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14節
“第三團團長,熊況!” “屬下在!” “你部負責在劉家廟側翼設置埋伏?!?/br> “得令!” 眾人看向了熊況,林德陽竟然將這支騎兵作為王牌伏兵? 騎兵真的還能決定戰局嗎? 雖然第一團和第二團對熊況所部的戰斗力有懷疑,但是東南新軍良好的紀律,還是讓他們不折不扣的完成了林德陽的命令。 次日清晨,第二團的水師趁著夜色從港口出來,炮艇冒死沖進了明廷炮樓的攻擊射程內,率先對漢陽城的炮樓發動了炮擊。 這時候東南新軍強大的情報工作,以及水師炮兵日??嗑毎l揮了巨大作用。 湖廣明軍的炮樓位置都刻在了第二團水師炮兵的腦子里,幾乎是同一時間,齊發的炮火就擊垮了漢陽城外星羅棋布的炮樓。 湖廣新軍統領劉世延從睡夢中被炮火驚醒,他作為和東南新軍作戰多年的老將,很快明白了局勢的緊迫。 劉世延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立刻命令士兵全員集合。 劉世延也在漢陽做了大量的工作,沿途布置了大量的眼線,他很快就打聽到了東南新軍的主攻方向是漢陽城北。 在掌握了東南新軍的人數和行軍進度之后,劉世延毫不猶豫的將全城兩萬湖廣新軍帶出了漢陽城。 和東南新軍交手多次,劉世延明白東南新軍的船堅炮利。 一旦將戰爭打成了圍城戰,那東南新軍就可以在漢陽城外挖掘戰壕修建防線,然后一步一步的用火炮推到漢陽城下。 那時候明軍這邊將毫無勝算。 所以劉世延研究了東南新軍的幾次戰役之后,得出了結論是必須要在東南新軍還立足未穩的時候,主動和他們在野外交戰。 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湖廣明軍的人數優勢戰勝東南新軍。 劉世延非常果斷,他選擇的決戰地點也是劉家廟! 第465章 騎兵再上歷史舞臺 漢陽城北,劉世延也可以說是當機立斷了。 他帶領麾下兩萬的火槍兵迅速出城,在劉家廟前就拉開了陣列。 在蘇澤沒有改變的那個歷史時間線上,最早使用的火器陣型就是西班牙大方陣。 西班牙方陣的陣型是一個正方形的空心方陣,火槍手在后,前方則是長矛手。 但是和后人直覺的不同,西班牙方陣也是在不斷演變的。 最初的西班牙方陣,也就是現在歐陸使用的西班牙方陣,主要戰斗力是長矛手。 在如今的西班牙,一個方陣由十二個連隊組成,10個長矛兵連和2個火槍兵連。 而長矛手的薪水和待遇,也是要遠遠超過火槍手的。 原因也是很簡單,在這個時代,火器的精度和殺傷力都不夠高,而列隊的長矛手對騎兵和步兵都有很強的殺傷力。 在蘇澤沒有改變的那個歷史時間線中,等到十七世紀的時候,隨著火器的發展,西班牙方陣的配比又發生了變化,才變成了火槍手10,長矛手2的比例。 等到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時候,隨著戰爭的烈度增加,歐陸各國的軍事家也發現,長矛手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小。 于是才出現了蘇澤所使用的線列步兵方陣,也就是所謂的“排隊槍斃”方陣。 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方陣逐漸趨向扁平化,原來動輒七八排的線列 陣線被壓縮至三排到四排,通過輪流射擊來提高作戰的精確度,而拉長的線列則能夠讓更多的士兵來射擊,組成更大的火力網。 而套筒刺刀出現后,士兵還可以給火槍上套刺刀,那進展的時候就可以用刺刀攻擊敵人了,這時候長矛手就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了。 蘇澤從一開始就使用線列方陣,直接跳過了長矛手和火槍手配合的西班牙方陣時代。 而明廷也跟著學習,才讓本來應該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才大發異彩的線列方陣,提前出現在世界上。 但是線列方陣,同樣也造成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為了增加射擊面,也就是增加一同開火的火槍手數量,線列方陣的厚度在被不斷壓縮。 方陣逐漸變成了扁平的長方形,方陣從多排變成了現在的三到四排。 比如東南新軍由于訓練更好,火槍更先進,所以排成三排陣型輪換射擊。 而明廷這邊由于士兵訓練不夠,火槍經常出問題,所以排成五排輪射。 但是無論是東南新軍還是明廷,都是這種長方形的扁平方陣。 這樣的陣型自然也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整個方陣的側翼,也就是長方形的兩翼是最薄弱的地方。 這時候就要說到騎兵了。 在西班牙方陣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時候,騎兵對待這種滿身都是刺的方陣可以說是毫無辦法。 長矛手如同刺猬的刺一樣,騎兵根本無法沖鋒。 而火槍手可以用火槍射殺騎兵,面對西班牙方陣,騎兵沖鋒突襲也是死,如果在馬上使用火槍,那為什么不直接用步兵呢? 而火槍技術的發展,讓騎兵穿甲成為一件不劃算的事情。 正如蘇澤在大沽之戰中戰勝了李成梁部,厚重的鎧甲根本無法防御子彈,反而會拖慢了騎兵的機動性。 所以在西班牙方陣的時代,騎兵幾乎被逼著退出了歷史舞臺了。 可等到了線列步兵時代,克制騎兵的長矛手先退賽了,而火槍手的陣型又發生了變化。 這時候騎兵又行了。 因為線列陣型的側翼薄弱,騎兵可以利用其超強的機動性,從側翼后者背后進攻線列步兵方陣! 同時,由于火槍的威力讓各種厚度的鎧甲都成了擺設,就連火槍手自己都不穿甲了,機動性成了戰場上最重要的東西。 這時候有軍事家發現,騎兵似乎又行了。 這也就是熊況根據如今的戰場,觀察到了的時代風向。 熊況認為,騎兵的優勢在于其機動性。 既然如此,熊況干脆徹底放棄了騎兵的防護,也就是連輕甲都不穿了! 熊況麾下的騎兵,全部都穿普通的棉布軍裝,而他們使用的武器也換了。 熊況將騎兵的定義改變了,既然騎兵的作用是沖到線列方陣的側翼殺穿敵人,那這時候的騎兵,既不是北方游牧民族那種一邊射弓一邊襲擾的輕騎兵。 也不是李成梁用過的那種帶甲沖鋒的重騎兵。 熊況也沒有給騎兵裝備火槍,因為這個沒有連發的時代,騎兵使用火槍只能開槍射擊一次。 熊況對麾下騎兵指揮官反復灌輸,他們其實就是騎著馬的近戰步兵! 熊況的騎兵,每一個人裝備的都是近戰武器。 除此之外,每個騎兵還會配備五發的手榴彈。 而熊況制定的作戰方法,就是在對方線列步兵擺下陣型后,從側翼沖殺進去,然后直接棄馬步戰,徹底攪亂敵人的陣型! 不過這只是理論上的。 因為在真正的戰爭中,無論是敵我雙方都不可能擺出完全是長方形的陣型。 而敵人也會加強側翼的防護,或者依靠地形保護自己的側翼。 所以熊況的騎兵作戰方法,也只是理論上可行,而這一次漢陽之戰,就是用來實踐他軍事理論的第一仗。 果然和作戰之前所預料的那樣,湖廣明軍和東南新軍都搶著來到了劉家廟前。 劉家廟距離漢陽更近,第一團雖然出發的更早,行軍速度更快,但是也沒有能夠建造起防御工事,就偵查到劉世延帶領全部部隊出城了。 第一團團長林長靖的面色嚴肅,明廷方面的反應雖然也在作戰參謀的預料中,但是劉世延的作戰部署,是參謀處預測的最糟糕情況。 湖廣明軍是兩萬人,他們是排成五排射擊,所以可以排成四千列的長陣。 而東南新軍這邊是六千人,排成三排,也就是兩千列的長陣。 就算是東南新軍由于訓練充分,還有精確度和射速上的優勢,可以說依然面對兩倍的火力。 這就是當下時代的戰爭,指揮官都成了賬房先生,火力都被精確的計算出來,戰斗就算是做數學題。 當然作戰的影響因素很大,這都只是簡單的折算,林長靖還是有信心正面擊敗湖廣明軍的! 只是這傷亡。 林長靖嘆息一聲,這就是戰爭的殘酷了,無論多好的訓練,無論多么嚴密的戰前計劃,最后執行的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而戰場上的一枚彈丸,就可能奪走一個鮮活的生命。 但是林長靖也沒有辦法,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在戰爭的時候,包括林長靖這個團長在內,也不過是雙方戰爭籌碼的一部分。 上午,十點,雙方的偵察兵都偵查到了對方的前線部隊。 雙方都在開始列陣,林長靖看著正在執行規定動作的年輕士兵們,流露出不忍的神色。 經歷過多次戰爭的他,知道戰場的殘酷,不過他很快平靜下來,準備和對方接戰。 另一邊,劉世延也是心里沒底。 在接到了武昌的東南新軍全軍出動的情報之后,劉世延立刻就集結部隊出城。 在分析了東南新軍的打法,明白了自己在火炮射程和火炮威力上沒有優勢,并且東南新軍還擁有那種可以炸毀城池的強力火藥,在這種時候如果堅守在城里,反而是自取滅亡。 明廷軍隊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數上的優勢。 劉世延也是一個能鉆研兵法的人,他的祖先就是輔助朱元璋開國的誠意伯劉伯溫,他通過對幾次戰爭的總結,也認識到了火力和陣線長度的關系。 劉世延苦練了湖廣新軍,然后命令士兵在劉家廟前排成五人一排的線列方陣,拉開陣勢和東南新軍準備對決。 “前進!” 劉世延一聲令下,明廷湖廣新軍和東南新軍開始按照指令向前移動。 就在雙方的指揮官都嚴陣以待,等待這場血rou和鋼鐵的對決時候。 突然,從側翼殺出了發出了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