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07節
“陛下已經下旨,懲辦在鰲山燈會中搜刮民脂民膏的錦衣衛和太監,全部移送法司審判,諸位快點起來吧?!?/br> 就這? 王用汲問道:“敢問閣老,清遠伯父子有何懲處?” 楊博尷尬的說道:“事情辦成這個樣子,清遠伯父子并不知情,他們也是為陛下做事急切了些,被手下小人蒙蔽?!?/br> 王用汲吸了一口氣又問道:“陛下同意停罷鰲山燈會嗎?” 楊博繼續說道:“今年有外藩使者入朝朝貢,陛下辦鰲山燈會是為了顯示我上國氣象,不能停罷?!?/br> 罪魁禍首安然無恙,害人的鰲山燈會還要繼續舉辦,王用汲將楊博的衣服解下,繼續跪在雪地中說道: “臣要繼續闕庭!” 不過他身后的言官倒是有幾個站起來了,畢竟他們當中有些也是為了博取直名,而不是真的為民請命。 楊博有些尷尬的說道:“王御史,這都是為了朝廷大局??!” 這下子王用汲身后又有幾個御史站起來,跪在雪地中的就剩下王用汲一個人。 王用汲只覺得有些說不出來的憋屈,大局大局,事事都是大局,可京師那些年節前家破人亡的百姓就是大局的犧牲品嗎? 楊博還在一臉和善的規勸自己,高拱別過臉去,不敢和自己對視。 剛剛和自己跪在雪地里的同僚都已經站起身,甚至還有人過來幫著楊博勸說自己。 王用汲將手里的奏章放在雪地上,又將頭上的官帽壓在奏章之上。 “臣請辭官?!?/br> 說完這些,王用汲也站起來,干脆的轉身而去。 高拱轉過頭,看向王用汲這身穿青色官袍的低品文官,只看到王用汲一個人孤單的走在雪地中,只留下一串腳印遠離了巍峨的宮闕。 隆慶元年(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最后一場明廷風暴終于過去。 王用汲辭官,他向都察院交還大印,就帶著家人在年前離開京師。 隆慶皇帝對剩余11名闕庭的言官進行了口頭夸獎,但是都將他們從言官的位置調到了清冷衙門。 雖然都升了官,但是只要是熟悉大明官場的,都知道這是明升暗降。 皇帝命令東廠查辦錦衣衛和太監中的不法事,可是東廠和錦衣衛本來就是一家,這一次東廠的人也從中分到了好處。 查來查去,最后錦衣衛和太監一個沒動,只是從幫著錦衣衛和太監搜刮的潑皮無賴中,抓了幾個出來頂罪。 清遠伯父子安然無恙,立刻對在順天府告狀的商人進行了打擊報復,這些商人要么被順天府衙役抓進大牢,要么家產全部被搶走。 朝廷又對《京師新報》展開了新一輪的禁報活動,因為實在找不到《京師新報》的印刷坊,順天府知府想出一個辦法,既然沒辦法禁報,那就將賣報的人都抓起來。 順天府在城外找了一些破舊的房子,說是開設養濟院,將城內流浪的孩子全部抓進去,不允許這些孩子進城賣報。 不過陸添壽提前得到消息,將《京師新報》的報童都保護起來。 順天府的衙役抓不到報童,除了將京師街頭的流浪兒抓了一空,還抓了不少百姓的孩子。 這些百姓丟了孩子,找到城外的養濟院,又被衙役勒索“伙食錢”,要不然就不肯將孩子放回來。 這讓本來就年關難過的百姓雪上加霜。 就在除夕這一天,京師街頭一夜之間張貼了無數份《京師新報》,這一次沒有報童販售,而是直接貼在樹上,貼在墻上,甚至貼在不少人的家門上。 報紙沒有其他版面,只有一篇署名“王用汲”的文章。 文章揭露了清遠伯借鰲山燈會搜刮百姓的全部證據,又用親歷者的視角,詳細講述了左順門闕庭的經過。 順天府知府知道消息,連忙派遣手下衙役前往撕毀,可是街頭巷尾貼的報紙太多,很多百姓將報紙收藏起來,順天府這點衙役根本來不及撕毀。 在這么一場風波后,沈一貫沒有再出手,明廷京師終于迎來了新年。 隆慶二年元宵,鰲山燈會如期舉行。 龐大的“鰲山”上各種形狀的彩燈閃爍,絢麗的焰火不停燃放,更有鐘鼓司優美音樂里,宮娥們翩翩起舞。 隆慶皇帝帶領群臣,一邊賞看燈會,一邊對身邊的黃臺吉問道: “卿以為這鰲山燈會如何嗎?” 黃臺吉站起來,躬身說道:“天朝上國氣象,宛如仙境!臣在草原所未見也!” 過年期間,黃臺吉也一直在和李春芳談條件。 黃臺吉并不是蠢笨的人,相反他十分的精明,很快就意識到了明廷官員的軟弱。 因此黃臺吉的態度咄咄逼人,一副興師問罪的樣子。 但是李春芳也是人精,他聽出了黃臺吉的訛詐之意,反而放下了心。 既然只是訛詐,那事情就還有的談,如果蒙古真的要入侵,那就不會這么談了。 果不其然,黃臺吉提出了蒙古的條件: 其一,明廷向蒙古提供“低價”絲綢五千匹,并“賜給”俺達汗茶五千斤。 其二,再開宣府、寧夏、榆林貢市,讓蒙古向大明“朝貢”。 其三,這一次黃臺吉要帶走京師鐵匠五百戶,火藥匠三百戶。 但是李春芳同時也得到了一個成果。 蒙古人愿意出五千騎兵幫助大明這個宗主國平叛,但是要求明廷支付軍餉糧草,還要給賞錢。 李春芳立刻將這個消息報告給皇帝,隆慶帝大喜。 不顧新年休沐,皇帝立刻召集重臣們開會。 群臣議論紛紛,第二條和第三條倒是沒有多少人反對,只是群臣對第一條非常反對。 還是高拱領頭說道:“陛下,檀淵之盟宋向遼支付的歲幣,也不過是絲綢一萬匹,白銀一萬兩,如今一仗沒有打,就向蒙古支付歲幣,這如何向列祖列宗解釋???” 不過這一次隆慶帝是有盟友的,促成和談的李春芳立刻跳出來說道: “高閣老此言差矣,此非歲幣也!” “歲幣,是年年要付的,這次只是低價出售絲綢茶葉,又不是年年都要付!” “而且這也不是為了向蒙古付歲幣,而是出錢雇傭蒙古騎兵平叛罷了!” 若是這一次的談判能成功,那李春芳就能收獲最大的一份利益,靠著這次的功勞再次入閣都不一定,所以他當然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高拱的說法。 有了李春芳帶頭,自然也有不少大臣站出來支持。 高拱做事比較急,而且做事情比較霸道,平日里得罪的大臣不少。 新務改革涉及的利益多,涉及的部門也多,高拱也知道這些大明官員的德行,往往更愿意提拔年輕官員做事。 所以他在朝堂上的敵人不少,很快支持李春芳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最后還是楊博這個泥塑閣老最后站出來一錘定音,同意黃臺吉的條件,但是蒙古人在過完春天之后立刻要出兵南下,協助大明平叛。 既然訛詐了這么多的好處,黃臺吉自然不吝嗇在鰲山燈會上說幾句好話。 這幾句文縐縐的馬屁自然是李春芳教的,為了讓他說這兩句話,李春芳還搜羅了兩個美女送給他。 隆慶帝大悅,還拉著黃臺吉登上城墻,俯瞰燈會現場。 只看到大量百姓聚集在鰲山燈會附近的廣場上,黃臺吉更是覺得大明富庶,反問自己是不是訛詐的太少了? 往年的鰲山燈會,都會舉辦燈市,百姓攜家帶口逛燈市。 可是今年誰還敢辦燈市,大部分百姓面對燦爛的煙花,心情都十分沉重,根本沒人愿意上街慶祝。 百姓不愿意出門,順天府知府立刻派遣衙役和京營的士兵驅趕百姓出門,齊聚在紫禁城前的廣場上,造成一副繁榮的景象。 正月十五,隆慶帝大醉。 等到煙火結束,疲憊的百姓返回家中。 等到夜深人靜,家家戶戶打開房門,在門上掛上一只慘白的小燈籠。 這事情也不知道是何人倡議,不知道是為了悼念為了鰲山燈會家破人亡者,還是百姓為了發泄怨氣。 燈籠各式各樣,都是百姓自己扎的,用的就是廢棄的報紙。 京師之中,每一條小巷子都燃起了慘白的燈籠,似乎是在紀念,更似乎是在報喪。 這并不是約定起事,而是百姓無言的抗議。 草芥飛長,破土欲出,隆慶二年春,天下大吉。 第376章 景王帶不動 隆慶二年,二月,徐州。 徐州城中,旌旗獵獵,張居正換上一身朱紅色的官袍,他騎在馬上,看著大營中魚貫而出的士兵們。 張居正最終在徐州帶走了五萬軍隊,當年為了南征準備的軍糧和馬匹輜重也全部帶走,徐州城內又征發了三萬民夫跟從運輸。 在撤退之前,張居正破壞徐州城墻,搗毀徐州的水利設施,算是徹底放棄徐州。 還有屬下建議張居正掘開徐州城邊上的懸河,引河水沖垮徐州城,張居正最終還是沒有采納這個喪盡天良的建議。 明廷只是暫時放棄徐州城,對自己的子民都做的這么絕,日后還怎么面對天下百姓? 張居正回頭看了一眼徐州城,又看了一眼東南方向,最終還是嘆了一口氣。 進入湖廣平定景王之亂的決策,朝堂也是和張居正商量過的,張居正也是贊同的。 明廷的問題很多,雖然東南賊是明廷最大的敵人,但是景王占據湖廣更威脅京師朝廷的統治。 雖然朝堂上下,沒有人認為景王能成事。 但是若是不控制景王收回湖廣,景王一定能壞事。 從湖廣傳來的消息,景王如今已經占據了湖廣三府,荊州知府徐學謨正帶領荊州衛抵抗,但是目前也僅僅能自守。 馬上就要開始春耕了,若是湖廣這個大明糧倉今年誤了農時,不能種下糧食,那今年也就別想要再打大仗了。 這也是明廷寧可徹底放棄南直隸,也必須要去湖廣的原因。 張居正大軍開拔離開徐州,城內的情報站立刻將情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