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當大佬[系統]_188
“再者,屠各胡大將呼延浩被漢升射殺——漢升大將箭上有劇毒,那人又被馬匹踩了下,估計活不過三日,這對屠各胡的士氣而言也是一種打擊?!?/br> “此消彼長,我軍在十日內突圍,在氣勢上不輸矣?!?/br> 眾人聽的點頭不已,丁原又問:“就算我軍氣勢強過屠各胡,也不可能因為這一原因打贏他們?!?/br> 他問出這一句話時,連自己都沒發覺語氣之中已無憂慮,反而帶上了一點希冀:“可是我們的人數比他們少,精銳也遠遠不及,又如何應對他們的鐵騎呢?” 城中守衛萬余人加上糜荏帶來的兩萬多人,總數將近四萬,根本比不過屠各胡。 說到底,還是屠各胡的騎兵太過強悍,他們吃過大虧,早已在心里埋下揮之不去的陰影。 糜荏道:“諸位可都記得昆陽之戰與牧野之戰?” 昆陽之戰與牧野之戰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昆陽之戰是劉秀帶領的兩萬兵馬,大勝王邑四十萬兵力;牧野之戰則是姜子牙帶領周朝五萬兵力,大勝商朝十七萬兵力。 丁原當然是知道的,遲疑道:“……難道將軍是覺得,我軍能以少勝多,大敗屠各胡?” 話雖如此,他卻一點都不覺得他們能勝。 糜荏笑了下:“是啊?!?/br> 其實不是,從來沒有簡單的以少勝多,后世一位戰術家所著的《超維戰爭論》,以數學模型解釋了期中道理。 不過糜荏暫時不打算解釋這個。 丁原深吸了一口氣:“這,這,我軍該如何以少勝多?” 糜荏簡單道:“用戰陣,以及兵器?!?/br> “只要我們的戰陣能克制屠各胡,精銳兵器能殺死他們的騎兵,屠各胡就會被打敗?!?/br> 接下來,他給眾人展示了一種專門用以克制騎兵的混編的戰陣: 最外圍是□□手,手持十丈長/槍,比騎兵的攻擊距離更遠;中間為腰刀盾手,手持圓形大盾,一旦騎兵突擊至前,□□手退入陣型之中而盾手向前抵擋;最內側是弓箭手,射程大約五十步。 這種陣型,完全可以應對騎兵的沖鋒。 目前他們裝備不足,但陽曲正好三面環山,而山中多木,幾萬人很快就能伐木造出糜荏要的大方盾與十丈長的槍柄。 除此之外,糜荏還帶了一個小道具:三角釘。 三角釘正是對付騎兵最有用的小道具。馬匹沖鋒過來時必然踩中,那馬基本就廢了。在前方鋪滿密密麻麻的三角釘,守方就不必多做害怕。 “屠各胡駐地與陽曲之間只有一條不算寬敞的山谷道路,在這條路上鋪滿三腳釘,再利用這個陣型,諸位覺得能否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呢?” 第六十五章 聽得糜荏的分析,丁原及他的部下心中俱是半信半疑,無法完全認同。但糜荏是主帥,只要他一聲令下,他們莫敢不從。 接下來的日子里,四萬多人被分成兩批。一半人訓練陣型,一半人伐木制作長矛與木盾。 矛的頭與大盾,本來都該是用鐵器制作的,這樣就可以反復使用,不會輕易損壞。但現在沒有時間與材料,用木制的撐過眼前這一戰即可。 等到第九日時,一支由四千長矛手、六千盾手、五千弓箭手的混編軍隊暫且成型。 因為背后就是陽曲城,陣型側重正面與兩翼,騎兵沖鋒時軍隊只需站在原地即可。 檢閱軍隊的時候,丁原等人滿面震驚。 他們是站在城墻上觀看練兵的,從上往下完全可以看到這些至少高過四人的長矛,是何等的威風。 長矛鋒銳,大盾厚實。騎兵若是策馬直沖而來,馬上之人尚未沖至敵軍面前,已被這些尖利的長矛嚇得膽寒不已,下意識便勒馬停步;抑或未反應過來直沖而去,直至馬匹與馬上之人被刺穿胸膛,不能再戰。 等騎兵直沖過來,他們又馬上變換陣型,有三人舉著如門板般厚實的大盾抵擋馬蹄。躲在后方的士兵則繼續舉著長矛挑殺騎兵,更不必提后方弓箭手一直不斷射擊了。 等情勢穩定,側翼的士兵們便朝著敵軍廝殺而去,震天動地的大喊聲,足以震懾整個戰場。 丁原等人看了片刻,良久失聲。終是面面相覷,都發現對方眼中懷疑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激動與興奮。 很顯然,他們對接下來的這一戰,已經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