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342節
只看到新聞標題是《震驚!前浙江巡撫譚綸七策死諫,昏朝廷已派緹騎千里抓捕》。 這篇文章上詳細列舉了譚綸所寫的奏章內容,還附帶上了京師傳出的處理結果,錦衣衛南下抓捕譚綸入京,浙江放歸官員全部抓捕審訊! 高翰文還是不相信的說道:“子理兄,這不會是蘇賊的離間計吧?” 譚綸反倒是冷靜下來,他說道:“不會的,《警世報》的頭版都是真新聞,蘇澤不會為了我們這些人敗壞這封報紙的信用的?!?/br> 高翰文想了想,也點點頭。 確實從《警世報》問世以來,從沒有在頭版刊登過假新聞,如今整個南直隸都在從《警世報》看消息,通過一次次發行建立起來的信任,不可能用來離間譚綸這些放歸官員身上。 譚綸站起來說道:“我的奏章是走的題本,六科十三道給事中會抄送的,這消息應該是京師的,肯定是有言官為我們鳴不平,所以將奏章內容和朝廷處理結果放出來?!?/br> 譚綸又說道:“登州和上海之間有快船,《警世報》之前也有刊登過京師的消息,都要比朝廷的渠道快上半個月?!?/br> 高翰文癱坐在地上說道:“那就是說這消息是真的了?” 譚綸點點頭,高翰文絕望的說道:“那怎么辦?” 譚綸沒有猶豫的說道:“走,去蘇州府?!?/br> 高翰文絕望的問道:“能走得掉嗎?” 譚綸說道:“當然能!朝廷的公文和錦衣衛還在路上,南京城內拿什么抓我們?” 高翰文眼睛一亮,是啊,抓捕自己的公文還在路上呢,南京這邊怎么可能根據一份賊人的報紙上的消息抓人? 回到書房,譚綸看著自己這段時間所寫的東西,包括對于閩浙聯軍的分析,對蘇澤治政的評價,對東南地區民心民風的所向,還有譚綸憑借記憶繪制的浙江兵圖,浙江新軍的作戰軍陣和戰法。 他本來是想要將這些交給朝廷,或者直接送給張居正趙貞吉的。 可是現在看來這一切都是笑話,譚綸直接拿出火盆,將自己所寫的手稿全部燒毀。 兩人立刻收拾東西,果然沒有任何人阻擋他們出城。 高翰文駕車,譚綸辨識方向,一路上向著蘇州府的方向而去。 從浙江放歸的官員中,大部分人都信了《警世報》的文章,立刻離開南京城。 但是也有幾個不信的,依然覺得朝廷不會忘記他們這些功臣,堅決要留在南京。 而南京各部衙門也犯了難,朝廷公文還沒到,總不能根據賊軍的報紙就抓人吧? 可是報紙上煞有其事,連譚綸奏章的內容都刊登了,朝廷的處理意見也不像是假的??? 南京六部緊急開會,雖然署吏南直隸民政的戶部侍郎趙貞吉心里最清楚,這份報道絕對是真的,報紙上的朝廷命令也八九不離十,可偏偏整場會議上他都一言不發。 一直等到吏員來報,說譚綸和高翰文已經離開南京城,六部還是沒有商議出任何結果。 等到商議到了天黑,總算是出了一個結果,先將那些還沒離開南京城的浙江放歸官員控制起來,那萬一報紙上的內容是真的,好歹也能有個交代。 而譚綸和高翰文去往蘇州的路也非常的順利。 他們官員的身份還在,又花了點錢打點,很順利的通過了明軍的哨卡。 甚至后來兩人都發現,這些哨卡根本就是形同虛設,他們都不需要亮明身份,只要拿錢就能通過。 譚綸終于明白為什么蘇州的報紙能和南京的報紙同步發行了,為什么蘇州的流行貨物三天內就能出現在南京的貨架上,這根本就是暢通無阻??! 第322章 胡宗憲獻策鄭國渠 等到進入了蘇州府的地界,譚綸和高翰文突然發現,關卡一下子少了很多。 偶然遇到了一個鈔關稅的關卡,除了通關貨物需要走繳稅的貨物通道之外,如果只是攜帶少量行李的人根本不需要檢查,直接就可以快速通行。 譚綸和高翰文對視了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神中的詫異。 按理說明明現在是戰時,可是兩邊根本都沒有打仗的樣子,就看到一車一車的貨物向著南京方向運過去,不知道的還以為蘇州府還在明廷控制下呢。 “子理兄,我們到了蘇州府去哪里?” 譚綸在路上已經想好了去向,他立刻說道:“去找王世貞!” 高翰文這才想起來,當今天下文壇宗師王世貞,如今正在老家蘇州太倉縣服喪。 王世貞的父親王忬因為嚴嵩嚴世蕃父子的陷害,被皇帝下令斬殺,王世貞對朝廷心灰意冷,辭官扶著父親的尸體返回蘇州老家。 譚綸說道:“我和王元美是隔了一科的進士,當年同在翰林院為官,有同館之誼?!?/br> “王元美的父親是忠良,被朝廷所害,他辭官歸鄉肯定也深恨之?!?/br> “我們去找他先安頓下來,再觀形勢變化?!?/br> 連譚綸這樣忠心為國的人,都反而要被朝廷抓捕。 又想到當年上任杭州的時候,周圍同僚對自己的禮遇,再想到放歸南京之后,那些人對自己的冷遇。 高翰文如今已經徹底對朝廷絕望了。 兩人干脆直接向著太倉縣出發,很快就到了太倉縣城。 畢竟是戰時,守門的士卒還是讓兩人等在城外,然后派人去通報王家。 不過譚綸和高翰文都沒有被士卒盤剝,等到王家派人來作保,就直接將兩人放進了城里。 這下子譚綸更加沉默了,南京和蘇州相隔這么近,兩邊的軍紀比天還大,這明廷還有獲勝的可能嗎? 王家本來就是太倉大族,王世貞一門三進士,本來是太倉城內最煊赫的家族。 王世貞的弟弟王世懋在嘉靖三十八年中了進士,但是其父王忬因忤嚴嵩父子,以誤邊罪,被斬于北京西市。 兄弟二人相泣號慟,持喪歸家,可太倉縣的官紳忌憚當時嚴嵩的權勢,竟然無人上門吊唁。 王世貞兄弟看透了人情冷暖,干脆遣散家奴,就在太倉城內找了個冷僻的地方住下,給父親守孝。 而迎接譚綸的是王世貞的弟弟王世懋和一個老管事的。 在返回太倉之后,王世貞就燒了家中奴仆的身契了,但是這個老管事是看著王世貞長大的,對王家感情很深,所以自愿留下來幫著兩兄弟做事。 簡單寒暄了一下,王世懋將譚綸和高翰文引到了王家兄弟新的住處。 看到一身守孝服飾的王世貞,譚綸默然說道: “王兄,當日沒能在老大人靈堂上一炷香,譚某羞愧??!” 王世貞的表情倒是非常的淡定說道:“父親下獄后,子理兄也盡過力營救,那時候子理兄在京師外報效朝廷呢?!?/br> 說起了父親被冤殺的事情,在一旁的王世懋又擦起眼淚來。 王世貞拉著譚綸說道:“今日看到《警世報》上的消息,我兄弟二人為子理兄捏了一把汗呢!幸虧子理兄走的好!你們且在我家住下!靜觀南京形勢吧?!?/br> 譚綸和高翰文立刻說道:“那就叨擾了!” 譚綸和王世貞本來就有舊誼,如今譚綸的遭遇和當年王忬又很類似,雙方的感情自然更近了。 王世貞兄弟服喪期間不能喝酒,但是也置辦了晚宴款待二人。 雖然這個房子寒破,但是王世貞是當世文宗,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又擅長寫戲作曲,書法也是一絕。 當年王世貞所寫的科舉八股文,都被書商當做范文印刷出版,自然不可能吃不上飯。 譚綸和高翰文在南京的時候前途未卜,又沒有什么進項,吃的都很簡陋。 兩人拿起筷子,高翰文的眼角流下淚水。 王世懋看著兩人說道:“要我說,當日二位就不當歸!” 哥哥王世貞還給朝廷當了幾年官,王世懋剛考上進士,還沒授官父親就已經犯事了,所以王世懋是一天皇糧都沒吃上,自然對大明朝廷怨氣更大。 “敬美!” 王世貞喊了弟弟的表字,王世懋閉上了嘴巴。 王世貞又對譚綸說道:“能從南京逃出來就很好了,只要留著有用之身,總有撥云見日的時候?!?/br> 高翰文擦干眼角的淚水,重重的點頭。 譚綸低下頭又抬起頭說道:“今日之后,譚某和明廷情分已斷,今日感謝元美兄收留,等過幾日局勢清晰,譚某就去杭州接上家眷,去福州找蘇大都督!” 高翰文驚訝的看著譚綸,要知道之前譚綸可是大明忠臣,不顧蘇澤親自挽留執意要離開浙江的。 王世貞兄弟反倒是一點都不奇怪,王世貞說道: “子理兄且先住下,等我們打探南京局勢再說?!?/br> 果不其然,九月二十日的時候,朝廷的錦衣衛拿著詔令抵達南京,卻得知了譚綸已經逃跑的消息。 領頭的東廠王公公非常憤怒,可偏偏無法斥責南京群臣。 自己沒有蘇澤的報紙新聞跑的快?那要賴誰呢? 南京諸臣看到反賊報紙的新聞,沒有直接動手抓譚綸有罪? 這位王公公只能將要求南京全城戒嚴,然后下令調查協助譚綸逃跑的從犯。 可是王公公調查了半天,結果更加的尷尬了。 譚綸是自己看到《警世報》上的新聞跑的,在譚綸跑的時候朝廷也沒有革去他的官身,甚至他是堂而皇之的從南京城的正門走的,一路上都有通關的記錄。 也就是說譚綸這皇帝親自下旨意要緝拿的要犯,竟然是正大光明的走出南京城的。 王公公麻了,這一屆的東廠幡子也太難當了吧? 再去調查譚綸在南京的同黨,譚綸進南京城之后,就找趙貞吉去送奏章,然后就和高翰文租住在一起,根本沒有和其他人的交往記錄。 這抓趙貞吉? 皇帝也沒讓抓??! 沒有朝廷的旨意,王公公也不敢動趙貞吉這樣的閣部大員??! 他只能將氣撒在了那些留在南京沒跑掉的歸返官員身上,只聽到南京刑部大牢中不時傳來慘叫聲,王公公好不容易湊齊了一份名單,又命令錦衣衛去繼續抓捕名單上的其他官員。 南京城內突然興起了大獄,只要和那些浙歸官員扯上關系的人,都會被錦衣衛抓捕下獄。 而最慘的則是南京戶部,趙貞吉雖然不能動,但是當年大反賊蘇澤的老丈人方望海,可是做過南京戶部侍郎主管過戶部的。 王公公帶著手下幾乎將南京戶部抓空了,搞得連趙貞吉都坐不住了。 朝廷給趙貞吉的命令,就是讓南京戶部造漕運船,保證今年的綱糧能送到京師。 如今南京戶部根本沒辦法維持運轉,趙貞吉跑到刑部牢房大鬧了一陣子,總算是將幾個骨干手下保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