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季閣老這才止了怒火,拍著桌子道:“那就先把這茬放開,趕緊想辦法怎么把寧省那個大堤修好!年年碰上大雨都要修一修,怪不得張閣老頭發都愁禿了一半?!?/br> 沈鈺暗笑,心說季閣老心里,張清的仇恨值可真不低,這時候還能順嘴踩他一踩。 正思忖間,季閣老已經重重一巴掌拍在他肩上,大聲道:“別發呆,趕緊想想筑堤的事!每年各地都要筑堤,這堤壩怎么就這么容易被沖垮,就沒人能修一個更堅固的堤壩嗎?” 埋怨間,季閣老已經領著沈鈺進了內室,準備開始向沈鈺介紹筑堤的要事。 沈鈺則眉眼一動:“大人,現如今建堤壩,都用的是什么東西?” 作者有話要說: 二更,三更會很晚 第97章 想法 元嘉二十一年的會試, 就在寧省的大水災消息傳來不久后開始了。 沈鈺現在是從四品, 有了參加朝會的資格?,F如今朝堂上就賑災之事吵翻了天, 有人主張追責,治寧省總督之罪, 也有人想保人, 還有人一心惦記著賑災,各路人馬你來我往毫不相讓, 吵得元嘉帝的臉色越來越難看,發作了一批人后,終于清凈了。 賑災之事,可算是占據了主場。 張清這個戶部尚書最怕的就是這等天災,楚朝疆域遼闊, 地大物博,同樣的,出狀況的幾率也就更大。這邊剛漲完水, 那邊又鬧了旱,一年到頭就沒個消停的時候。 季閣老總說張清是個守財奴,摳門摳得讓人恨不得拿塊板磚拍暈他。心里也清楚, 張清這一分一厘都要摳清楚的行事做派, 也是為了百姓。要不是張清算得精,國庫至少得少三分之一的銀子。 哪怕去年沈鈺搞了個大事情給國庫弄來不少進賬,張清摳門的本質依舊沒變,一一算好了受災人數和洪災涉及到的田地房屋,這才忍著心痛撥了賑災銀子。 沈鈺又有新提議:“現如今寧省百姓正是缺衣少食的時候, 天又還凍著,怕是有許多百姓來不來收拾衣裳,正在挨餓受凍。諸位大人家里若有不想穿的舊衣裳和舊被褥,不如一道捐了,讓賑災隊伍一并帶過去,也全了諸位一片仁善之心?!?/br> 沈鈺話剛說完,元嘉帝便贊許地點頭:“這辦法不錯?!?/br> 陛下都開口了,其他人還猶豫啥???又不是讓他們真金白銀的捐銀子,就是收拾點舊衣裳,多大點事兒啊,還能在陛下面前賣個好,傻子才不干! 眾人紛紛應諾之時,又忍不住嫉妒地瞪了沈鈺一眼。這家伙的腦子到底是怎么長的?怎么能想出這么多主意? 沈鈺微微一笑,真是少見多怪,后世捐款捐物都是常規cao作,說一聲全民參與也不為過。朝廷撥的賑災物資,到了百姓手里也不知道能剩多少。但這些別人捐出來的舊衣裳就沒那么惹人眼了,舊東西總歸不那么值錢,敢從這里頭伸手的都是有點家底的,估摸著看不上這點舊衣裳。 沈鈺都覺得這一堆東西中,舊衣裳才是能完好無缺全部送到百姓手里的實用東西。 解決辦法商量出來了,賑災用品也出了京城,眾人也只能在京里等寧省那邊的消息,希望百姓們能順利度過這一關。 會試,卻并不會因為這等天災而延遲。 舉子中有來自寧省的這回顯然吃了大虧,家長受災家人生死未卜,再淡定的人都冷靜不了,這一回,寧省舉子怕是絕大多數都要落榜。 沈鈺仔細琢磨了一下,現如今考題還沒出,寧省洪災動靜如此之大,指不定會試就會出與洪災和筑堤這等關乎民生的大事。 為此,沈鈺還特地請教季閣老這個修堤大佬,從他那兒得來無數寶貴又實用的知識灌輸給了沈瑾二人。 也就是沈瑾兩人不知道后世有個詞叫抱大腿,不然的話,他們這會兒就該跳起來吼上一句抱上金大腿的滋味真是美滋滋。不但有學神一對一輔導做提升訓練,還能給你找來前輩們的寶貴經驗,理論實際相結合,進步蹭蹭的。 人吧,運氣來了真是擋都擋不住,沈鈺也就那么瞎猜一回,沒成想會試還真出了筑堤的題目! 沈瑾和陳恪拿到考卷就差點給沈鈺跪下,會試題都能壓中,沈鈺當真厲害! 其實壓中試題的人不止沈鈺一個,奈何他們都沒有沈鈺的優勢:季閣老看好沈鈺,毫不吝惜地傳授自己的經驗。 和靠著修河堤修進內閣的季閣老相比,其他人簡直弱爆了。筑堤這一題,沈瑾和陳恪絕對占優勢。 這么一想,沈瑾和陳恪真是做夢都想笑出聲來。這可是會試啊,天下英才齊聚京城,競爭何其激烈?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們已經在這道題上領先其他人一步,想來已經打敗了不少對手,能夠中貢士的概率又大了不少。 兩人心下偷樂,又開始全神貫注答題。開玩笑,大好優勢要是因為粗心問題被別人追平,那干脆找塊豆腐撞死得了。 沈鈺這會兒還不知道自己真的壓中了題目,心里暗暗擔憂陳恪二人的同時,還在思索著季閣老先前說的事情。 現如今河堤大多是用石頭所建,每年發大水都得毀掉不少堤壩,張清心疼,季閣老頭疼,就是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沈鈺倒是想到了后世隨處可見的水泥建筑,建橋鋪路造房子,哪里都有它的份。 后世賣的一包一包的工業水泥沈鈺現在當然做不出來,但沈鈺上輩子還在山里的時候,見過村里人蓋房子時自己做的土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