誼?!?/br> 冬棗喜出望外,連忙給劉玉真磕頭,“謝謝太太,謝謝太太!” 冬葵卻是愣住了,良久緩慢地低下了頭,喃喃道:“謝,謝謝太太……” …… 晚間,劉玉真和陳世文談起這件事,“……這樣家里就安排妥當了,你這頭若是定下了外放的地方,我預備著讓李三和春杏留在京城看管屋子,還有鋪子等等?!?/br> “錢貴和桂枝則跟著我們赴任,錢貴是你身邊得力的,還是帶上比較好?!?/br> “除此之外再帶上幾個家丁,小丫鬟們,至于廚房這頭……” 劉玉真思索片刻后道:“顧廚娘的女兒嫁給了馮大,如今又生了一個孩子,而馮大要顧著我那莊子也走不開。她們母女分離了大半輩子,這回就不要讓她跟著我們走了?!?/br> “把齊山他娘帶上吧?!?/br> 陳世文對這些都是沒有意見的,他充分地信任著劉玉真,“這些你做主便是,這回人不必許多到了那頭買些熟悉當地的,京城這般的帶些貼身侍候的就好?!?/br> 第157章 自北向南的一列馬車上, 中間的那一輛與別的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拉車的馬有兩匹,整個車廂也比旁的大了許多。 這里面坐著南下赴任以及返鄉的劉玉真一家:陳世文、劉玉真、慧姐兒、康哥兒、瑾哥兒以及瑜哥兒一共六個人。 以往她們往返京城與南方都是坐船, 又快又好,但這次比較特殊因為靠近京城的這一帶由于天氣太冷,海面已經凍結成冰,無論是大船還是小船都無法行駛。 而陳世文要趕在明年衙門開印之前趕到越城上任,也要趕在過年之前回老家探親,所以他們這一次南下只有馬車可以選擇。 好在陳世文如今已是官身,不但遠途有驛站可用, 馬車的規制還翻倍了。劉玉真便吩咐人將這輛馬車好好改造了一番, 不但把以前用過的那些法子都安排上, 還添了幾個小玩意兒。 身著一件薄棉衣的瑾哥兒以手觸摸著車廂, 驚奇道:“娘,這車昨天是熱的,今天也熱!” “這是因為里面埋了銅管的緣故, ”劉玉真解釋道:“銅管一熱連帶著車里面便都熱了,我們京城的家里不也是如此?好了, 別摸了仔細燙著手, 過來喝口水坐這樣的車得常喝水不然會生病的?!?/br> 瑾哥兒也覺得有些渴了,走過來就著劉玉真的手咕嚕嚕喝了一大口水,“娘, 還要喝!” 劉玉真于是又給他倒了小半杯,柔聲道:“喝完這一杯就夠了,待會兒午膳的時候有你喜歡的筍干鴨子湯, 我讓人在后頭的馬車里燉上了, 等車停了就能喝?!?/br> “爹也喜歡喝!”瑾哥兒看著車廂的另一側, 高興地補充道。 車廂的另外一邊, 陳世文正在考較康哥兒,他們兩個人的旁邊則坐著慧姐兒和聚精會神聽得認真的瑜哥兒。 馬車雖然行走在平坦的官道上,車輪也被厚厚的棉布包裹,但依舊免不了顛簸。這樣的環境是很不適合看書或者寫字的,劉玉真也不支持他們這樣做,擔心書沒讀進幾本,反而把眼睛給看壞了,得不償失。 所以沒有書看的陳世文只好考較幾個孩子,其中四書五經已經讀完,可以下場考童生了的康哥兒便得到了重點照顧。 陳世文考一句,再根據他的回答仔細地講解一句,他的學識畢竟比康哥兒的舉人夫子強上許多,所以這樣講課的模式也立竿見影,康哥兒有了較大的進步。 同樣讀過四書五經的慧姐兒也是若有所思,向陳世文問了幾個問題,就連最小的瑜哥兒聽著聽著也能說上幾句了。 就是瑾哥兒興趣不大,寧愿去琢磨車廂上鑲嵌的銅管也不愿意專心聽講。好在劉玉真并不是那種執著于望子成龍的,見他喜歡景物模型也并不阻止,只要能完成功課便允許他玩。 待瑾哥兒的茶喝完,陳世文那邊也告一段落,他的表情有些欣慰,但還是嚴肅道:“康哥兒,你到下一個驛站之后,將這《中庸》再通讀一遍?!?/br> “是,孩兒知道了?!笨蹈鐑亨嵵攸c頭。 “爹,爹到我了?!辫じ鐑阂姼绺缁卮鹜炅?,舉起小手一副躍躍欲試的模樣,“我也會背!” 陳世文笑道:“好,那爹就考一考你……” 瑾哥兒見狀也湊上前去,“爹,還有我,我也會!” 在回京路上的一家人其樂融融,馬車內時不時有笑聲傳出。無獨有偶,遠在清源縣的陳家亦是如此,上至陳世文的祖父下到看門的下人,每個人看起來都是開開心心的,嘴笑得合不攏。 這還得從月初收到的那一封信說起,陳家最有出息的三孫子前些年考中了狀元,很是熱鬧了一陣子。 今年初來信說升了官,一村人都與有榮焉,走出門去都抬頭挺胸的。這還沒完,陳家這個月又收到了信,說朝廷每三年會給離家千里之外的官員放探親假,陳三老爺要回來探親了! 說到這陳家,整個縣城的人都羨慕得不行。誰能想到他們家出了個文曲星呢,如今已經是給皇帝老爺效命的官老爺了。聽說還見過了皇帝老爺, 不但如此,他們家還建起了大宅子,買了幾百畝良田。如今是使奴喚婢,全家都是老爺太太了。 “老太太,那幾處院子都收拾好了!”丫鬟春蓮走了進來,高興地回道。 陳家老太太張氏聞言抬起頭來,追問道:“都收拾好了?一共有三處院子呢,老三和老三媳婦要住一處,兩個小的和他們住一塊,這樣我們也放心,夜里老三媳婦要起夜看看有沒有他們安分蓋被子也方便?!?/br> “至于兩個大的則要住另外的地方,特別是我的乖孫康哥兒,那些大戶人家的孩子大了都要到什么外院住的,可不能和女眷再住一處,不然會影響名聲?!睆埵蠘泛呛堑匦χ?,“他將來可是要學著他老子讀書考狀元的,輕忽不得?!?/br> “對了,還有慧姐兒也是個大姑娘了,如今家里屋子大,讓她也住一處院子,寬敞!” 這些話張氏這個月已經說了好幾回了,語句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但春蓮卻沒有半點不耐煩,不但沒有不耐煩她還和之前幾次一樣高興地奉承道:“老太太,都按照您的吩咐弄好了,箱子里的被褥也拿出來晾曬過,一點潮氣也沒有,三老爺、三太太和幾位姑娘少爺們見了都會滿意的!您就放寬心吧?!?/br> 張氏聽罷滿意地笑著,“他們不嫌棄就好咯?!?/br> “哪里會嫌棄呢,村子里誰不知道三老爺和三太太孝順得很,”春蓮走到張氏的身后,小心地給她捶著肩膀,“每年從京城送來的節禮、壽禮都是一箱箱的,多少府城都買不到的好東西?!?/br> 這倒是。 張氏正欲說話,門外突然傳來了一道喊聲,“祖母,我回來了——” “哎呦,佑哥兒回來了?!睆埵线B忙起身,連帶著發髻上足金頭面下的拇指大珍珠跟著一陣晃動。她緊走了兩步迎上了剛進門的佑哥兒,關切地問道:“乖孫啊,今日怎么這么早就回來了?餓不餓?累不累?” “春蓮啊,快去廚房沖碗熱糖水來!” “祖母,我不渴也不累,”佑哥兒阻止了春蓮的動作,左右張望了一會兒后奇怪地問道:“我娘呢?” “你娘出門去了,村后頭那邊的獵戶打了些山貨,她想著你愛吃,買去了?!睆埵显谟痈鐑旱臄v扶下坐回了位置上,“不遠,她很快就回來了,回頭添幾個菇子讓錢家的給你燉湯吃?!?/br> 第158章 說話間, 小張氏提著一只毛色艷麗的山雞走了進來,“娘, 您看這雞長得多好,燉出來的湯肯定鮮甜得很,等佑哥兒回來……” 她邊說著邊抬頭,然后就看到了一旁站著的佑哥兒,頓時驚喜道:“佑哥兒你回來了!今日回來得這么早,冷不冷?餓不餓?” “娘剛剛買了一只雞,補得很, 這就殺了給你燉湯喝?!?/br> “娘, 我不冷, 也不餓?!庇痈鐑喊阎盎卮鹱婺傅脑捴貜土艘槐? 又特地解釋道:“今日夫子家里頭有事,就讓我們早些回來了?!?/br> “對了祖母,”他從懷里掏出一封信, “剛剛門房那邊收到了三叔的信,孫兒瞧見便一并帶回來了?!?/br> “真的?!”張氏又站了起來, 激動道:“快, 快讀給祖母聽聽,那信上可有說他們什么時候能到家?” “等等,等等, ”沒等佑哥兒把信拆開,張氏就又阻止了,她沖著旁邊的丫鬟道:“春蓮啊, 你和她們幾個快去把家里人都喊來, 就說三老爺來信了, 讓他們都來聽一聽!” 春蓮和幾個丫鬟領命而去, 很快家中的大小主子們除了已經搬到鎮上去了的二房外都來了。陳禮忠和陳世誠的褲腳上還帶著泥水,顯然是剛剛才從地里回來。 曾老太爺道:“世文來信了?快,快讀一讀,信里頭怎么說?” 于是所有人都目光灼灼地看著佑哥兒,如今在陳家,識字的并沒有幾個。 陳世誠小時候讀過書,但這么些年能記得的也不多,所以沒有跟兒子搶這差事。芙姐兒也是如此,她認得的字都是慧姐兒、宇哥兒幾個教的,這兩年佑哥兒能上學了,偶爾有不會的她也會問一問這個弟弟。 所以曾老太爺一說讀信,眾人的目光就都放在佑哥兒身上。 佑哥兒也不怯場,小心地拆開了信封…… 他的腳瞧不太出毛病之后看起來就和村子里其他小孩子沒什么差別了,所以到了讀書的年紀也被陳家人送去了村塾,跟著一個這兩年剛搬來的老童生讀書。 如今《千字文》、《百家姓》和《論語》都已經讀完了,看一封簡單的信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他展開信,開口讀了起來:“兒世文跪請祖父、爹、娘萬福金安?!?/br> “哎這句我知道,”張氏高興道:“‘萬福金安’,老三這是給我們請安,問我們身子骨可還康健呢!還跪著,哎呀不用跪不用跪,趕緊起來,佑哥兒你跟他說我們好著呢,他爹一頓能吃三碗飯!” “你這婆娘不要插嘴,”陳禮忠正凝神聽著呢,被張氏這么一打岔佑哥兒頓時讀不下去了,于是他不太高興道:“你先讓佑哥兒讀完,多少話等讀完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