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38節
明廷在山東這邊的情況也有“一點點”復雜。 如今明廷設總督,節制山東的全部兵馬,這位山東總督也是隆慶帝的潛邸舊人。 陳以勤,他是嘉靖二十一進士。選庶吉士,后來曾任裕王府的講官。 講官和高拱這種侍讀學士不同,高拱等于是隆慶帝的班主任,而講官就等于是某一科目的老師,雖然也能算是帝師,但是遠不如高拱親近。 但是隆慶沒有根基,能用的自己人不多,所以陳以勤這個潛邸舊人,很快就在新朝青云直上,被委任到山東前線擔任山東總督。 可雖然是總督,但是明代的總督聽起來權利很大,實際上明代總督是“總都能督,總也不督”。 最重要的原因,是明廷的總督只有軍權,沒有民政權和人事權。 總督,這是魏武帝曹cao的發明,起源自總督某某諸軍事。 比如東晉權臣桓溫,他最大的官位就是“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這就等于是唐代的四州節度使,不僅掌握四州軍權和民政大權,四州的官員任免也都是桓溫一言而定。 當然明廷好歹也吸收了前面的教訓,所以總督只有軍權,沒有民政權。 這也是胡宗憲這個浙直總督看起來官很大,但是他詔安的倭寇頭子汪直被浙江巡案王本固殺了,胡宗憲卻也拿王本固沒有辦法。 而嚴嵩一倒臺,胡宗憲這個手握兩省軍事大權的浙直總督,只要幾個錦衣衛就能抓到京師的原因。 光有兵沒有民政權人事權,總督能發揮多大作用,最大還是要看個人的本事和后臺硬不硬了。 陳以勤一直都是在做清流,就算他的后臺是皇帝,但是自己能力也就這樣,他這個山東總督就變成了“總也不督”。 山東的“義軍”混亂不堪,各軍衛對于陳以勤的命令也是陽奉陰違。 而最大的刺頭則是濟州城內的三鎮新軍。 李成梁擔任了京師武備學堂的山長之后,提出了“練新軍用新人”的主張。 李成梁上書朝廷,認為之所以明軍之前屢遭敗績,就是因為舊衛所軍制的僵化,軍將世襲嚴重,很多將領老邁無能,卻因為祖上的余蔭而擔任高官。 而明軍之中,更是有不少年紀大的士兵依然在服役,這些士兵上陣都拿不動武器,更不要說是作戰了。 李成梁認為明廷新軍的軍官和士兵,應該全部選任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擔任,他正式向朝廷提出了“軍官年輕化”的主張。 對于這一點內閣輔臣高拱也對李成梁表示了支持。 年輕軍官也因此對李成梁更加支持,很顯然這些年輕的軍官,都是“軍官年輕化”最大的受益人。 李成梁就是明廷內部最大的軍頭,而內閣首輔楊博不管事,高拱就是文臣之首。 而李成梁這些日子,也通過不斷的進宮面圣,很快就獲得了隆慶帝的歡心。 這兩個人都支持的事情,這項決議很快就得到了通過。 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又讓高拱和李成梁又起了爭執。 在明廷新軍三鎮統制官的推薦名單上,赫然出現了李成梁的名字。 李成梁自然是裝作不知情,說自己根本不想要當這個三鎮統制官。 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在明廷中已經崛起了一個邊鎮武將的團體,武將們正在將李成梁推向更高的位置。 對于武將的進攻,高拱自然是不慣著,他立刻組織自己控制的言官開始反擊,并且多次進宮,向隆慶帝面承武將專權的害處。 隆慶帝也有些猶豫不決。 一方面是東南這邊攻勢猛烈,文官領兵確實不行。 另一方面武將專權可要比權臣可怕多了,對勛貴武將打壓也是大明的祖宗之法了。 就在隆慶帝猶豫不決的時候,還是李成梁選擇了退讓。 原因也很簡單,明廷新軍無論是訓練還是作戰都需要大量的錢,而如今大明的錢袋子掌握在高拱控制的戶部手中。 最后三鎮統制官由之前在浙江擔任巡案的王本固擔任。 王本固在蘇澤進軍浙江之前,就因功勞調回了京師。 王本固是清流一黨的人,為人剛直,他不顧胡宗憲的反對擅自殺死了王直,也有著當年嚴黨和清流黨爭的因素。 后來東南新軍攻陷了京師,王本固沒有隨著上皇西狩,而是在京師中躲了起來。 在隆慶返回京師之后,王本固的履歷足夠豐富,又曾經在浙江參與過軍事,再加上他清流的身份,很快就得到重用。 王本固作為清流中少數懂得軍事的人才,自身性格又是嫉惡如仇的,他是嘉靖二十三年的進士,資歷也是絕對夠的,而且曾經作為清流先鋒在浙江和胡宗憲打交道多年,算是明廷中最懂得“東南賊情”的官員。 王本固得到了高拱的舉薦,上任三鎮統制官,統管明廷的三鎮新軍。 不過李成梁也不是全無好處,他成功的將兒子李如松塞入新軍,成為第一鎮第二協的協長。 就連干兒子李如彘,也成了第一鎮第二協的標營長,也是貨真價實的大明百戶了! 王本固的性格固執沖動,他在地方上工作經驗,和陳以勤這個一直在京師擔任清流官的總督自然不對付。 而山東民政的最高官員,則是朝廷下派的山東巡撫韓楫。 理論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是布政使,巡撫本只是巡查地方的監察官。 但隨著明代言官的權勢越來越大,巡撫這個職位開始常設,并且在職權上開始凌駕于布政使之上。 韓楫是高拱的得意門生,他從戶科給事中的任上,因為籌辦兵工廠有功,直接被超品提拔到了工部員外郎,緊接著又被外放山東擔任巡撫。 韓楫如今才三十多歲,官場得意自然是意氣風發,對于陳以勤這個山東總督更是不假顏色。 而何受中這種自募鄉勇家丁的團練,他們的補給還是靠山東各級官府,韓楫到任之后很快就掌控了這些團練武裝。 如今山東的情況就是“亂成了一鍋粥”。 山東巡撫韓楫資歷淺為官霸道,在山東官場上依然是一副言官作風,動不動就斥責下屬官員,一旦犯錯就上書朝廷請求罷免。 而高拱則在朝堂支持韓楫,將他提名罷免的官員盡數罷免,給韓楫在山東撐場子。 這么一來,山東官員風聲鶴唳,對韓楫又懼又怕,可是內心又對他深恨。 名義上的山東總督陳以勤誰也管不了,只能管一管山東拉胯的衛所兵。 明廷新軍三鎮統制官王本固屯兵濟州府城,堅決在山東南部實行堅壁清野,將百姓全部驅趕到其他府縣。 這下子韓楫自然不干了,這些被堅壁清野的百姓成了流民,影響地方治安,對韓楫的政績造成了影響。 韓楫上書彈劾王本固,而王本固也反過來彈劾韓楫。 陳以勤上書彈劾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又反過來上書彈劾陳以勤。 這下子把坐鎮朝堂的高拱給整不會了。 陳以勤、王本固和韓楫以前都是清流,在對抗嚴黨的時候團結一心。 怎么到自己當政了,嚴嵩也下臺了,他們反而斗的更厲害了? 高拱只能恩威并施的壓下了三人的爭斗,但是整個山東依然像是坐在火藥桶上。 特別是那些被執行了堅壁清野,被迫背井離鄉的流民。 當時在執行堅壁清野的時候,王本固承諾會給他們補償同樣面積的土地。 可等到他們毀掉村寨和土地,顧全朝廷大局離開家鄉之后,負責山東民政的韓楫自然不干了。 憑什么你王本固做出的承諾,要我韓楫來兌現? 山東這塊地方從周朝就已經開發了,哪里還有無主的土地。 這么多流民要怎么安置,山東其他府縣的士紳怎么可能同意拿出土地來。 這些流民要么變賣自己,成為其他地主的佃戶。 要么只能繼續北上,去其他地方討生活。 也就是山東的士紳勢力強大,所以這些流民才沒能鬧出亂子。 而李舜臣一行人,就這樣繞過了濟州城,繼續沿著大運河向北前進。 一路上,木下藤吉郎發揮了自己打魚狩獵的技能尋找事物。 再加上東南軍隊單兵物資配備充足,將身上一些小物件變賣也獲得了一些金錢,一行人竟然就這樣支撐了下來。 十五人的小隊,一路上走走停停,李舜臣看到了和自己在朝鮮一樣的景象。 富者阡陌連片,窮者無立錐之地。 和李舜臣剛剛抵達東南看到的民間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李舜臣日漸的沉默,情緒越發的低落。 相反木下藤吉郎的心情卻越來越好,他還經常和其他漢人隊員學習說漢語,又向李舜臣學習讀寫漢字。 一行人來到了一片水蕩之中,李舜臣看著不遠處的高山,這種地方肯定沒有村子了。 李舜臣這才吩咐眾人生火做飯。 眾人圍著篝火,李舜臣捧著木碗,看著搖曳的火光,情緒依然很低落。 “李君,你怎么了?想家了?” 隊伍中就李舜臣和木下藤吉郎兩個外國人,他們的關系天然就親近一些。 而木下藤吉郎動作滑稽,竟然逗笑眾人,李舜臣情緒低落的時候看看他,也覺得心情好上一些。 “木下君,我來東南,本來是想要學習救國之道,輔佐我王整頓朝綱,掃清時弊?!?/br> 木下藤吉郎豎起大拇指說道:“偉大的志向!既然如此,李君為什么要低沉?難道不是應該振作起來嗎?” 李舜臣低落的說道:“可是現在看看明廷這邊的樣子,換了皇帝,換了忠臣,可是明廷還是這個樣子,根本沒有好起來啊?!?/br> 李舜臣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忠君愛國,朝鮮國主暗弱,一直以來李舜臣的想法就是,只要有賢明大臣輔佐國主,朝鮮就能好起來。 如今朝鮮的問題,就是朝堂上的一幫蟲豸斗來斗去,所以朝鮮在越來越衰落。 可是到了東南之后,李舜臣接觸到了新思想之后,對于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而隨著這一次誤入明廷境內,李舜臣開始對自己從小接受的忠君教育動搖了。 大明可是連皇帝都換了??! 內閣輔臣也換成了向來清正廉潔,就連蘇大都督都稱贊的名臣高拱。 可就是這樣,明廷的情況依然沒有變好,甚至變得更壞了。 這當然也有明廷正在和東南交戰的原因,但是李舜臣的所見所聞,讓他也意識到了,就算是沒有東南,大明也會和朝鮮一樣爛下去。 那自己的志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