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頁
書迷正在閱讀:老祖穿成獄霸的那些日子、系統讓我去算命、穿成炮灰后我重新爆紅了[娛樂圈]、穿成康熙嫡長孫、萬界直播之大土豪、宿主總是神展開[快穿]、一期尼教你做哥哥、紅樓之鐵血璉二爺、滿級大佬們都是我熟人、輕一點
這家伙究竟愿不愿意動手術,目前除了他自己之外誰都不清楚,很可能連喬布斯本人都在糾結,葉冬青密切關注著這件事,打預防針告訴他說早點治療好,就能早點回蘋果繼續主持智能產品的開發工作,他很清楚喬布斯有多重視那些項目。 二十一世紀初期,癌癥不再是醫生們無能為力的疾病,尤其對于富人們而言。這個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治愈、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治療、還有三分之一可以通過治療延緩癥狀,進而達到延長存活時間的目的,有權有勢的家伙們總有辦法享受到普通人難以承受的珍貴資源,有時候金錢真的能跟時間劃上等號。 根據醫院方面的說法,喬布斯的病癥被治愈的可能性很大,前提是盡快進行治療,他提名讓蒂姆·庫克先生接手自己現在的職務,并臨時讓副手轉正,臨時接替庫克的首席運營官職位,有了葉冬青的支持,再加上喬布斯的支持,整件事情本應該非常順利才,可偏偏出了點問題。 在表決時候,居然有三位董事會成員聯名支持了另一位高級副總裁來接替喬布斯的職務,這讓葉冬青很疑惑,第一時間親自趕往蘋果公司,試圖了解清楚具體情況…… 第244章 權力 喬布斯的暫時離職,肯定會對葉冬青造成點影響,他并不能確定接下來上臺的臨時ceo,能不能繼續貫徹公司的發展思路,也就是往移動智能化時代過渡,基于封閉的cao作系統開發出完整的智能產品生態鏈。 如果蒂姆·庫克先生上臺,憑借之前和葉冬青的關系,他有把握能夠說服對方,1998年那會兒庫克就加入蘋果公司擔任高級副總裁,主管電腦開發與銷售業務,既然喬布斯決定推薦他,肯定是因為覺得庫克先生可以做好,就目前來看比較值得信賴,反正比那位可能壓下庫克上位,名叫羅恩·約翰遜的家伙靠譜多了。 他現在是庫克的副手,2000年才加入蘋果公司,開創了“蘋果零售店”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蘋果公司的銷售業績增長,葉冬青曾見過他一面,是個比較油滑的家伙,到現在為止他還不清楚羅恩究竟是怎樣取得三位股東的信任,讓他們同意他充當臨時ceo。 這里面應該發生了什么葉冬青不知道的事,原本以為有了喬布斯的推薦,應該會很順利才對,畢竟他控制著八位董事會成員中的兩位呢,加上喬布斯,就是三位,而蘋果公司目前總共只有八位董事會成員。 坐在勞斯萊斯的后排,葉冬青閉上眼睛,忍不住去往最壞的方向進行猜測,喬布斯先生可能永遠都不會回蘋果公司,庫克先生也沒拿到首席運營官職務,葉冬青必須確保在一切糟糕事情都出現的情況下,仍然對ceo的決策具有影響力,實際上他已經在考慮付出更多代價,繼續溢價收購蘋果公司的股票,進而實現更強的影響力。 在葉冬青入局之前,蘋果公司的股權非常分散,持股比例超過百分之三就算是大股東了,這種情況在他出現后發生了轉變,進而拿到兩個董事會提名權,這是在獲得喬布斯的幫助后才順利實現,蘋果公司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一位股東掌握兩個董事會名額的例子,實際上現在除了葉冬青的這兩位董事,其他董事都跟股東沒有多大關系。 他覺得那幫家伙多半是舒服慣了,所以才跟自己對著來,畢竟持有蘋果公司百分之三十幾的股份呢,而且已經通過那兩位董事表達出了自己希望讓庫克先生接手ceo職務的意愿,然而還是有三位董事聯合起來支持了另一位具有資格的高管。 事不算大,但葉冬青比較討厭出現這種幺蛾子,此刻心情非常不爽,正在通過手機向喬布斯了解具體情況,詢問上午時候庫克為什么沒通過董事會的臨時任命。 喬布斯語氣無力:“老實說我也不清楚,就在昨天他們還在私下里表示會支持庫克,但在一夜之間,比爾、羅納德以及詹姆斯這三個家就背叛了承諾,我還以為之前的表決只是走個過場,沒想到連羅伯特也不支持我的想法,我正在努力,準備分別找他們私下談談?!?/br> 比爾·坎貝爾,葉冬青曾經跟這位老頭談過一次,他和喬布斯之間的關系比較不錯,1997年那會兒喬布斯一回到蘋果公司就把他找來,交情已經很深了,尤其是在喬布斯生病的情況下,本不應該跟他唱反調才對。 琢磨著從昨晚到今天早晨究竟發生了什么,他告訴喬布斯先生說:“好吧,我現在正在去蘋果公司的路上,等到見面之后再聊這件事情吧,大概還要十分鐘就能到……” 美國的公司制度比較完善,在現代企業治理結構中,董事會是上市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蘋果董事都是由董事會提名,再由股東大會批準通過,董事究竟是誰和股東關系不大,至少在葉冬青出現前都是如此,現在他手里的股份已經多到擁有話語權了,這也是蘋果董事會其他成員們屈服,同意讓他掌控兩個席位的原因之一。 蘋果公司的董事會,在董事會換屆時擁有董事提名權,這讓他們掌握了穩定的權力交接體系,能夠提名自己信得過的人。 只要董事會內部不分裂、不出現內訌,那么,董事會這幾個人就將永遠控制著蘋果公司,至少前面十多年都是如此,當初不存在實際控制人的蘋果公司,那些總計超過一二百位的個人股東和機構投資者,顯然不可能聯合起來一致行動,把董事會清洗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