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609節
當睢陽易手的消息傳開,自然是各方震動。 陳以勤上書請罪,但是這一次李成梁不僅僅沒有繼續追著他窮追猛打,反而大方的向河南援助了火藥和糧食。 而陳以勤的親家,陜西總督郭樸更是派出一鎮新軍,進入河南援助陳以勤。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河南不能再丟了! 對于明廷來說,河南是中原咽喉,丟了河南之后,山東就被兩邊包圍,京畿也隨時可能被東南大軍攻擊。 陜西也會被包圍,東南新軍隨時可能從漢中和關中兩個方向圍攻陜西。 到那個時候,明廷就真的處處受敵,到處都是兩面包夾之勢了。 第585章 物價再漲 陳以勤在睢陽慘敗的消息,進一步的刺激了京師的物價。 瘋狂上漲的物價,已經讓這座開始城市化的城市,迅速開始人口逃離。 原因也很簡單,進入近代社會的城市化后,城市人口在城市的生存,完全依賴于經濟體系的供應。 農業社會的時代,大部分人口在農村地區,他們依靠土地可以獲得糧食。 在工業化時代,人口聚集在城市中,他們依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換取報酬,然后用貨幣換取生存物資。 而當貨幣體系徹底崩潰之后,依靠出賣勞動力的雇工無法得到相應的收入之后,整個體系就立刻崩潰了。 而這種崩潰甚至進一步的蔓延到了原本在城市中等階層的群體中。 比如順天府的吏員,在張居正的改革中,也學著東南將吏員納入到了俸祿體系中,給他們發放一部分薪水降低腐敗。 但是等到李春芳時代,由于明廷的收入進一步下降,吏員的薪水也隨之減少。 如今物價飛漲,順天府吏員的收入沒有增加,而這點薪水已經無法維持在京師的生活了。 甚至不僅僅是吏員,就連部分衙門的低品官員,都很難依靠俸祿為生了。 李成梁重新恢復了官員發放祿米的制度,算是緩解了低品官員的生活窘境,但是他們的生活水平也僅僅足夠維生而已。 而作為更基層的吏員,自然是無法享受到發放祿米的待遇的,他們的薪水依然是越來越不值錢的銀元。 不過活人也不可能被尿憋死,普通百姓面對通貨膨脹只能逃離京師,又或者變賣家產存活下去。 但是象征著官府權力的吏員們,就不可能甘心活活餓死。 一時之間,這些順天府的吏員們如同瘋狗一樣沖上街頭,開始瘋狂的勒索和搶劫。 那些苦苦支撐的店鋪瞬間被盤剝到關門破產,有的店鋪甚至一開門就被這些兇猛的吏員給搬空了。 不僅僅是商鋪,這些吏員也沖進工坊,勒索盤剝這些工坊主,將還沒制作成產品的原料都從倉庫搶走了。 這又造成了更多商鋪的倒閉破產,連鎖的反應甚至蔓延到了軍工廠中。 重新建造的王恭廠一直都產量不足,甚至沒有達到王恭廠爆炸前的一半水平。 而這些日子的經濟動蕩,讓王恭廠進一步的減產,很多原料都無法運送到京師。 李成梁巡視完王恭廠后,立刻接到了河南戰敗的詳細消息。 看到消息之后,李成梁再次召集了手下參謀和將領開會,商討河南的戰事。 山蒿先這段時間低調了很多,但是也變得憔悴了很多。 邀請張居正父子出山的計劃失敗,明廷的經濟政策就這樣修修補補,通貨膨脹還在繼續擴大,但是整個明廷卻沒人能提出一個有效的救市政策。 戶部甚至坦言,如果立刻停止制造成色不足的銀元,那么明廷的經濟體系就會立刻崩潰。 官吏拿不到銀元作為工資,士兵拿不到銀元作為軍餉,軍工廠拿不到銀元去采購原材料,整個大明的秩序就會崩潰。 但是就連完全不懂經濟的李成梁也知道,明廷銀元的濫發已經讓其信用進一步破產,如果繼續這么爛印下去,銀元會更加不值錢。 這段時間,明廷也進行過兩次救市的嘗試。 第一次是嘗試禁止使用東南的銀元,并且強行要求所持有東南的銀元按照市場比率兌換成明廷的銀元。 這項政策剛剛推出的時候,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快,腐敗的明廷基層官吏,立刻將這個當做了發財的機會,官吏們直接將這個條令當做勒索百姓的工具。 他們直接沖進了藏有東南銀元的普通百姓家里,搶走他們的東南銀元。 這條政策在短暫的生效之后,很快就徹底失控,法令變成了當權者掠奪普通人財富的催命符,更導致了普通人對于使用大明銀元的厭惡。 誰到知道這些官吏搜刮了百姓手里的東南銀元,都自己拿去花了,卻給自己越來越不值錢的大明銀元? 而且根本按照法令上的按照市場比率兌換,而是直接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強行兌換,甚至還有官吏直接沒收百姓手上的東南銀元的。 結果是在短暫的維持了平穩之后,物價進一步的崩盤。 百姓爭相將自己手里的大明銀元換成商品,無論是能不能用的商品都囤積在家里,就算是換成擦屁股的紙,也要比大明銀元保值。 結果是物價再一次暴漲,糧食價格更是翻倍,通脹更嚴重了。 李成梁眼看著物價漲到這個地步,第一次救市的努力失敗了。 既然百姓這邊穩不住,李成梁只能想辦法穩定市場價格。 于是李成梁發布法令,要求商家必須按照市場價格銷售商品,不允許漲價。 這條法令發布出去,同樣是沒有任何的效果。 此前正常沒背景的小商戶,早就已經被折騰破產倒閉了。 如今還能京師開門營業的,要么是有官方背景,掛靠在六部下的商鋪。 要么是掛靠在清遠伯李家這種權貴名下的商鋪,這些商人基本上都是權貴撈錢的白手套,普通的官吏根本管不了這些商人。 結果是,這條政令是一點用處都沒有,市場上的店鋪應該漲價的還是漲價,糧食價格還是瘋狂的上漲,物價還是一點沒有壓下來的跡象。 兩次折騰之后,李成梁就接到了河南戰敗的消息,現在他已經完全顧不上物價這點“小問題”了。 面對如今的局勢,眾將領也只是眾說紛紜,給不出有用的建議。 明廷算是積重難返,河南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問題,更是整個大明的問題。 李成梁的目光放在了山蒿先身上,他對于明廷的文臣不信任,山蒿先是唯一能讓他信任的謀士。 山蒿先苦笑一聲說道:“河南救不了了?!?/br> 眾人都沉默,山蒿先說道: “睢陽是河南通往淮北的唯一關隘,睢陽一下,河南根本就是無險可守?!?/br> “那為之奈何?” 山蒿先說道:“畢其功于一役,打徐州!” 抱歉抱歉,發晚了,定時定錯了 第586章 低道德優勢 山蒿先也很苦澀。 所有人都知道打仗要穩扎穩打,但是那是對于優勢一方來說。 秦并六國,自然可以穩扎穩打,但是六國如果穩扎穩打,那就是眼看著被吞并的下場了。 山蒿先說道: “大將軍,睢陽丟了,河南眼看著就要丟了,等丟了河南,大將軍要如何?” “河南一丟,關中也陷入到兩面重圍之中,大將軍現在不出手,是要等到陜西也丟了再出手?” “又或者是山西也丟了再出手?” 山蒿先悲觀的說道:“若是這么下去,我們大明想要決戰都沒有機會了?!?/br> 在場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大家何嘗不知道山蒿先說的是對的。 現在的情況是,東南那邊始終沒有大規模擴軍,將軍隊維持在一個少但是精的狀態。 所以每一次東南打仗的時候,都是吞下一省之后就會休養一陣子。 這樣的好處是每次占下的地盤都能好好的消化,維持這樣的軍隊對于東南的負擔也不重,還可以開始其他基礎建設。 所以東南打仗是越打越富,李成梁這邊聽說東南已經開展了大規模的整修水利工程,胡宗憲帶著潘季馴,從淮北修到了湖廣,如今又準備入川修建水利工程了。 反觀明廷這邊,經濟比張居正執政的時期還要萎縮了一些,如果真的和山蒿先所說的那樣,等到河南和陜西也丟了,那就真的沒有一戰之力了。 李成梁明白這個道理,所有人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卻沒有人站出來支持山蒿先的說法。 原因也很簡單,河南并不是李成梁的嫡系地盤,說服山東的明廷新軍離開山東,為了解除河南的圍,這樣的說法無法動員山東的軍隊。 山蒿先看著諸人,心中也清楚是為什么,只能重新坐了回去。 接下來眾人提了一些保守的方案,比如加固山西和山東的防御,防止敵人從河南突入京畿地區,將九邊的明軍調入河南邊緣防御。 等到眾人散去,山蒿先這才單獨求見李成梁。 見到李成梁后,山蒿先說道: “主公,還記得屬下在山東曾經說過的,東南為什么軍事強盛,明廷為什么軍事衰頹?” 李成梁已經非常疲憊了,但是面對這個親信謀士,他打起精神說道: “當年先生說是因為明廷政出多門,東南唯蘇澤軍令是從,所以入京之后,我就按照先生的謀劃,解散了都察院和六科,遣散了國子監?!?/br> 山蒿先搖頭說道:“大將軍,政治上當然要集中全力,但是軍事上也要如此啊?!?/br> “大將軍,如今各鎮統領都將軍隊視作自己的地位保證的私人財產,誰也不肯拿著自己的軍隊出去拼命,都想要消耗別人的軍隊爬上更高的位置?!?/br> “如此一來,軍隊還怎么保障戰斗力,誰還會為朝廷拼命呢?” 李成梁的臉色有些難看,當年他在山東的時候不就是這樣嗎? “‘保存實力,積累威望,養兵自重’。這十二個字不是當年先生為我提的方略嗎?” 山蒿先連忙說道:“屬下不是說的大將軍,當年大將軍在山東,朝廷昏聵無道,所以必須在山東積蓄實力,但是現在局勢不同了,大將軍英明神武,但是這些將領卻還用同樣的方法對待您,那還如何和東南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