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其余小娘子想到秦翎一見謝令姜就橫挑鼻子豎挑眼的斗雞樣,都紛紛大笑。 只是看著謝令姜和秦翎最后竟然平和收場,竟都紛紛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個圍繞著二人問她們說了些什么。 第25章 謝家宴 有夫人看著圍繞著謝家小娘和秦家翎娘的小娘子們,隨口說道:“孩子們在一起玩得多好,去了京城也有伴,沒去京城的怕是見著姐妹們去了,倒要又遺憾的?!?/br> 王通判家的厲害娘子顰眉道:“孩子們有了前程,咱們自是只有高興的,只是嫻娘,你家小娘子才堪堪六歲,雖是符合皇后娘娘定下的規矩,怎么你倒也舍得,把這個么小小的人兒送去京城,這人生地不熟的,怕要不適應的吧?!?/br> 在座諸位夫君的官職都無一州知府高,皆是奉承著謝夫人,多是嘆她家是積善人家,有福氣,這次遇到了險事也是能化險為夷。 但是,謝家的做法也格外讓人不解。 在場的夫人心中都對此納悶了,不過就是入個女學嘛,是,這是皇后娘娘興辦的,若真能在里面念書,也是一份能掙臉面的前程,可你謝家女兒才丟了剛找回來,當耶當娘的怎么放心又把女兒送去京城? 如今王夫人明明白白指出來,其他人雖不多話,但眼神中也流露出不贊同來,這謝家夫婦怎么當人耶娘的,也忒心大的沒誰啦。 懷孕的人本就思維敏感纖弱,謝夫人也不例外,又被這些夫人的話勾起了心中揮之不去的擔憂。 她哪能那么狠心呢?她也恨不得把女兒抱懷里時時刻刻護著才好,但是,謝夫人也知道女兒不知什么時候起仿佛一夜間就長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這時候她主意定了,做人父母的,豈有因為自己的擔憂攔著孩兒們上進的。 父母的再想、再擔憂,也只不過是自己默默看著兒女遠行的背影在心里為她祈福,替她把上京的一應物事打點好,讓老成可靠的嬤嬤貼身跟著。 謝夫人便微微一笑,道:“你說哪有因為吃飯噎著了就不吃飯的道理,這也是一樣的道理,豈有出了次門出事兒了,我便從此拘著她不讓她出去的?!?/br> 她站起身來,朝著謝令姜的方向走了幾步,看見她和秦家的翎娘正說著話,目光慈愛溫柔,語氣悵然,心情卻是前所未有的豁達。 所謂父母子女今生的緣分,不過是父母在拐角處看著子女遠行的背影越走越遠,而等兒女回過頭時,能一直在拐角處見著父母的身影,然后便放心地接著走遠。 女眷這里有人不解謝夫人的這種曠達作風,謝佐之那邊的男賓也多有好奇的。 “佐之兄方才一家團聚,這就要把幼女送去京城了?怎么也不緩一緩,小孩子不經嚇的,還是要耶娘多陪陪才好?!?/br> 謝佐之搖頭笑道:“我家孩子素來膽子大,不怕壞人。況且我答應了她,要送她去京城入學,豈有再改的道理,做父母的言傳身教亦是重要,我不能讓她覺著諾言許下是無足輕重的?!?/br> 謝大人的理由比謝夫人還要冠冕堂皇,在這信義為天的古代,這確實是很重要的教養,遂無人再多說。 只是謝大人的心里也苦啊,那些都是空話!屁話!若不是阿寶執意要去念書,非要和兩個兄長較勁,不肯比他們晚入學,他哪怕是食言而肥一萬遍,把自己吃成個大胖子也不想阿寶離開。 唉,阿寶長這么大還沒離開過她阿耶呢,一想到寶貝閨女兒去那么遠的地方,岳父家是后丈母娘當家,妻弟的新婦也不知道品行如何,對阿寶會不會體貼照顧。只要一想到阿寶會受苦,阿耶的心里就覺得好痛痛。qaq 謝佐之心中悵然,和旁邊的王清之王通判互相推杯換盞,“來,清之,我敬你一杯?!?/br> 等到散宴后,謝佐之便在書房提筆寫信,一些是給京中故舊的,可托三娘送去。國朝女子身份不算低,謝令姜若是要去京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故舊長輩親眷那兒都不去拜訪,才算失禮。另兩封是給他的大兒和二兒的,京中情勢復雜,他既然已經準備入京,他們兩個在書院就更得持身守正,不給那些結黨之派攻訐的地方。 寫完之后,謝知府在書房里坐了會兒,原本他還想要避開諸皇子黨爭,在外邊當主政長官,多為百姓做些看得見的實事,如今他決心入京參政,以后怕是難有這般清閑的時候了。 不過這樣也是有些好處的,在京城定居,親眷走動方便些,女兒每逢休沐日書院放假,也能回自己家,不必繼續呆在書院或是寄人籬下。尤其現在夫人肚子里仍揣著一個,升職加薪勢在必行。 謝知府想起此事便唇角微翹,這就是為人父、為人夫甜蜜的責任啊。 給兩個兒子的家書中,謝知府也提到了今后的打算。 半月后,還在鄴州書院念書的謝大郎和謝二郎收到來信,互相對視一眼,眼淚汪汪地表示:阿爹阿娘多愛我一點,你們還有兩兒子啊。小妹去燕京,您就想著勤勤懇懇刷政績想去燕京陪讀;我倆在鄴州書院讀書多少年了,您咋從沒想過帶著阿娘來鄴州當知府。(-"-怒) 謝大郎和謝二郎覺得他們家和大環境不一樣,不重生男重生女!尤其是他們阿耶,只要他們在家的時候,阿耶時不時choucha背書,一點兒不流利,就要被罰打手心,比他們最嚴肅的先生都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