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當大佬[系統]_331
先帝駕崩時,何太后招糜荏的家人進京。武將出征留家人在京是默認之事,糜荏卻寧愿抗旨不尊也不愿讓家人進京。 再觀他一路以來的所作所為,無論是作為退路的徐州,抑或如今的幽州、益州、揚州等地,糜荏遣派的全部都是關系匪淺之人,而非劉氏宗族子弟。 這一事實,難道不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嗎? 原本從來沒有懷疑過糜荏朝臣們,回憶起這幾年他的所作所為,不由被驚出一身冷汗。 他們身為漢室之臣,從來沒有想過在危機存亡之際,不顧安危親入長安殺死董卓匡扶大漢的糜荏會有異心??墒鞘聦崝[在面前,又如何能夠繼續欺騙自己說,糜荏只想當漢室的忠臣呢? 百官議論紛紛,與糜荏交好的楊彪等人聞之,默然不語。 糜荏若是想要登基為帝,他們當然是抗拒的。他們身為大漢之臣,死為大漢之鬼,怎么會想看到別人來篡漢? 應當寫文章,寫奏折,與朝堂之中怒斥對方。 但一想到這人是糜荏,在十常侍霍亂超綱、董卓脅迫幼帝時,以一己之力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漢,這些斥責的話語,似乎又徹底說不出口。 事實上時至今日,他們也知道袁紹說的沒有錯,這個天下早就不屬于漢室了。 早年黃巾軍四起,后來豪強角逐。都被糜荏一一化解。即便如此,他又掣肘著天子,把持朝政,從行為上來看與董卓無異。 本質上就是糜荏從豪強之中跳了出來,代替漢室兼并了這個天下。 如今他權傾朝野,手握兵權,恩威并施下達多個政令,叫各地百姓只知糜相不知天子。 他若是愿意還權給幼帝劉協,那便最好;若是不能,帝王年幼,誰還能逼迫于他? 他們不能,也沒有人能。 如今糜荏既然沒有發表意見,大儒們便保持著沉默,不想再激發這一矛盾。朝臣沒敢趟這渾水,就當不知道袁紹的所作所為,繼續如常處理政事。 但誰都知道,如今的氣氛與先前截然不同。朝中暗流涌動,只要有一點風吹過,或許就會掀起波濤駭浪。 他們猜測的沒有錯,就在八月時,這點表面上的平靜被徹底打破。 ——北海相孔融遞交了一份奏折,激情辱罵糜荏。 他在奏折中言: 糜荏早期通過買官入朝,一入京洛便向先帝進獻大量珍寶,得先帝寵愛與權勢,是為佞幸;如今又挾天子把持朝政與三軍,號令各州群雄,是為jian賊。還請盡早歸還權政于陛下,否則他一定會失去天下百姓的心,落得與王莽無異的下場! 看罷這封奏折,慣來不理會他的糜荏嗤笑一聲。 他第一次在朝會之中就此事詢問百官:“孔北海的奏折,想來諸位都已經看過了吧?” “有何意見,可以一并說出來?!?/br> 他的話語落下,百官面面相覷。 楊彪等人心中咯噔一下,心道這一天還是來了。更多的人眼中則浮現出復雜神色,卻并無與孔融一樣的義憤填膺。 從袁紹的奏折至今,時間過去兩個月。這兩個月里,他們時常思考這個問題:倘若糜荏要登基為帝,到底是擁護糜荏,還是維持對漢室的忠心? 當今天子年幼,漢室早已不復從前。而糜荏正值壯年,手握重兵,麾下良臣猛將無數,聲望如日中天。 權勢的天平早已向糜相這邊倒去,該如何站隊顯而易見。 百官沉默片刻,有人出列道:“稟糜丞相,臣認為孔融之心惡毒之至,他是以在誹謗于您,罪律當誅!” “誰都知道,您與佞幸決計沾不到一點關系??v觀您擔任丞相后下達的政令,哪一項不是為朝廷、為百姓著想!” “如今在糜相的帶領下,朝廷內政清明務實,外政軍事強大。論德cao與論實力,還有誰能比得上他的高尚與強大?” “不錯,孔融之心叵測,甚至還以其孔氏后人的身份威脅您,顯然是對您有謀害之心!” “……” 一名又一名官吏出列,慷慨激昂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無一例外,全部都是贊美糜荏,辯駁孔融。 于是沉默的人,便顯得愈發顯眼。 “孔北海的言辭過于激烈,但他的本意,也只是為了維護大漢的基業而已?!睏畋雵@息道,“還請糜丞相原諒他的一時沖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