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當大佬[系統]_334
就算知道那又如何? 他對外如暴雪般無情冰冷,對內又如暖陽般溫和仁慈。這短短兩個月下來,就連朝中官吏都叛變不少。 但他楊彪,不會叛變。 是以楊彪悵然道:“多謝糜丞相美意,還請恕彪,不能承受?!?/br> 糜荏也不至于勉強他,順著寬慰他幾句,便起身告辭。 他走到門口時,楊彪叫住了他,語氣極為難過道,“糜丞相,您不會后悔嗎?” 糜荏聞言,回首淡道:“有些事情,我不去做才會后悔?!?/br> 是了,走這一條路,就好像是登泰山之頂。路越走越窄,同行之人也越來越少。 或許會有一點惆悵,或許會很寂寞。 但路總要走,人何必后悔。 楊彪辭官,尚書令一職便空缺下來,中正們一齊推舉侍中荀彧微尚書令。 尚書令如今作為糜荏的副手,實際上總攬朝中政務,官居正二品。按照尋常規律來說,應當是四十歲以上的人才能擔當的高位官職。 從家世、才能、品德、政績等等方面來看,荀彧足夠尚書令的條件;從年齡上看,荀彧雖然年輕,不過如今朝中正值青黃不接之際,年輕便年輕吧。 荀彧聽得此事之后,自然覺得自己還不能任這一官職,推辭不受。不過等到中正們擺出另一位候選人后,他還是接受了升遷。 ——另一位備選人,本是孔融。 這人家學淵源,才學、品德盛名累累,在北海為相的幾年也頗有建樹,可以為尚書令。就是為人太過剛直,容易偏激。 這不,前不久就因為袁紹的那封奏疏而激情辱罵糜荏,這次有人提出來后就被半數中正否決了。 把這人放回朝,是要觸糜荏霉頭,殘害這人的性命嗎? 至于其他例舉的幾人,全部因為政績不如荀彧之故,不合適。 于是荀彧便由侍中升遷為尚書令。除他之外,郭嘉等人各有升遷,趙云、張遼兩人亦升為四品五營校尉。 追隨糜荏的百官對此習以為常,紛紛恭喜荀彧幾人; 經過袁紹一事,不希望糜荏再繼續把持朝政的官吏,則認為這一步棋愈發暴露糜荏的異心。 恐怕不久之后他就會廢黜幼帝,登基為皇。 楊彪幾人走后,剩余官吏愈發沉默。 便在此時,禁衛軍董承找到他們,尋求對付糜荏的辦法。 …… 這年臘月,北海相屬官孔收到糜荏寄來的信件。 先前他被貶謫后聽聞荀彧升遷為尚書令,又聽說這個位置本來中正屬意他,便給糜荏上表了奏疏。奏折中他不僅罵糜荏胸襟狹窄,罵荀彧不自量力,還罵中正們瞎了眼,與糜荏沆瀣一氣,殘害忠良! 把滿朝官吏都氣得夠嗆。 這一次,一貫懶得理會他的糜荏回了批注: “九品中正制公平公正,不能得到推薦,是你自己的問題?!?/br> 孔融對著這一句話,愈發憤憤不平。 禰衡見了,一把搶過孔融手中的奏折,詢問他是如何得到糜荏回復的。 孔融雖覺奇怪——他的小伙伴自從來到北海之后便一直悶悶不樂,文風都沒以往犀利了。甚至還背著他寫文章贊美糜荏,被他發現后兩人大吵一架,友誼的小船差點因此翻覆。 便添油加醋、陰陽怪氣地將此事詳細說給禰衡聽,著重強調他欣賞的糜荏是多么瞧不上他們,人家只看得上“借面吊喪”的荀彧呢呵呵。 禰衡恍然大悟。 原來想要糜荏給自己回信,一直夸他是沒有用的,還是要繼續罵人才行。 明白了,這就回去寫信辱罵糜荏、荀彧、中正……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