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節
偶爾遇得實在不懂的,她就趁著裴繼安回來時去問他,如此下來,等過得半個月,居然在這一處單置出來的衙署里混出了地位來。 這一處地方乃是臨時搭建,本是抽調了宣縣縣衙戶曹司并另幾個小司的吏員出來,又自縣學里討了幾個學生,由張屬牽頭,做的乃是核算人力、材料、圖繪之事。 這三件事情都極為重要,無論哪一樣都是但凡出得一點錯,或要影響工期,或要影響結果。 宣縣再怎么是大縣,畢竟也只是一縣之地而已,況且此次修田乃是自籌自建,州中雖然同意得爽快,卻是一個子都不肯掏,至于人手,遇得年初,各個縣中的堤壩也都有修繕,更是半個也抽不出來。 裴繼安好容易四處請、征來了些有經驗的水工,又靠著家中從前的人脈,將圩田的圖繪送去好幾個水利司的老水工面前掌了眼,再找當地老人反復詢問,饒是如此,畢竟是頭一回做如此大的工程,也有些緊張,是以把資歷深的,能力、專業強的都帶著身邊,一同去走堤看水,生怕出得什么問題來。 沈念禾只來了兩天,就發現小衙署里頭沒幾個真正精通水利的,至于今次修圩田的事情,眾人多半都是被臨時招來,矮子里頭拔高子,她居然是最厲害的那一個。 而張屬不止要帶這一處,另也要幫著籌措材料,不少事情都顧不上跟。 沈念禾看不下去,便試探性地伸手搭了一把。 她收拾東西不行,收拾人倒是順手得很,況且她本來在眾人心中已是有了小小的威望,相處多日之后,對諸人的進度同能力都有了了解,按著各自的長短分派不同的事情,又分組著人分管,分別復核之后,最后由自己作為匯總。 如此這般,眾人三三兩兩分別互助,效率自然極快,又因有雙重復核,最后出來的東西也并不會有太大的錯漏。 做得越順,旁人就越服她,越是服氣,就越肯聽從安排,復又做得更順。 不少人先前還只是當做“裴官人”的meimei讓著,真正服氣之后,就踏踏實實把她做個統管來對待了。 裴繼安抽調來的,本來就是選的他看得上的、用得慣的,肯認真做事的,如此一來,等到張屬忙得告一段落,再抽出功夫回來想要認真對一對進度,竟是茫然發現,不知不覺之間,事情居然已經做得七七八八了。 而自己這個名義上的管事,在同不在,好似沒什么差別似的。 眾人除卻吃喝拉撒的事情,要錢時跑去催他,其余時候,但凡涉及事務性的東西,全去找沈念禾了。 裴繼安在一旁看著,本來還打算遇得什么事情的時候及時去幫著撐腰,可壓根不用他多管,就已經打點得好好的了。 他見得如此結果,實在頗有些意外。 裴繼安把沈念禾帶來此處,一則是覺得謝處耘日日帶著她往外跑,又是去堤壩上,雖然而今堤壩上已經有不少衙門里派去的水工同役夫在打前站,可畢竟分隔甚遠,也看不到,況且要是看到了,這一男一女的獨處,也不太妥當 二則是之前他幫著整理沈念禾的算稿,又同對方討論了小一個月,實在覺得以對方之才,若是不能用起來,太過浪費,況且眼下如果能在這般利民之事中叫她插上一腳,有了些名聲,得了些民意,將來同沈家、馮家再有沖突時,說話也更有底氣。 ——馮老相公的外孫女,沈氏夫婦的女兒,承襲先輩遺志,一心為朝,這般形象只要一傳開,若是能從朝中討一兩個賞賜,將來無論是嫁人也好,是同jian人爭執也罷,對方都不敢輕舉妄動了。 本以為她只擅長算數,便叫幫著復核數字即可,誰知竟是如此擅長治人。 實在沒有想到,看上去老老實實,軟乎乎的一個小姑娘家,管起人來,如此干凈利落。 如果不是最為清楚沈念禾的出身同脾氣,裴繼安幾乎要生出懷疑來。 實在不怪他多想,沈念禾打理雜務一塌糊涂,可管起人來,卻是嫻熟、有序,很懂得如何群策群力,鼓動眾人各施所長。 好似她也沒做什么,下頭那些個吏員就已經打了雞血一般抓哇地沖著忙,仿佛勁頭用不完似的。 第173章 因材而行 摸不著頭腦的不止裴繼安,負責管理小衙署的張屬亦然。 他見得這般結果,甚是不解,按捺了半日,還是忍不住私下跑去問。 沈念禾并不覺得有什么,坦率地道:“同我其實沒關系,是你和裴三哥原來挑人挑得好?!?/br> 好人才好管。 小衙署里頭干活的全是裴繼安精挑細選而來,但凡是衙門里的刺頭也好,挑肥揀瘦、倚老賣老的也罷,一個都沒有選,幾乎都是些年紀不大的。 而除卻衙門中人,其余都是從縣學遴選而來。 年紀小,見識少,想法也不多,還是一腔熱血,單純可欺的時候。 沈念禾身份特殊,又有《杜工部集》在前,還有馮蕉、沈輕云夫婦的光環籠罩,況且隨著時間愈久,身體養好了,年齡也愈大,相貌逐漸長開,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她平日里雖然性格溫柔,待人可親,可話卻并不多,還時常暗自獨坐,據案算數。 沈家、馮家的事情天下皆知,衙門里、縣學之中個個都有聽過,至于那一本《杜工部集》,便是有沒有看過的,也知道其中的沈氏女自白。 此時見得她真人,聯想到其人可憐之處,可又想到她家世,再兼此時又如此能干,越發讓他們又是憐憫,又是佩服起來。 沈念禾最開始布置事情下去,眾人也是按著自己的步調來做,因為都是才來,對這圩田、堤壩之事,便是熟悉都要花一陣子,是以做起來難免慢悠悠的,時常有人完不成。 她也不去責怪,只看著眾人剩下什么,自己接過來慢慢趕進度。 這樣的做法,如果換一群手下,例如謝圖、謝善等人,自然不會去管——你來接手我做不完的事情?太好了!真的是做不完??!今日的做不完、明日的做不完,后天的也是做不完,最好你全接過去罷了。 可換得這一群熱血之人,一來責任心強,二來又是面皮薄、要臉,只覺得分派給自己的東西,居然沒能做完,反倒叫一個女子去接手,臉也要丟死,遇得一次,之后個個都加快手腳,哪怕咬牙多花點時間,也不肯留下東西“待明日”了。 而沈念禾復核眾人結果,幾日之后,就對他們各人長短有了了解,平日里再聊一聊,便做了重新分組,對眾人要做的事情一一再行布置,還仔細解釋了其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她自己就是從無知到略知,現在衙署里頭的人都不是水利出身,他們不明白的地方,正是沈念禾從前也不明白的地方,走過一回的路,帶人再走,自然事半功倍。 眾人把不明白的地方搞明白了,又有責任心,再兼做的都是自己擅長的事情,還有人在前頭領著進度走,自然越來越順手,越做越快,越做越好。 可這樣的結果,究其根本,還是下頭的人好。 換一群人來,同樣的行事、對待,并不一定會有同樣結果,甚至可能效果截然相反。 沈念禾這話出自肺腑,可對面的張屬卻全然一副將信將疑的模樣,道:“沈姑娘莫要瞞我了,沈家家風厚樸,當年……” 他本想提沈輕云同老相公馮蕉,只是這兩位一個下落不明,一個被貶黜而亡,此時說來,簡直如同戳人傷口,連忙住了嘴,也不好再多問,訕訕走了,轉而去找裴繼安。 “官人幫忙問一問,我管的時候同那沈姑娘在的時候,明明下頭是同一撥人,可做事的速度卻全然不同,原本要花三天功夫的,不知為何,眼下一天不要就能做好,叫我學一學,也好照著做,豈不是好?” 又道:“也不求全學,教個一招二式的就夠了——當年沈官人同那沈夫人何等人物,沈姑娘耳濡目染,所謂虎父無犬……女,大抵如此了,教得我一點,都受用不盡?!?/br> 話里話外,全然不相信沈念禾的回答。 在張屬看來,沈念禾家學淵博,肯定是從父母、外祖家中得了不少絕學才能做到如此地步,只是多半因為秘訣不可外傳,是以不肯告訴他。 他同這沈姑娘才認識沒多久,又無什么交情,可裴官人就不同了,雖說明面上說什么是“meimei”,可看那模樣,多半這meimei是要“昧”進家里的。 既然他們兩是自己人,自然就不存在什么“不能外傳”的道理了。 張屬算盤打得噼啪響。 ——左右都是自己人,沈姑娘是裴官人的“自己人”,自己是裴官人的左膀右臂,自然也算是“自己人”,四舍五入,推而導之,不就意味著自己也是沈姑娘的“自己人”了? 既是自己人,有什么東西是不能說的? 他又不會外傳! 裴繼安卻沒有多想,只他并未應下來,而是道:“管人并無什么一概而論的辦法,只有一個道理,便是‘因勢導利’,遇得不同人,要用不同行事——你去問她,倒不如去問一問下頭的人是個什么想法,又為什么一下子做事快了這么多?!?/br> 張屬若有所悟,果然去找人問了一圈。 衙門里被調來的吏員們各有說法,可有一個卻是回得實在得很:“沈姑娘說了,她已是同裴官人提議,若是今次能做得好,會從公使庫中調挪一百貫錢出來,按功分派?!?/br> 好人誰肯做吏員? 除卻那些個在本地根深蒂固的,能做得老吏,吃拿卡要,欺上瞞下,賺得盆滿缽滿的畢竟還是極少數,大多數吏員不過無路可走而已,光靠月俸,養活自己都難,更何況養家? 小衙門里頭加起來都不過二三十人,共分一百貫,若是做得好,一人就能分三四貫錢,抵得上一個衙前吏在衙門里頭領俸祿大半年。 白撿的錢,誰不愛? 而縣學的學生們則是道:“到底是馮老相公的外孫女,又是沈官人的女兒,怎好在她面前丟了臉?最害怕做得慢又做錯的時候,她也不怪你,還要安慰你,說人做的事情,絕無可能全無錯處,還要謝你辛苦,把事情全攬了過去,一個小姑娘家,就坐在桌子面前對著數字算,咱們男子漢大丈夫,怎能看得下去?” 第174章 半成 張屬問得一圈下來,似乎懂了,又似乎沒懂,便按著自己的理解,也開始學著因材而行的辦法,果然有了些效果。 小衙署里頭一應推進得極為順利,裴繼安那一處征召民伕也按部就班。 他在縣衙里頭協理賦稅糧銀之事已經兩年有余,自接手之后,與他州互換人力、糧布上繳朝廷,為百姓省了不止一點兩點,同各處里正、村老都熟悉得很,對各處地理,人文也多有了解。 此時再來征召民伕,當先就講得清楚,今后圩田做好,可以拿出一部分靠近各村的進行分派,又兼重修堤壩,不少從前的旱田也能得水灌溉。 裴六郎官聲極好,裴繼安雖不是官,一來靠著父親,二來自己也做出了些事情,在這宣縣轄下的村鎮之中,說話很有些分量。 不少里正聽得說是要修堤壩、圩田,半點都沒有質疑同反對,直接就問道:“是不是原來裴縣丞說要修的那一個?他在的時候月月都要來個十幾二十回,若是那一個圩田,修就修吧!我們出人!” 旁人看起來最難的人力之事,在他手中,幾乎是毫不費力地就解決了。 宣縣雖然是個大縣,可從前縣衙里頭的賬上銀錢并不寬裕,然則遇得今年,靠著沈念禾同公使庫印的那一部書,賺了好大一筆。 裴繼安早早就做好了打算,因他知道彭莽的性子,也算著賬上錢夠,甚至不待州中回話,就已經早早去信,同往日跑商時認識的人透露了此事,叫眾人籌措好了磚、沙、石、竹等物,另又有鐵鍬、鋤頭等等,用于修造圩田。 等到州中批文一下,他就把早早打好的請示遞了上去,縣里大印一蓋,前腳出得前衙,后腳就進了后衙庫房拿錢,轉身找商戶買材料,按著朝廷規矩做買撲。 他提前提點過,舊人自然也給他面子,給的材料好,要的價格也合理,州中、縣中十來間商行、商鋪一起報價,果然是他喊來的那幾家中了,貨都是現成的,甚至不用等,還幫著運到了堤壩上。 仿佛熱刀切油塊一般,一切都那樣順滑,毫無阻礙。 從州中批文下來,到人、錢、材料、圖紙確定并到位,加起來都沒有用上十天——其中有五天還是貼榜告示買撲同公示中標商鋪的時間。 仿佛就是眨眼的功夫,荊山下頭的圩田、堤壩已經開始修造起來。 前頭在造,后頭沈念禾眾人卻也沒有閑下來,要按著每日的進度計算、調配人力、材料,每日運多少去河邊、山根,多少人運送磚石,多少人挖地,多少人砌墻,都要進行調整。 雖然總的圩田規模極大,足有百萬畝,可此時做的不過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裴繼安帶著一群吏員監工,甚至都不用衙門里頭官員出面,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才過了大半個月,已是有了個雛形。 此處做得轟轟烈烈,宣州之中,自然也有耳聞。 可畢竟距離得遠,裴繼安又并未大肆宣揚,等到郭保吉那一處真正開始留意此事的時候,已經過了小一個月。 他先跑去問宣州知州楊其誕。 對方雖然并沒有怎么當回事,不過到底是郭保吉這個監司官親自來問,也不好不做搭理,只好耐著性子回道:“宣縣的圩田?彭莽倒是有遞公文上來,如果我沒有記錯,應當是上個月批的——本來正當春時,便是按著慣例也該修堤壩了,今次宣縣雖然做得大些,可用的都是他們公使庫的錢,也不必州中撥銀,是以我就沒往監司那一處送?!?/br> 話里話外全是一個意思——你打聽啥,又不歸你管! 監司同當地州縣官員各有利益,與其說井水不犯河水,不如說在一個盆里搶飯吃,是以互相之間,從來極少彼此待見。 郭保吉來了這一年,沒能做出半點事情,可以說沒少因為面前的楊知州扯后腿、下絆子。 見得楊其誕不愿意多做理會,他便不再在此倒貼臉,要了當日宣縣遞上來的折子,轉頭就走了。 楊其誕在宣州早已站得穩了,又兼年底大考,只要靠著從前累計的功勞,便能得個不差的結果,是以只想事情安安穩穩,最好不要惹麻煩,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不愿意去理會宣縣的圩田。 可郭保吉卻不然。 他來了這許久,寸功為立,上回若不是有裴繼安提出的偷印宮中、朝臣筆跡之事應付過去,赴京詣闕時甚至連述職都沒甚亮點可說,如果不好好想想辦法,年末考功,定會慘不忍睹。 因先前在京城時就聽得裴繼安提過圩田之事,郭保吉十分上心,雖然覺得不太肯信,可因為對這個年輕人的印象太好,又對裴家信心很強,他始終惦記著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