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367節
也幸虧第二旅和第三旅的參謀們,根據南京的城防地圖,很仔細的推敲了接管南京的方案,但就是這樣,也鬧出了不少亂子,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情況。 林良珺和林德陽分別讓軍法官的人在街頭巡邏,又抓了幾個不守軍紀的士兵,這才算是初步恢復了秩序。 關押甄別投誠官員和士兵,處理戰場,清理南京城內的尸體,維持治安,控制各部衙門,等到三月二十日的,南京城終于安定下來。 三月二十日,李時珍從蘇州府帶領學徒五十人進入南京城。 林良珺干脆直接將南京城中央的舊宮,也就是明故宮拿出來,交給李時珍來做醫院。 李時珍倒是也沒顧這些,他帶著學徒立刻對南京城內的疫病情況進行調查,迅速撲滅了幾次小型瘟疫。 接著,李時珍巨大的號召力,讓整個南京城懂得醫術的人都來皇宮報道,對于戰爭中受傷的士兵和市民也開放了義診。 至于東南新軍,這一次整個東南新軍進攻南京的戰役中,僅僅陣亡三人,傷五百人。 這傷亡的士兵,沒有一個人是在攻城的時候受傷的,全部都是維持治安的戰斗中傷亡的。 三月二十一日,已經被各種民政事務忙的焦頭爛額的林良珺,終于等來了救星。 “徐參贊!” 看到徐渭的長胡子,林良珺立刻驚喜的說道:“您怎么來南京了?大都督來了嗎?” 徐渭搖頭說道:“大都督在上海等你們呢,大都督派我來,接任南京城的軍務民政?!?/br> 聽到徐渭這么說,林良珺立刻大喜過望說道:“終于把您盼來了!大都督能派您來太好了!我這就就交接,然后立刻去上海!” 徐渭說道:“傳大都督軍令?!?/br> 林良珺立刻站直身體,徐渭拿出文件說道: “第二旅,第三旅攻克南京,所有士兵嘉獎銀元五枚,各級軍官多獎勵銀元五枚。官兵皆受旌表,銀元已經運到南京立刻發放,旌表等戰后再發放?!?/br> “第二旅,第三旅各級軍官敘功一份,每個連隊推薦一名戰斗英雄,參加下一輪軍校進修?!?/br> “從第二旅和第三旅中各抽調一千人,組成南京衛戍第五旅的骨干,由徐渭在南京招募第五旅士兵?!?/br> “允許第二旅在南京補充吸收兵員三千人,第三旅在南京補充吸收兵員三千人?!?/br> “接到命令開始,休整三日,第二旅,第三輪所部向上海開拔?!?/br> 林良珺立刻喜滋滋的接過軍令。 緊接著徐渭又拿出另外一份政令。 “大都督府政令?!?/br> “任命徐渭為南直隸巡撫,接管南京城防務和政務?!?/br> 林良珺仿佛解脫了一般,立刻將南京城內所有的政務都移交給了徐渭。 他自己則忙著整編士兵,另外還要和第三旅的林德陽搶奪兵源。 雖然在剛剛的攻打南京作戰中,兩個旅配合默契。 但是此時兩個旅已經是競爭關系,主要是這擴軍的兵源,好的士兵自然是大家都要搶。 雙方爭搶的,就是高拱訓練的一千南京新軍。 兩人都從熊況那邊拿到了新軍軍官的名單,然后開始了瘋狂的搶人大戰。 高務觀這種,有起義功勞,本人又是新軍中尖子生的,自然被雙方輪流招攬。 最后高務觀還是帶領部下加入了第二旅,林良珺立刻任命他為參謀,并且許諾一定會讓他去軍校進修。 那些南京新軍中的寒門子弟,加入東南新軍更是沒有任何心理壓力。 搶完了新軍之后,剩下的就是南京各部隊的士兵了。 不過這些士兵很多都超過了服役年齡,還有不少都營養不良,也有一些干脆就是城里的混混無賴,是為了投機取巧而參軍的。 挑挑揀揀,南京城號稱三萬大軍,竟然連五千合格的兵源都湊不齊! 后來還是徐渭允許他們在城內市民中招募士兵,這才湊齊了六千人。 三月二十四日,休整和整編完畢的第二旅,第三輪準備開拔,被圈在臨淮侯府中的臨淮侯世子李言恭,找到了李廷竹。 “爹,我想清楚了,我要從軍?!?/br> 臨淮侯一家沒有什么劣跡,他們復爵之后一直本本分分,所以林良珺只是將他們圈在府中禁止出入,并沒有限制他們在府內的自由。 “從軍?從什么軍?”李廷竹被上次爆炸驚嚇,至今腦子依然嗡嗡的,他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等等,你要從賊!” 李言恭說道:“父親,南京您也守了,我們臨淮侯必定要被除爵了,君恩您也算是報了?!?/br> “兒子不孝,想要走自己的路?!?/br> 說完,李言恭對著李廷竹跪拜行禮,緊接著他走到侯府門口,對著守衛侯府大門的士兵喊道: “我是南京新軍學堂的軍官,我要從軍!” 侯府大門打開,一個軍官看向李言恭,這個人赫然就是熊況。 “熊兄!” 熊況已經換上了東南新軍的延平藍色軍官,他對著李言恭笑著說道:“我本來是要向李兄辭行的,沒想到我們又要同路而行了,高兄已經加入第二旅了!” 李言恭驚喜的看著熊況,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說道:“勞煩熊兄引薦!” “這個自然,我們南京新軍可是很搶手的!旅長肯定不會放過你的!” 與此同時,京師,京畿城外。 簡易的軍營中,擠滿了九邊南下的騎兵,亂糟糟的營房亂成一團。 第342章 驕兵和悍將 京師城外的軍營混亂,倒也不全是大明朝廷腐敗的原因。 自從嚴嵩倒臺之后,就連胡宗憲這樣有功之臣都被清算,更不要說那些投靠嚴嵩父子的普通官員了。 可是嚴嵩當政了二十多年,朝廷中的大部分官員都和他們父子有牽連。 所以在嚴嵩倒臺之后,立刻變成了一場清流的狂歡。 只有將這些“嚴黨”彈劾下去,才有自己上升的空間,所以才有了對胡宗憲的攻擊。 嚴嵩父子倒臺之后,工部被清算的最厲害,而負責營建和運輸的就是工部的差事。 嚴嵩主政期間對兵部控制也很深,兵部也被清算了不少官員,負責后勤和軍隊調動是兵部的差事。 而取代嚴黨上臺的清流,很多并沒有多少施政經驗,有些人之前都是言官,根本不懂工部兵部的工作規程,結果自然是兩部一片混亂。 這倒不是說嚴黨好,而是在大明朝這種黨爭的背景下,失敗者清盤出局,勝利者贏家通吃的局面,對整個國家的行政體系造成的動蕩,會大大損害行政系統的執行力。 如果這種動蕩在平時發生還好,這些官員還有熟悉政務的時間,行政體系也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但是在動亂時期,這種動蕩就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了。 除此之外,徐階的執政風格也不同于嚴嵩。 嚴嵩是jian臣不假,但是嚴嵩也是有能力的jian臣。 在蘇澤的歷史時間線上,嘉靖的孫子萬歷,是多么盼望朝中能出一名和嚴閣老一樣,能夠彈壓群臣的jian臣來主持朝政。 嚴嵩能把持國政二十多年,行事酷烈手腕高超,是能夠鎮得住朝堂的人物。 相比之下,徐階的執政理念是“上善若水”,他的執政綱領是“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 徐階內閣中的次輔袁煒,現在基本上稱病在家不參與內閣政務。 輔臣趙貞吉,則更是一個不粘鍋,在內閣中基本上不發表任何意見,按照六部的意見照單全收報上去,反正這樣也沒有功過。 而嘉靖皇帝的身體也不如以前,他不可能事必躬親直接執掌朝政,而且他也不想走到臺前。 如果走到臺前,那萬一丟失南京和鳳陽府(京師還沒收到消息),那這個責任就是皇帝承擔了,現在他躲在幕后,這個責任還有內閣和諸大臣可以扛著。 在這種危難關頭,往往需要一個具有威權的領袖站出來決策,朝廷這個樣子顯然無法出現這樣的領導者,結果就是六部諸司互相推諉扯皮,就連安排南下九邊騎兵營房這樣的事情都做不好。 唯一值得大明朝廷慶幸的是,兵部尚書楊博算是知兵的,在他的統籌下好歹沒有出現營嘯這樣的大亂子。 但是這位楊尚書已經六十歲了,根本沒有精力事事用心,京畿軍營士兵根本得不到有效管理,這些士兵經常乘亂出營,搞得京畿附近民不聊生。 軍營混亂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還有一件事遲遲未決,那就是這次統領大軍的統帥遲遲沒有定下來。 土木堡之變后,文臣逐漸壓過勛貴,這種大型國戰朝廷都會委任一名文臣擔任統帥。 一般來說都要委任一名文官加兵部尚書銜,總督多地,是為戎政尚書。 可是到底委派誰做這個戎政尚書,總督這九邊騎兵三萬人,京營士兵五萬人,以及南直隸撤下來軍隊,這么多的大軍,必須要一名經驗豐富的懂軍事的大臣。 可偏偏兵部尚書楊博以老邁稱病,不肯統兵出戰,明廷也不敢讓他這個年紀的主持這樣的國戰。 除了楊博,京師諸多大臣中,有軍事經驗的大臣又很少。 這當然也要怪嘉靖皇帝了,懂得兵事的大臣,王忬被殺,胡宗憲被彈劾罷官投敵,偌大的一個大明朝,竟然找不出一個有資歷來統帥大軍的文官來。 到底由誰領兵出征,這個問題朝廷足足議了五天,一直議到了三月二十日,明廷依然沒有任何的結論。 一直到了三月二十一日,徐階親自登門拜訪兵部尚書楊博,請他出任戎政尚書,統領十幾萬大軍南下。 同時任命南京兵部侍郎張居正和遼陽總兵李成梁為楊博的副手,參贊軍機。 內閣首輔登門拜訪,如果再推辭下一次來的就是皇帝了。 楊博知道不能拒絕,但是他對徐階提了兩個條件。 坐在會客廳中,已經滿頭白發的楊博說道: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到徐州之后,具體軍略還請朝廷不要插手?!?/br> 徐階摸著胡子說道:“這個自然?!?/br> 楊博繼續說道:“張叔大我放心,但是李成梁這個人,此人久居關外,看似野蠻沖動,實則狡詐jian滑,朝廷用他為我的副手,我不放心?!?/br> 徐階皺眉說道:“以李成梁為副帥是陛下欽點的,而且圣旨已經下了,無法變更?!?/br> 楊博說道:“李成梁掌兵,靠的是他手下親信騎兵,所以我建議在京師整編一下,將九邊的騎兵打散重編,這樣李成梁這樣的軍頭就無法過度插手軍務了?!?/br> 徐階皺眉說道:“如此一來,會不會降低九邊騎兵的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