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節
耿武氏也不忘記了,派了人去報信。給她家耿老爺報信,這不,府上添一個哥兒。 耿老爺是第一回 當祖父。 可對于耿武氏而言,小武氏生的孫子,哪有余氏生的孫子跟她親? 面上一碗水得端平。 可人心里,那絕對是端不平的。 宮里。 等著五皇子洗三的宮宴時。 玉榮在坤寧宮中是見到了嫡母和大嫂。 至于二弟妹? 玉榮已經得了消息。 她的二弟妹生下一個哥兒,國公府第三代的繼承人,這都是有了。 “臣婦參見皇后娘娘,娘娘萬福金安?!?/br> “母親,您快請起?!?/br> 玉榮讓秋蘭攙扶了嫡母。 “嫂嫂,您也請起,請落坐?!?/br> 玉榮對著嫂嫂小武氏,也是笑著說了一句。 等嫡母和嫂嫂小武氏落坐后。 玉榮還是抱了榻邊,那小搖籃里的小皇子。 小小的嬰兒,還是挺可愛的。 “這孩子的搖床,都是擺了我這寢宮中。母親、嫂嫂,你們也瞧瞧,這孩子啊瞧著模樣像極了圣上?!?/br> 玉榮笑著說一句。 “是啊,是模樣像極了圣上?!?/br> 耿武氏瞧一眼后,就是附合了話。 “模樣像了圣上。這唇卻是像極了娘娘?!?/br> 小武氏也是回了一話。 玉榮聽后,那是盯著小兒子,還是仔細看了片刻。然后,玉榮點點頭,笑回道:“像嫂嫂說的,這孩子的模樣,就那唇像了本宮。其它的,可不是跟圣上一個模子刻出來的?!?/br> 玉榮生的三個孩子。 三皇子司馬賢是像極了正統帝。四皇子司馬禮的模樣像了玉榮。 至于現在的小兒子,瞧模樣也像他爹正統帝。 算下來,還是正統帝這當爹的占了便宜。 二人這般說說笑笑的。 玉榮就提道:“二弟妹也是給府上添了一個哥兒。本宮這兒也是備了一份禮。母親、嫂嫂出宮時,本宮這差人隨你們一道回府?!?/br> “小黃門去宣了懿旨,也是給府里添一點兒喜氣?!?/br> 玉榮笑道。 “得娘娘的懿旨,是府里的福份。今個兒沾了五皇子的洗三光彩,這也是再好不過了。說起來,也是巧了。五皇子這生辰就是比府上哥兒大一天?!?/br> 耿武氏笑著說道。 玉榮點點頭。 “這一對兒表兄弟的生辰,確定是緣分。這就是前后腳的事兒?!?/br> 玉榮也承認了,這一對表兄弟的生辰真真近。 談些話。 玉榮還是傳了人,讓人去傳了三皇子、四皇子。 “難得母親、嫂嫂你們進宮。也是見一見賢哥兒、禮哥兒。他們也是想念了外祖家的親人?!庇駱s又是說了話。 對于見了外孫。 耿武氏自然是樂意的。 哪怕在宮外,耿武氏都有聽說了三皇子的學問如何上進。四皇子嘛,倒是低調些。 可這一對兒親兄弟,這情況不同嘛。 對于耿武氏而言,哪怕面上講著,兩位皇子一樣尊貴。 可心中也清楚了。 三皇子是皇后娘娘生的長子,這一切都不同的。 坤寧宮。 正殿中。 三皇子、四皇子給傳來了。 說是見面,還是隔了一道屏風的。 在屏風外,是耿武氏、小武氏在陪了這一對皇家兄弟說話。 玉榮是在屏風里的內間。 玉榮就是隔著屏風,聽了他們的談話。 “臣婦見過兩位殿下?!?/br> “外祖母,您的禮,孫兒們哪能受得?!比首铀抉R賢親自攙扶了耿武氏。 司馬禮和司馬賢,這一對哥倆是一左一右的,挺有默契的攙扶起外祖母。 耿武氏很受用的。 至于舅母小武氏這兒。 司馬賢也是說了話,笑道:“舅母,您也客氣了?!?/br> “還請長輩們入座吧?!?/br> 三皇子司馬賢說了話。 說話時,跟弟弟司馬禮一起的請了外祖母落坐。 “兩位殿下啊,一眨眼間,都長大了?!?/br> 耿武氏落坐后,就是這般感慨。 在內間,玉榮聽了這話,也是感慨。 可不嘛。 賢哥兒冬,就是七周歲的生辰。禮哥兒冬,就是六周歲的生辰。 這等年紀,也算得半大的孩子。 皇家的孩子,在這個年紀也是懂事了。 “得皇祖母夸了。我和弟弟都在進學,這需要學文習武,可是離著父皇的要求還是遠遠不足?!彼抉R賢很謙虛的。 司馬禮在旁邊聽了哥哥的話,也是點了頭。 這算得附合。 “哪的話,我可聽說了,兩位殿下的功課好。娘娘都夸兩位殿下。在坤寧宮,在娘娘的口中,我可沒少聽了兩位殿下的勤奮、好學、上進、英武等等的贊譽?!?/br> 耿武氏嘴里吐了好話。 當然,這些話嘛,有些夸贊玉榮真說過。 比如說勤奮上進。 這真是玉榮瞧在眼中的。 至于好學,這也有的。 至于英武? 這是玉榮夸了正統帝的。 哪料想,在嫡母嘴里,就是把夸親爹的詞,這給套了兒子的身上。 “母后夸過我和弟弟啊?!?/br> 司馬賢一下子微紅了臉。這是興奮的。 對于親娘的夸贊,司馬賢當然受用的。 司馬禮聽這話,還是拉一拉哥哥的衣袖,那是比劃了手勢。 哥倆默契深。 司馬賢當然懂得弟弟的意思。 “祖母,你可得說說母后在您跟前,那可如何評價我和弟弟。得多說說,弟弟好奇呢?!彼抉R賢這時候明明自己也好奇的。 可弟弟都擺了態度。 司馬賢不介意了,那是借了弟弟的話,把自己的好奇也問一問。 耿武氏聽了兩位皇子的話,也是笑了。 對于緩和娘娘、皇子們之間的母子情份,那自然是在耿武氏眼中,越深厚越好。 這二者的扭帶。 在耿武氏瞧來,那是一體的。 母子嘛,在皇家里,那是一體兩面的。 從來都是得寵的母親,才有得寵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