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95節
南平縣已經很久沒有出過舉人了,若是蘇澤能夠中舉,那不就顯得南平縣文教工作做的好嗎? 而且蘇澤還是白知縣點的小三元,他的成績越好,那就更顯得白知縣慧眼識珠了。 對于陶公公修水利的事情,各地衙門基本上都是這個態度。 只不過林顯達將這件事放在心上,還從渠房找到了兩個懂得水利的吏員,讓他們好好帶隊。 八月初七,福建知貢舉汪道昆帶領所有參與鄉試的官員先祭祀文廟,向大成至圣先師和歷代先賢祈禱福建文脈昌盛。 緊接著,汪道昆打開貢院的門鎖,眾官員隨著汪道昆一起住進了貢院中。 汪道昆向印卷官張思敬授卷,張思敬接過來試卷,他需要在貢院邊上的印刷坊內,印刷出三千五百名考生的卷子。 張思敬領著卷子離開,汪道昆開始和同考官以及監考官一起巡查貢院。 福建的貢院規模極大,按照天地玄黃分成四個區域,因為考棚實在是太多,密密麻麻看過去非常的壓抑。 一塊活動木板可以當做考棚的門,考生進入考棚之后就會放下入口的板子,這塊板子就成為答題的桌案。 汪道昆看著一望無際的考棚,想到自己在南直隸參加鄉試時候的場景,這科舉考試是越來越卷了。 沒辦法,隨著讀書人越來越多,大明朝的學歷貶值也越來越嚴重。 國初的時候只要是秀才就能出仕,舉人就能授予知縣的職位,朝廷中身居高位的,也不乏舉人出身的。 但是現在舉人只能去做學官,還都是比較落后地區的學官。 進士也是同樣如此,三甲進士可以做縣令,但是還要在吏部掛號排隊,只有地方上出現缺額才有機會遞補。 可是科舉人數卻在急劇膨脹,汪道昆看過以往貢院的記錄,皇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參加福建鄉試的不到兩千人。 如今是嘉靖三十四年,這個人數已經膨脹到了三千五百人。 以至于一些讀書人都感慨,“考的好不如生的早”。 收起這些感慨,自己的工作就是在這三千五百人中,挑選出合格的人才來。 汪道昆腦海中閃過蘇澤的身影,那個年輕人應該會參加鄉試吧? 汪道昆也開始期待蘇澤的考卷來。 在考院邊上的印刷坊中,小吏將剛剛雕版印刷出來的考卷遞給張思敬,交給他做最后的校隊審定。 一邊看一邊記下考卷的內容,張思敬確認考卷無誤之后,紛紛屬下開始印刷考卷。 等到小吏出去之后,張思敬提起筆,開始默寫本次科舉考試的題目。 等到寫完了之后,張思敬擦了一下額頭的汗水,這還是他第一次進行科舉作弊,自然是萬分的緊張。 在當年自己參加科舉的時候,張思敬自然是萬分痛恨這種科舉作弊的事情。 可是隨著從京師貶謫出來,一代天之驕子變成了偏遠地區的推官,張思敬興建陋室亭,只有在黃時行等讀書人的圍繞下,才能心情好點。 而到了地方之后,張思敬很快就丟掉了剛剛做言官之后立下的清廉志向。 張思敬不敢回想,到底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他收起心思,等到墨跡干了之后,將卷紙團好,按照和黃時行的約定,將紙團扔到了貢院之外。 早已經在外面等待的黃時行立刻撿起紙團,然后迅速返回了住宿的魁星樓中。 迫不及待的打開紙團,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題目,黃時行開始嘗試作答。 鄉試三場考試,第一場的經義考試最為關鍵。 不過和縣試相比,鄉試的難度大了很多。 這個難度大不僅僅是試題的難度上,也在于試題的數量上。 縣試一場只需要考一篇四書義和一篇五經義,兩篇八股文考一整天,有的是時間慢慢打磨。 而鄉試這是要考三篇四書義和四篇五經義! 每一篇的字數是二百到三百字之間,必須是嚴格的八股文,而且答題的時間也只有一天。 這可不是水文寫,而是要立意正確引經據典的官樣文章。 只有少部分考生能在在規定時間內答出全部題目。 九成的考生在答題速度上就被淘汰了。 所以黃時行能夠提前得到試卷,就已經占了相當大的便宜,只要今天先把文章做好了,那進了考場只要默寫出來就好了。 可是剛剛看了第一道題目,黃時行就犯了難。 他怎么也想不出這道題的破題思路。 苦思冥想了半天之后,黃時行只能將這道題目先謄抄下來,先去寫別的題目。 做著做著又出現了一道難題,黃時行再次謄抄下來,他心一橫,將這兩道題目拿出去,事到如今也顧不得和張思敬的約定了,只能先找人詢問破題之道了。 在貢院內的張思敬也沒想到平日里眾人都夸贊的黃時行這么草包,在他看來很簡單的幾道題目,黃時行竟然要拿出去請教別人。 黃時行總算是還有些腦子,分別找了兩個人請教,他趕緊將文章寫下來背熟,然后翻上床睡覺。 八月初八,貢院門口擠滿了人。 蘇澤排在南平縣考生的隊伍中,按照次序排隊進場。 蘇澤也看到了隊伍前面的黃時行,他一臉勝券在握的表情,接受著身邊跟班的吹捧。 黃時行也看到了蘇澤,露出一個挑釁的眼神。 蘇澤覺得莫名其妙,平心而論自己也沒有得罪這位黃公子,不過是搶了他幾次風頭。 可是偏偏這位黃公子對自己這么大的敵意,總是將自己視作競爭對手。 蘇澤提著考籃走進了貢院前。 貢院前的小廣場上擠滿了考生們,監門官宣讀考場記錄,再由監考官領著秀才們宣誓。 然后分成多個隊伍,接受哨兵嚴格的檢查。 大明朝的讀書人還有幾分體面,搜身也只是摸一摸,等到了后面那個朝代,就要赤身裸體的檢查了。 搜檢完畢,蘇澤終于進入了貢院。 同保的十人,一同抽出各自的座位號,蘇澤的抽到了自己的考棚,玄甲申戍號。 緊接著在哨兵的吆喝下,考生們被驅趕向了各自的考試區域。 蘇澤找到了自己的考棚,卻看到距離自己不遠的黃時行。 黃時行也看到了蘇澤,心虛的將目光移開。 心中念了一句晦氣,他放下考籃開始回憶準備好的答案。 蘇澤神態輕松的放好了自己的考籃,開始閉目養神起來。 急促的梆子聲響起,所有考生都放下擋板,嘉靖三十四年的福建鄉試開始了。 南平礦坑的鑄幣廠中,黃燦燦的新幣裝入布袋中,陶公公鑄造的第一批新錢也終于完成。 最近好卡啊,唉 第196章 鄉試魁首 科舉真難啊。 如沒有系統,蘇澤估計就算是十年苦讀,也肯定考不上舉人。 坐進了考棚之后,哨兵將考卷發放到每一個考棚,但是在這個時候是不能提前答題的。 巡考的官吏都死死地盯著,一旦有人提前答題就會被立刻驅逐出考場。 等到所有的考卷發放完畢,再次響起梆子聲,所有考生立刻拆開考卷,開始答題。 題目一共是七道,三道四書義和四道五經義,都要用八股作答。 這其中,三道四書義是基本題,考生作答只要中規中矩就可以。 因為四書是所有讀書人都要學習的必學科目,所以這三道題的要求就是“通”,只要言之有物論據、避諱不出錯,沒有錯別字就可以了。 可光是答對這三道四書義就不容易,排名次還要靠后面的四道五經義。 大明朝的讀書人只需要治一經,蘇澤選治的《春秋》雖然是人數最少的,但是全省治《春秋》的舉人也有四百人。 根據治《五經》的不同,考卷被送入五個房內,由全省抽調的閱卷官開始批改考卷。 在短短的一天之內,蘇澤需要完成七道八股文的作答,還需要一字不差的謄抄到考卷上。 要不是蘇澤的科舉技能已經達到了lv10,又有被動技能在考場科舉技能 2的加成,高達lv12的科舉技能,也不過是在天黑之前完成了作答。 蘇澤想到那些十幾歲就考過鄉試的猛人,還有那些半天就完成答題的急才,果然那些二十幾歲就中進士的都是變態。 隔天又進行了第二場和第三場的考試,這兩場考試就比較輕松了,蘇澤迅速答完題目交卷,鄉試是朝廷的重要大典,不可能和童子試那樣隨意,所以以第一場八股經義取士的大原則是不會變的,后兩場考試就是真的走個形式,蘇澤規規矩矩的答完了交卷,終于結束了鄉試。 等全部考完之后整個貢院就開始忙碌起來。 謄抄官要將考生答的墨卷謄抄成朱卷,異色筆的制度,就是為了保證所有考卷都被謄抄,只有朱筆謄抄的卷子,才會送到閱卷面前。 謄抄完畢的卷子,還要經過對讀官校對,然后就要馬不停蹄的送到閱卷官面前。 考完五天時間就要完成全部的閱卷工作,再由主考官汪道昆排定名次。 春秋房中,莆田縣學孫教諭正在看著考卷。 福建治春秋的讀書人不多,孫教諭的本經也不是春秋,只是他也讀過幾年春秋,所以才被抽取到了春秋房中。 眼前這份卷子他讀了兩遍,只覺得文筆通暢,可有拿不準要怎么判。 閱卷官判定的卷子,無論通過還是不通過,都要送到本房的同考官面前。 如果將好的卷子黜落,或者將差的卷子判過,那都是要被房官訓斥的。 孫教諭又讀了一遍,還有幾個用典他不能確定,只好向身旁的另外一位閱卷官求助。 “吳教諭,這份卷子請您看下,這幾個典故?” 《春秋》字數多,集注也多,所以典故也是最多的。 每年鄉試的時候,就是治春秋考生捏造典故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