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75節
可就算是這樣,南京方面也不斷的發函,詢問熊況作戰中的細節。 比如騎兵需要穿戴鎧甲還是不穿戴鎧甲? 這個問題熊況是做了詳細的分析的,在騎兵穿戴鎧甲的時候,犧牲的是機動作戰的能力和持續作戰的能力,而鎧甲并不能抵擋近距離火槍射擊造成的致命傷。 而這個時代騎兵作戰,主要是沖擊火槍方陣的側翼和后方陣地,說白了就是騎著馬的近戰步兵。 在這種情況下,鎧甲在作戰中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反倒是不穿重甲以獲得機動性更有價值。 熊況也統計了幾次作戰中騎兵的傷亡數據,在快速沖鋒中,大部分明廷的火槍手很容易在慌亂中胡亂開火射擊,只要不能形成齊射,那只要騎兵沖鋒到火槍兵方陣中,那就是騎兵屠殺火槍兵了。 但是熊況也發現,明廷的火槍兵方陣,也開始在側翼增加近戰步兵的防御,甚至有的明廷指揮官會在側翼布置火槍兵方陣,或者組成半圓形或者方型的方陣,來阻止騎兵從側翼突襲。 對于戰場上的這種變化,熊況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熊況提出也要給騎兵增加遠程武器,特別是火器。 熊況的方案是,每一個騎兵要配備三枚手榴彈,日常cao練中增加騎馬擲彈的訓練,在面對有步兵防御的火槍兵方陣的時候,可以使用手榴彈來破壞敵軍的陣營。 除此之外,熊況認為騎兵應該裝備最先進的火器。 如今南京兵工廠生產的擊發式短銃,使用彈簧擊發的方式點燃火藥,短槍管比正?;饦屢p,可以在馬上cao作。 熊況也增加了馬上火槍射擊的訓練,他認為先進的短發火槍,可以讓騎兵成為火槍兵火力的延伸,在戰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除了騎兵之外,熊況也提出了增加炮兵,特別是野戰炮兵在作戰中的作用。 俞咨皋在廣西使用的輕型火炮,這種攜帶方便的火炮,可以在火槍兵陣地后方形成火力壓制,利用火炮齊射來遠程打擊地方的火槍兵陣型。 熊況認為這種先發制人的火炮打擊,也是符合他的進攻學說的,既利用進攻造成敵方陣營的混亂,從而制造進攻的機會。 這就是熊況的戰略思想,戰場上只有發動進攻,才會出現變局,而掌握進攻一方的人,則擁有戰場的主動權。 對于熊況的進攻論,南京這邊軍事學院中對他的評價也是兩極分化。 一部分人認為,進攻確實要比防御好,進攻可以讓地方露出破綻,從而針對性的制定更有利的戰術。 而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在現在的戰爭中,進攻并不是一件收益高的事情,特別是敵人如果躲在防御工事中,那進攻就失去了意義。 這部分人則認為,防御是比進攻更重要的事情,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沽炮臺了。 自從大沽炮臺設立之后,就依靠防御卡著了北方最重要的戰略節點,給東南提供了巨大的戰略價值。 雙方可以說是爭論不休,但是依然不妨礙熊況成為了軍校學生崇拜的偶像。 林德陽拿著一份文件說道:“大都督府同意了你的武裝偵查的想法,允許你們獨立團嘗試打通南下入川的通道?!?/br> “但是除了獨立團之外,第五旅的其他軍隊不能動,你明白了嗎?” 熊況先是狂喜,緊接著又是一陣郁悶,獨立團雖然比普通團的人數多,但是也只是團這個級別的兵力,想要奪取被四川明軍重兵防守的劍閣,幾乎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四川巡撫江東臣也不是傻子,在東南新軍占領漢中之后,迅速在劍閣附近部署了大軍,修建了堡壘,安置了火炮,建立了堅固的防線。 這也是林德陽頭疼的地方,劍閣是入蜀的重要通道,就和防御學說所說的那樣,劍閣就是戰爭中必須要進攻的戰略要地。 只要守住這些戰略要地,那么地方就要付出十倍乃至于百倍的力量來攻打。 東南的軍隊從成立以來,就很少打硬仗,林德陽其實也沒有把握,如果在劍閣損失過大,第五旅會不會崩潰。 所以他才支持了熊況火力偵查的請求,尋找入川的其他道路。 如果能繞過劍閣,以東南新軍的火力優勢和機動力,就可以迅速攻占成都,逼迫蜀中投降。 熊況想了想說道:“那旅長可以出兵劍閣嗎?牽制住劍閣的明軍?!?/br> 林德陽想了想說道:“這個可以,等到秋收之后,我部就出兵劍閣和明軍對峙?!?/br> 熊況這才領命而去,返回到自己的團部。 熊況很快召集自己的屬下開會。 “團長,旅長同意我們出兵了?” 熊況點頭說道:“但是只有我們獨立團能動?!?/br> 眾營長有些沮喪,熊況的獨立團和其他團不同,經過幾次補充擴編已經有了近三千人。 但是三千人想要攻打劍閣,這點兵力還是太少了。 江東臣為了防御東南大軍,在劍閣一線就安置了兩萬明軍,還拆毀了劍閣的棧道,在山路上修建碉堡和火力點。 甚至江東臣把四川巡撫衙門從成都搬到了距離劍閣更近的閬中,就是為了更靠近劍閣督戰。 熊況繼續說道:“旅長會帶兵出漢中,牽制明廷軍隊,我們要找到一條入蜀通道?!?/br> 聽到第五旅會牽制劍閣的明廷兵馬,眾人也激動起來。 其中一個營長說道:“團長,我老家是漢中人,我們可以走陰平古道!” 熊況抬起頭看向這個營長,他叫做金湛,是自己在湖廣招募的第一批騎兵指揮官。 眾人紛紛發出哄笑道:“金營長,伱不是湖廣人嗎?怎么變成漢中人了?” 金湛漲紅了臉說道:“我祖上就是漢中的!聽我爺爺說,我們是當年明太祖填湖廣的時候,才從漢中搬到湖廣的!” 金湛又說道:“不開玩笑,我小時候,就聽我爺爺說過當年鄧艾走陰平古道入蜀的故事?!?/br> 三國演義的故事已經很普及了,鄧艾翻過陰平古道,神兵天降的故事很多人都聽過。 林德陽也曾經派人尋找過陰平古道,根據古籍和當地人的傳說,第五旅參謀也考證過鄧艾走陰平古道的舊事。 當年鐘會滅蜀的時候,但是因為四川和漢中的地勢,鐘會所率領的主力軍久久不能攻破。 鄧艾攻打姜維軍也攻打不下,鐘會看到這種情況已經萌生了退意。 鄧艾向鐘會提出迂回包抄之計,自己率領少部分人馬從陰平,越過700多里的無人區,奇襲了江油,神兵天降,綿陽打破諸葛瞻,最后攻占涪城,兵臨成都,后主投降。 《三國志》中對鄧艾偷渡陰平道、滅取蜀漢一段寫得極為生動,說鄧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笨梢婈幤降乐畠措U。 《三國演義》中,更是描寫生動,說鄧艾在陰平古道中行軍,到了摩天嶺后沒有出路,鄧艾自己裹上了毛毯,從山上帶頭滾下山,用這種方式強行越過了陰平古道。 但是居住在附近人都說這附近山路崎嶇,根本沒辦法通過大軍。 而林德陽派人入山中,勘探過摩天嶺,摩天嶺足足有兩千多米,如果從山中滾下來,根本滾不到江油,而是直接滾到地府了。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對于陰平古道的記錄都語焉不詳,根本沒有具體路線。 鄧艾之后,也沒有經過陰平古道伐蜀的成功案例。 第534章 特別都察院 金湛看著熊況說道:“團長,陰平古道肯定是存在的,當年鄧艾能過去,我們也能過去!” 陰平古道位置非常重要,從陰平古道可以繞過整個伐蜀通道最險要的劍閣,通過江油可以直撲綿陽和四川的治所成都。 如今江東臣親自帶領大軍駐扎在閬中,但是成都是整個四川軍隊的大本營,大部分川軍都是從成都附近地區募集的,而劍閣守軍的補給也都是從成都運輸過去的,如果能繞道成都,那對于守衛劍閣的明軍,是重大的士氣打擊。 熊況決定還是前往陰平山中,尋找這條陰平古道。 既然以前的鄧艾能夠做到,那么自己為什么就不能做到?而且東南軍隊可要比當年晉國的軍隊精銳多了。 熊況一頭扎進了山里,尋找通往江油的陰平古道。 此時南洋的戰事也接近完結。 東南支持的阮潢軍,進軍越來越順利,和北方的戚繼光部一起,夾擊了鄭檢所在的后黎軍隊。 鄭檢是阮家的女婿,是從阮氏手里篡奪的權利。 阮潢被鄭檢囚禁多年,和鄭檢又有殺兄之仇,他也知道自己如果失敗那肯定死定了,所以雖然他的軍事能力不如鄭檢,但是作戰意志非常頑強。 而東南也派出了“軍事顧問”,指導阮潢的軍隊配合戚繼光行動。 戚繼光占領安南北部之后,立刻開始進攻安南最重要的中郡地區。 有阮氏的軍隊策應,進入平原地區的戚繼光部,如同猛虎下山一樣,迅速橫掃了升龍府地區。 鄭檢在野外和戚繼光決戰兩次,兩次都幾乎全軍覆沒,鄭檢這才明白,為什么北莫敗的那么快! 原來不是北莫不給力,而是對方太強大了! 如今北莫國主已經逃亡緬甸,而鄭檢也只剩下幾座城市還在死守,眼看著就要全軍覆沒了。 事到如今,鄭檢也明白這仗打不下去了。 鄭檢派出兒子鄭松作為使者,再次聯系上了東南這邊。 剛剛和占城國主簽訂了朝貢協議的沈一貫,代表東南和鄭松開始了會談。 鄭松見到沈一貫,臉上表情十分的復雜。 現在誰都知道,阮潢是得到了東南的支持,這才背刺鄭家。 而當年阮潢可是一點勢力都沒有,和東南搭上線,肯定就是眼前這個東南使者的功勞。 而當年鄭松和阮潢一同出使東南的,阮潢是在鄭松眼皮子底下和東南使者達成了密約,但是自己竟然一點都沒有察覺! 為了這件事,鄭松在父親鄭檢那邊丟分不少。 鄭松并不是鄭檢的長子,鄭檢的長子鄭檜才是鄭家合法的繼承人。 但是鄭松的表現一直不錯,鄭檢隱約也有改立繼承人的想法,所以才委派鄭松前往大明。 可沒想到鄭松把這件事搞砸了,長子鄭檜一派的人自然要落井下石,這件事搞的鄭松非常的被動。 所有這一切都因為眼前這位明使! 鄭松強忍著心頭怒火,看著眼前的沈一貫。 沈一貫卻冷冷的說道: “鄭家必須要無條件投降?!?/br> 鄭松心中一涼,本想要拒絕,但是此時形勢已經比人強了。 安南只剩下幾座城市還在后黎手上,而這幾座城市的守衛也不全是鄭家控制的。 中郡城一旦被攻破,鄭家根基本來就很淺,那時候就更沒辦法和東南談條件了。 沈一貫說道: “后黎國主必須要退位,安南以后就是我們中原的一部分,不過大都督也說了,安南有安南的特殊之處,所以安南先不采用東南的制度,而是由一位安南總督負責安南的事務?!?/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