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87節
現在工廠生產的低廉農具,甚至沖垮了小農經濟下的鄉鎮手工業,南直隸的鄉村鐵匠聯合起來,在報紙上向大都督府陳情,抵制從工廠生產的廉價鐵器。 可就在三個月前,這些鄉村鐵匠們還在為了東南越來越低的鋼錠價格而歡呼雀躍,贊嘆越來越低廉的原料成本增加了收入。 三個月后的今天,鄉村從事手工打造的鐵匠們,就因為工廠批量生產的廉價農具,快要丟掉飯碗了。 這些鐵匠們要么背井離鄉,進入規矩森嚴的工坊中做工。 要么放棄祖傳的鐵匠行業,涌入城市從事其他工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鄉村手工業鐵匠們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報紙上登出幾篇文章,講述被工廠農具擠壓下破產鐵匠的慘狀。 而蘇澤知道,鐵匠行業還算是東南比較有能量的群體,他們還有能力給自己發聲。 東南崛起的過程中,就吸收了很多手工匠人成為“匠官”,比如呂鐵呂鋼父子這樣的技術官僚,還有很多制憲會議代表就是手工匠人。 這些人還能夠為自己發出聲音,還有些行業就不一定了。 而這些手工匠人要求抵制工廠制造的農具,也不肯背井離鄉前往工廠打工,也不是說這些匠人就反對進廠。 按照戶部的數據,南京城外的幾座官辦鐵廠,每次招募工人的時候都會排起長隊。 但是那些私人鐵廠,這些手工匠人就不愿意去了。 私人鐵廠的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高,工作安全得不到保證,手工匠人自然不愿意去。 而官辦工坊又不可能無限制的招人,方望海的報告也說明了官辦工坊面臨的問題,即官辦工坊的主要收入還是來自于官方采購,在民用品的競爭力上又比不過私人鐵廠。 現在的結果是,將作監下的官辦工坊覺得自己出售給武器廠和鐵路公司的鋼鐵便宜了,以為官方采購導致了自己利潤不足。 而將作監廠下的武器廠和工部下的鐵路公司覺得自己買貴了。 方望海揉了揉眼睛說道: “其實官辦鐵廠的鋼鐵質量還是最好的,就拿鐵路公司使用的軌道鋼來說,只有官辦鐵廠才能生產出質量合格的鋼材,民辦鐵廠的鋼材在質量上都是不合格的?!?/br> “但是在民用的領域,官辦和民用鐵廠的產品質量上倒是差不多?!?/br> “南直隸和浙江的鐵匠已經組織了聯合會,他們提出要么禁止鐵廠生產的農具下鄉,要么在各座城市成立官辦鐵廠,讓他們去官辦鐵廠就業?!?/br> 蘇澤聽完了方望海的報告,看向將作監正胡公公問道: “將作監那邊怎么說?” 胡公公本來并不想要當官,但是他在東南的工業體系中聲望卓著,還是被蘇澤請來擔任這第一任將作監正。 原本行事隨和,溫文爾雅的胡公公,在接手了將作監之后日益暴躁起來。 胡公公吹著白發說道: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將作監不可能繼續設立鐵廠了,鋼鐵這東西只有規模大了才有效益,要是在每座城市都設立鐵廠,那就是資源浪費?!?/br> “而且要設立這么多工廠,招募那么多的鐵匠,那內閣要求我們將作監收支平衡的任務還要不要完成了?” 胡公公又說道: “鐵匠鬧著要官辦工坊,那前陣子裁縫抵制成衣行業的事情怎么辦?” 胡公公這么提醒,蘇澤想起來前陣子的事情,手工裁縫抵制成衣工坊的事情。 不過專業的裁縫,主要還是集中在幾座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在廣大的鄉村地區,大部分家庭還是自己買布料回去制作衣服的。 但是在蘇州、杭州這些大城市,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走進工坊上班,專門給人量體裁衣的裁縫就出現了。 可隨之而來的,是在工坊中批量生產的成衣。 這些成衣工坊制作的衣服雖然款式簡單,質量也一般,但是價格低廉。 這些成衣很快占領了城市中低端的市場,也讓一些靠著街坊生意的專業裁縫丟了飯碗。 只不過裁縫的聲音遠不如鐵匠的大,而且專業裁縫本來就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職業,也沒有形成大的抗議聲浪。 方望海皺著眉頭說道: “將作監必須要收支平衡,廣州玻璃工坊的利潤還不夠高嗎?還有那么多鐵廠日日夜夜都在生產,難道一點利潤都沒有嗎?” 胡公公立刻說道:“玻璃工坊目前是盈利的,但是玻璃的價格也在下降,就連外國商人那邊玻璃都賣不出高價了?!?/br> “鐵廠一直在更新技術,福州那邊的鐵廠剛剛換了新的齒輪組風箱,煉鐵高塔也要重新建造,這方面的投資一直很大?!?/br> “想要今年收支平衡是不可能的,除非把將作監下的工坊全都賣了!” 蘇澤清清嗓子說道: “官辦工坊不能賣,戶部要求將作監收支平衡的目標可以推遲一年?!?/br> “一部分私人鐵廠的產品以次充好,勞動強度大,待遇低,安全沒保障,這些工坊主攫取了超額的利潤,這才是問題所在?!?/br> “勞動待遇不提高,這種事情會越來越多?!?/br> 蘇澤看向一直沉默的何心隱,對方抬起頭說道: “刑部已經在編纂有關保護雇工的法典了,對工作時長、安全保障和合法待遇都做了規定,準備先在南京和蘇松地區施行?!?/br> 徐渭說道:“我看過法典的草案,其中一些條例會不會太苛刻了,這會不會降低我們東南產品的競爭力?如今北方那邊也在興辦新式工廠,已經在朝鮮和倭國貿易上和我們展開競爭了?!?/br> 東南的鋼鐵行業還是很有競爭力的,徐渭說的競爭主要還是織布行業。 由于當年蘇澤在《天工開物》上已經詳細講述了織布機的原理,織布機本身也沒有太高的技術壁壘。 張居正主持明廷之后,最重視的新務部門就是織布工坊。 而如今棉花的主要產地,也在明廷控制的地區。 河南、河北地區氣候宜于植棉,地廣人稀,種植棉花的面積最大,是原料的供給中心。 張居正先是禁止了大沽的棉布貿易,禁止明廷的棉紡織工坊繼續倒賣東南的棉布。 接著又禁止原料棉花出口,強行征收河南河北的棉花,送到明廷的棉布工坊中。 同時在張居正執政后,也開始繼續推進高拱留下來的開海政策,吸引外國商隊靠岸,同時組織商隊出海。 在出口的眾多商品中,北方明廷唯一有競爭力的,就是棉紡織制品了。 雖然明廷的棉布在競爭力上依然比不上東南,但是明廷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朝鮮。 作為大明的忠實藩屬國,朝鮮是大明的親兒子。 爹要賣給兒子東西,兒子自然要接受。 除此之外,棉布也成了明廷對北方草原出口的重要貨物。 大量棉布通過九邊的貢市進入草原,從草原換來戰馬、毛皮。 加上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強化了明廷對地方上征稅的控制力,也讓明廷的財政富余起來。 除了棉布出口之外,張居正還積極組織商船,向倭國出口淘汰的武器。 此時倭國正處于“戰國”時代,各大名爭斗到白熱化的地步。 從佛郎機商人在倭國引入火器之后,這種新式武器在倭國越來越受到歡迎。 鳥銃和佛郎機炮大明的工坊都能生產,雖然在安全性和穩定性上,距離東南和西洋的火器還有差距,但勝在量大又穩定,還是很快在倭國打開了銷路。 靠著朝鮮、北方草原的棉布貿易,倭國的火器貿易,竟然真的讓明廷的財政好轉了不少。 于是張居正在山東三鎮新軍之外,又籌備在京師再組建兩鎮的新軍,同時張居正還籌備在膠東籌備水師,想要收回被東南占領的登州,切斷大沽棱堡的海上補給,伺機收回大沽。 這些消息都被京師的情報站傳到了東南,引起了東南群臣的警覺和焦慮。 徐渭認為刑部的法典,會更削弱紡織業的競爭力,甚至會影響到對北方明廷的軍事優勢。 對于這件事蘇澤倒是不以為意,他說道: “從長遠看,我們東南的敵人并不是明廷?!?/br> “或者說明廷還不配是我們的對手,我想現在整個東南任何一個地區,都沒人想要重新回到明廷的統治下?!?/br> 眾人紛紛露出笑容,松江府徐家的選擇已經說明了大部分人的選擇,更別說是生活質量普遍提高的東南百姓了。 “我們的敵人永遠都在內部?!?/br> “不過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還是要重視對手。我們在山東方向還是要給明廷一些壓力?!?/br> “大都督府軍令,水師第一旅和徐州的第五旅,組織發動一次秋季攻勢,也讓張居正和李成梁忙起來?!?/br> “我要親自前往徐州,南京這邊就交給內閣諸位了?!?/br> 第442章 “固若金湯” 蘇澤出鎮徐州的消息,直接刊登在東南的報紙上。 在山東的李成梁接到消息,立刻一改之前囂張的態度,開始緊張備戰起來。 在帶領新軍撲滅了梁山的起義之后,李成梁在山東很是囂張了一段時間。 山東士紳那點不滿,在明廷三鎮新軍的火槍和火炮之下,也只能暫時收著。 那些不滿于李成梁的山東文武官員,也對這位新軍大臣恭順起來。 接著李成梁又帶著部隊在山東犁了一圈,剿滅了不少路霸土匪,山東的治安竟然好了一些。 除此之外,李成梁還響應張居正的號召,積極在山東籌辦新式工坊。 山東經歷了各地流民起義,客觀上人口減少了一些,減輕了土地的壓力。 而李成梁興辦的工坊也吸收了一些人口,山東的緊張局勢竟然緩解了。 一時之間,就連山東的文官也不敢反抗李成梁,開始稱贊這位新軍大臣文武兼備,也是經營地方的能臣。 不過李成梁還是有一塊心結,那就是被東南占據的登州。 現在無論南北,都知道海港的好處。 但并不是任何海邊的城市,都適合成為海港的。 深水港需要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就算山東擁有很長的海岸線,適合用來做港口的地方也不多。 登州就是整個膠東半島最好的天然良港,如今卻被東南的水師占了。 李成梁也不是沒想過武力奪回登州港,但是東南軍方在登州附近修建了很多棱堡,李成梁看到這些棱堡就膽戰心驚,始終也不敢攻打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