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00節
可是現在進行移民實邊,這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清代對廣西實邊的時候,十戶最后只有兩三戶能活著抵達廣西,接下來還要面對水土不服和開荒、治安等各種問題。 譚綸同意了白知府的看法,又說道:“廣西土司屢次作亂,還有一個原因是安南?!?/br> 白知府疑惑的問道:“現在安南正在了內亂吧?應該管不到廣西吧?” 譚綸點頭說道:“如今安南正是南北爭霸的時期,南方后黎朝權臣鄭檢,正在進攻安南北部的莫朝?!?/br> 白知府問道:“安南在強盛的時候,確實窺探過廣西,但是現在安南無暇他顧吧?我聽說安南南北朝都往明廷派遣使臣,請求明廷冊封呢,近些年可是恭順的很?!?/br> 譚綸說道:“我的意思是,廣西瑤亂并不是安南挑唆,但是正因為安南的例子在這邊,廣西土司才有自立的想法?!?/br> “那些叛亂失敗的瑤人,也有不少會逃入安南,等到明軍撤退再次返回家鄉,這也是廣西瑤亂百余年始終不得平定的原因之一?!?/br> 白知府看著譚綸,總覺得他這話似乎怪怪的,但是好像理由也很充分。 “譚總督,您要介入安南事務?” 譚綸點頭說道:“安南是明廷的藩屬國,又不是我們東南的藩屬國,又沒有向大都督府稱藩,為何不能介入?” “而且安南產糧,安南南部的占城更是中南稻米的中心,若是能夠收復安南,那兩廣用兵再也不會缺糧了?!?/br> 譚綸轉過話鋒說道:“一切計劃都要建立在打勝仗的基礎上,就看俞旅長在廣西打的怎么樣了?!?/br> 白知府也點點頭,邊疆問題只能靠硬實力,硬實力不夠再好的戰略也沒辦法。 就在東南在南方備戰廣西的時候。 十一月一日,北方九邊,大同。 打著新任清遠伯李煒家旗幟的商隊,來到了九邊的大同貢市。 只不過堂堂清遠伯,是不會親自來貢市做生意的,這支商隊的主人是侯平,他是花費了三百兩銀子,從李煒手上買到了貢市資格,就拉著貨物來到大同。 看到清遠伯家的旗幟,周圍的商隊都露出厭惡的表情,侯平不以為然。 在大同開貢市的時候,能在貢市貿易的資格是朝廷榷賣的,也就是通過拍賣而確定的。 只有十三家商號高價拍下了貢市資格,每一家都是花了大價錢的。 當時朝廷也通過榷賣貢市的資格大賺了一筆。 在別人都花大價錢榷買了資格之后,強行塞進來一個李煒,自然是侵犯了其他家的利益。 而更讓其他商號沒辦法接受的是,清遠伯李家竟然公開競賣貢市資格,只要給幾百兩銀子,就可以掛著李家的名義參加大同貢市。 這十三家商人立刻聯合起來,向大同貢使抱怨李家的作為。 但是清遠伯是什么人?是當今皇后李氏的父親,是太子的外公,一個小小的大同貢使又能將李家怎么辦? 更不要說大同貢使的油水豐厚,他又是上皇任命的,現在巴結李家還來不及呢,又怎么會得罪李家呢? 結果是就是大同貢市中,打著李家旗號的商隊越來越多。 侯平已經不是第一次來大同了,上一次他帶來的貨物不多,但是也大賺了一筆,這一次侯平直接將全部身家都押了上去,從天津購買了一批茶葉,全部都運到了大同來賣。 至于為什么在天津買茶葉?自從東南新軍撤出京畿之后,卻留下了大沽棱堡控制大沽口。 天津城外,很快就出現了一個東南貨物集散的集市。 這個集市還有東南的稅吏在集市上收稅,集市的規模要比當年侯平去的登州碼頭集市還要大,貨物比登州還要齊全。 從棉布棉衣、茶葉、瓷器、絲綢、烈酒到肥皂,鯨油燈這些新玩意兒,集市上應有盡有。 這一次侯平還帶來了一種新的貨物,這也是東南剛剛出現的特產,迅速風靡北方。 這個東西名叫火柴,小小的一個盒子,只要輕輕擦動紅色的火柴頭,火柴就能點燃。 有了火柴之后,生火可要比以前用火石方便多了! 火柴幾乎是一夜之間就進入了京師千家萬戶,聽說現在宮里生火點蠟燭都用上了火柴。 對于天津這個集市,大明朝廷表現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 侯平從清遠伯那邊聽來的消息,朝廷想要關閉天津這個市場,但是又忌憚東南賊在大沽的兵力。 最后朝廷的辦法,就是在這個市場旁邊也設立了一個稅卡抽稅,你征我也征! 侯平的貨物就被征收了兩次稅,不過只要能在大同賣出去,他這一趟肯定是賺錢的! 侯平的貨物中不僅僅有茶葉和火柴,還有一些蒙古人訂購的特殊貨物。 明廷在大同的貢市,并不是所有貨物都可以交易的。 大明商人能夠出售的,就是茶葉、瓷器、絲綢、日用品這類貨物,鐵器、武器和火藥之類的是嚴禁出售的。 而蒙古那邊,大明商人也只能收購馬、毛皮這些商品,其他商品也是禁止交易的。 這個制度,是為了防止大明商人向蒙古人出售武器,也防止大明商人收購蒙古人劫掠的贓物。 在一開始明廷榷賣的十三家商行在大同貢市交易的時候,這項制度還是執行的很好的。 因為只有十三家商行,大家都怕交易違禁品而失去貿易資格,而且這些貨物本來就利潤豐厚,自然沒必要冒險去交易違禁品。 即使蒙古那邊提出什么購買違禁品的請求,這邊的大明商人也會打哈哈敷衍過去。 但是隨著大量的清遠伯旗號的商人進入大同貢市,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隨著商人變多了,貢市的商品也多了起來,面對眾多的大明商人的競爭,蒙古人反而強硬起來。 千里迢迢來大同做生意,如果貨物賣不出去就是虧了,對于蒙古商人那些夾帶違禁品的“小請求”,清遠伯家的商人自然都是一口答應下來。 反正他們的貢市資格就是幾百兩銀子買的,就算是被抓到了取消了資格,再去向清遠伯買一個好了。 這些打著清遠伯旗號的商人,又是夾帶違禁品,又是降價競爭,很快就將原本的十三家貢市商人打的潰不成軍。 別人有的,你不賣,還怎么做生意? 這十三家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輩,既然你朝廷自己都不管,那也別怪我擺爛了。 于是現在貢市上幾乎家家都會夾帶一點違禁品來賣。 侯平進入貢市,很快就找到了自己要交易的那個蒙古商人。 草原上缺乏蔬菜,茶葉是他們解膩清火的重要物資,大同貢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貿易向中原換取茶葉。 壯碩的蒙古商人給了侯平一個擁抱,接著開始檢查侯平帶來的貨物。 看到茶葉下面藏著的刀具,蒙古商人露出笑容,很快就按照之前的約定,牽出幾匹馬出來。 侯平皺起眉頭,就算他不懂相馬,這幾匹馬的狀態也太差了,一看就不是什么好馬。 蒙古商人用半生不熟的漢話說道:“除了這些馬,還有一些好東西?!?/br> 說完侯平跟著他走進了帳篷,就看到一些零零散散的銀飾,這些都是普通百姓會使用的貨色。 銀子的成色不好,很多上還沾染著血跡。 除了銀飾之外,還有一些大明百姓的日用品,包含銅器之類的東西。 侯平很快就明白了這些東西是哪里來的,他裝作為難的說道:“朝廷有命令,不得交易馬匹毛皮之外的東西啊,這不合規矩啊?!?/br> 這個蒙古商人說道:“這又怎么能算是交易呢,這是我給親愛的朋友的禮物罷了?!?/br> 侯平想了想,這些東西在關內重新清理一下也能出手,那幾匹馬雖然品相不好,但是現在朝廷在收馬,只要疏通點路子也能當成戰馬賣掉,無非就是多花點錢罷了。 這么一算,還是能賺上一些的,侯平立刻說道: “我親愛的朋友,成交!” 第370章 有朋自遠方來 蒙古,板升(今呼和浩特附近)。 俺達,是如今蒙古諸部落首領的名字,他的全名是孛兒只斤·俺答,也被稱作俺達汗。 明人以為孛兒只斤是姓氏,其實蒙古人有名無姓,孛兒只斤只是俺達出身部落的名字,不過也代表他擁有所謂的“黃金血脈”,是蒙古皇族部落之后。 俺達汗最早駐牧在豐州灘,本來只是一個土默特萬戶,所謂土默特萬戶本來就是蒙古草原上的一路諸侯,但是俺達汗通過東征西討,逐步成了草原霸主。 其實瓦剌人也蒙古人的一支,北方草原這個地方,就像是一個養蠱場,隔一段時間就會冒出一個蠱王出來,帶領部落南下掠奪中原王朝。 俺達汗興起之后,倒是和前面的草原霸主不一樣。 草原上大部分霸主,南下都會掠奪糧食,財寶和人口,而搶來的漢人會被當做奴隸賣掉。 畢竟在草原上,人口也是重要的資產。 但是俺達汗和其他大汗不同,他將掠奪而來的漢人,全部聚集到他部落的豐州灘附近,讓漢人開墾農田,并且在豐州灘上筑城。 這座城就叫做板升城。 除了掠奪過來的漢人之外,還有不少關內的漢人投靠俺達漢。 這其中包含了因衛所制破壞而生存艱難逃亡的士卒、起義失敗的白蓮教徒、因貧困而流亡出塞的漢族邊境貧民,及被蒙古統治者擄掠回的漢族軍民等。 其中白蓮教又因為其最有組織性,又有管理經驗,而被俺達漢委托為管理漢人的官吏。 在早期,俺達汗對這些投靠的漢人實行了輕徭薄賦的政策。 但是和元代對土地兼并放任一樣,蒙古人對于抑制兼并并沒有任何管理意識,而是粗暴的將賦稅包下去。 這其中包稅的白蓮教高層迅速兼并土地,比如白蓮教的香主趙全、丘富等人廣泛圈占土地、積累谷物,成為大地主。 而趙全、丘富等人,還為俺達漢在板升城中建立華麗的宮殿,更是加重了對底層漢人的盤剝。 而隨著北方氣候的變冷,又要維持奢侈的生活,俺達漢也開始重新走上了草原霸主的老路,開始不斷的南下掠奪。 戰爭一開始自然是有收益的,但是隨著明廷九邊防線加固,長期戰爭又拖垮了蒙古。 俺達汗在明廷忙著和東南開戰的時候提出開貢市,想要通過茶馬貿易休養生息,很快就得到了明廷的回應,于是開設的大同貢市。 靠著貢市和兩國休兵,蒙古再次開始恢復元氣。 在板升城邊的牧場上,一群蒙古貴族們簇擁著一名年輕的女子,正在檢查過冬的牧草。 “過冬的牧草還充足嗎?” 一名中年蒙古貴族立刻說道:“尊敬的鐘金哈屯,今年過冬的牧場已經準備充足了?!?/br> 年輕女子轉頭又看向身邊的一名漢人模樣的官員,用流利的漢語問道: “丘掌印,漢人的房屋是否能度過寒冷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