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節
書迷正在閱讀:總裁傲嬌又粘人[娛樂圈]、莓果松餅、校草同桌掉馬后竟然是、都市之傳道宗師、拯救病弱冰山計劃、豪門長嫂攻略了反派大佬他全家、與你常在、我的老婆是女王、朕與將軍都穿了[古穿今]、網戀到渣男以后
“君侯若是信得過蠡,待此番蠡回去,便請先生以等值的齊鹽重酬!絕不讓貴國空使了這一趟,不知君侯意下如何?” 曾侯輿聞言,不由眼睛一亮。 是啊,自從秦、楚、巴三國合伙滅了庸國之后,他們這里的鹽市,就等同于是被楚人所壟斷了的。 又因為與楚國的關系,他們又從來不敢去往北面開辟鹽路。所以,他們也就再沒了足夠便宜的鹽來食用了。 而他們隨國上下,對此早已是苦不堪言。 而范蠡的這三言兩語,又可謂是直擊要害。 若是能就此“甩鍋”給他一個人,而能另辟一條鹽路,解決自己如今國內的這一大難題,又有何不可的呢? 于是,曾侯這便開口道: “既如此……此事待到寡人和眾人商議后再說。二位這一路辛苦,待寡人且擺上筵席,為二位接風洗塵!” 曾侯輿當即命人就在這大殿之上擺上筵席,眾人席地而坐,旁邊竟還支起了銅爐進行燒烤。 只見這銅爐為兩層,下面放著炭火,上面一層進行燒烤,有專人侍奉,如此一來,倒是可以吃熱的,很是方便。 (后世曾侯乙墓出土銅爐,出土時爐內存有木炭,盤內存有鯽魚魚骨,盤底還留有煙炱痕跡,為后世發現最早的煎烤食物的青銅炊具。) 范蠡看到這銅爐制作精良,對其亦是贊不絕口,隨國的銅器,當真是名不虛傳吶! 第四百一十八章 范蠡不辱使命 筵席過后,曾侯輿命二位公子是繼續在前殿作陪,而他自己和太子鉞則是隱入后殿,和季怡等大臣商議此事。 季怡等人謹慎,因此依舊是極力反對的。而曾侯輿雖也是有些猶豫,但又念在范蠡開出的價碼也的確是夠吸引人的,不禁是沉吟道: “其實……若是只當作買賣……倒也并非不可。畢竟,我邦匱鹽,此亦為大事。而此事若能以他一人的名義去辦,此舉固然依舊有些涉險,卻也能盡可能的將我隨國置于事外!只不過……寡人所擔心者,是萬一這銅石真被楚人給扣下了,那豈不是叫人空歡喜一場?” 太子鉞這時說道: “父侯,此二人,雖看似年輕,但一看便都是老練持重之人。若不然,想必李子明也不會派他二人前來商議。兒臣以為,我等只需答應相助,最終這批銅石是否能安然到得葉邑,那便是他們自己的事了??v是有個萬一,但想那李子明終究還得承我隨國的這一番情誼的!那李子明素以仁義顯著于世,若是當真不命人奉鹽而還,此事若傳將出去,恐怕是對誰都無有益處!” “更何況,區區銅石對他們或許是如獲至寶,然而對我們隨國而言亦不過爾爾,此舉對我邦而言,獲利甚大!兒臣以為可行?!?/br> 曾侯輿聞言,不禁是點了點頭,并是繼續說道: “嗯,鉞兒所言甚是。既如此,事不宜遲,鉞兒這便帶他們二人去采石處挑選銅石吧!” 于是,太子鉞當即親自帶著范蠡和葉戌前往了采集銅石的工坊,只見這其有已煉化成塊的,也有尚未來得及煉化的,范蠡便理所當然的只要了一些煉化好的。 范蠡選了十車銅石,臨行之際,范蠡發現兩旁的儀仗隊有人手持“三戈戟”,其實這類武器和矛、戈非常的相似,因為本就是一個結合體了,有著三戈。 然而,一般都只是單戈居多。像現在看到的這樣頭部有三戈的,卻實屬罕見。 范蠡覺得這兵器倒是新奇,雖看似笨重不已,但見其金亮色的三把戈頭,卻亦是令人不由為之戰栗。 而且,范蠡再細細一琢磨,只覺得若真能找一個力大者,站在戰車上揮舞此物,不說其殺傷力究竟有比單戈如何,但就其隱隱透出的霸道之氣,也足以唬人的了! 于是,范蠡當即找太子鉞要了二十件三戈戟,而太子鉞也是一口答應了下來。 太子鉞又將他們送至關口。 “二位一路慢行,還請范先生不要忘記自己的承諾!” “太子且請寬心!只因事態緊急,便不與君侯告別了。至于齊鹽之事,蠡必然謹記于心,待蠡回去后,便會與先生稟明,絕不耽擱!” 隨后,太子鉞便是目送他們遠去,他們來時二十二人,二十二匹馬,現在兩馬一乘,組成十一輛馬車,運輸銅石,銅石沉重,來時六日便到,而這回程,卻起碼得需十日以上。 葉戌坐在馬車上,看到一旁的三戈戟,忍不住說道: “這隨國雖是久無戰事,卻仍然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兵器來,屬實是令人贊嘆不已??!” “呵呵,大概還是他們這的銅石實在太多的緣故吧。而且,這隨國雖為姬姓之邦,但與世隔絕已久,很多地方也是難以和周禮相稱了……” “哦?何以見得?” “那十組編鐘,便可見一斑??!” 若遵《周禮》,其實各個爵級關于樂隊的規模和排列也是有著嚴格的規定的。樂隊的排列規模為:天子四面懸掛鐘磬,諸侯三面懸掛排列,卿和大夫兩面懸掛,士只許一面。 隨國近百年來幾乎與世隔絕,對于周禮遺忘的差不多了,漸漸的也就不在意這些,加上銅石產業發達,便更是怎么好看怎么來。 就如同這三戈戟一樣,本意其實也是為了好看,應該根本沒考慮過實戰,但恰好這一點卻被范蠡給明銳的察覺到了。 (后世在曾侯乙墓中發現,隨葬以九鼎八簋和編鐘、編磐為主的禮樂器,而九鼎八簋應為天子使用,諸侯本該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這一時期的禮樂制度已經極不相稱。) 他們走到第六天,果然還是有一隊楚國的巡守發現了他們。只見其領頭的統領一個揮手,那隊人便頓時將銅石車隊給團團圍住,并喚范蠡和葉戌下車,要求查看情況。 那統領是一臉的嚴肅道: “爾等何人?為何會在此偷運貨物?這車上所載的又是何物?” 由于這些馬車在放上銅石之后,又在上面是蓋上了一層麻布,故而從外面是完全看不出這里面究竟裝著的是什么。 范蠡當即上前幾步。 “這位大人,請借一步說話!” 那統領甚是疑慮的看著范蠡,一只手放在劍柄之上,并是下馬來到范蠡身邊。 范蠡將統領帶到馬車旁邊,掀開麻布的一角,露出銅石。 “大人,蠡本是一名旅居楚國的客商,此番從隨國購得一些銅石,想要轉手賣去中原,還望大人能夠……行個方便!” 范蠡一邊說著話,從袖中取出四塊“郢爰”,也就是印子金,又另外掏出五塊鏟狀銀幣。 要說那時候,中原各國雖然不使用金銀貨幣,但是楚國由于長期與西南百濮做買賣,故而楚國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拿金銀當貨幣的諸侯國之一。 而這兩種金銀幣,差不多也是楚國自己所獨創的,在楚國境內,可謂是價值不菲。 那統領見狀,眼前也是不由的一亮。 這也難怪,畢竟如果今天他要不是碰上了范蠡,恐怕他連這輩子都不可能見過“郢爰”究竟是長啥樣的。 “大人,這點銅石就算被大人拉去邀功,恐怕所得的賞賜也定然不會多過這一塊‘郢愛’吧?此物極為難得,至于銀幣那更是不必多言。這些個財資,小人愿悉數奉于大人,只愿大人就此放過小人這一遭,如何?” 范蠡的這一番話,讓這統領不由的猶豫起來,他朝后面一看,察覺到沒有人注意到這邊,便將印子金和銀幣都給收入了胸甲之中。 這統領當然明白,如果他將這一車隊的銅石拉回去邀功,這印子金和銀幣自然也就不會落入自己的手里,屆時就算是有所賞賜,也斷然不會給到這么多。 更何況如今楚國局勢混亂,他就算對此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旁人也不見得會顧及得到。 “大人,另外日后小人可能還需得派人數次往返,屆時也希望大人之后亦能行個方便。到時候,定會有更豐厚的酬勞饋贈大人!” 范蠡趁熱打鐵,這統領一聽,直接是點了一下頭,便回轉過身,與手下們言道: “驗過了,都只是普通貨物,走罷!” 這統領一聲令下,那些楚軍就跟著他一起離開了。范蠡連忙命人繼續趕路,葉戌也是暗自擦了擦冷汗,不禁松了口氣。 “范兄當真是膽大心細啊……原來早有準備,難怪如此鎮定泰然!真是令人佩服!” “不然……其實此事亦是相當兇險。蠡也并非是有十成的把握,只因楚國如今局勢昏暗不明,底下的這些小吏亦是一盤散沙,故而這些財帛多半是能成事的!但也難保不碰上一兩個忠信耿直之人,若真碰上了,那也難辦?!?/br> 如是,范蠡和葉戌又日行夜歇,在離開隨國關口第十三天的時候,終于是回到了葉邑。 李然和孫武看到范蠡和葉戌果然是不辱使命,帶回來這許多的銅石,均是喜不勝喜,而葉戌在敘說了范蠡在隨國的表現,還有遇到楚國巡守時候的應對,李然更是心道: “此子年紀輕輕,便能如此洞悉世事,果然厲害??!” 而當李然在看到三戈戟,對此也是贊不絕口,只是做工如此精良,若無鑄器的大師,恐怕也難以制作出來。 不過,既然有了樣式在,那么就不是特別的難,而這次討伐鄭國,正可以試一試這件兵器的威力。 于是,孫武便命人將這些銅石盡數卸下,并是開始加緊生產一應器具。 而李然在得知了隨國的鹽市請求后,只稍加思索之后,便有了主意。 他立刻是寫了一封密信,派專人是送去了鄭邑鸮翼處。讓他務必想辦法籌措兩支信得過的商隊,專司往返于鄭、葉、隨三地。 畢竟,若能直接以鄭商的名義來做這一樁銅石和齊鹽互市的買賣,顯然也能就此省去不少的麻煩。 第四百一十九章 駟歂的責難 如是整備了大半月,終是萬事俱備。 然而,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李然最后還是決定只動用四千精壯流民,組成討鄭義軍。并是赫然豎起“清君側”的大旗后,以孫武統治三軍,李然則坐懷于中軍調度。 而葉邑原本的守備軍僅出一千,以為殿后。 之所以如此做,主要是為了避免被鄭國方面給報成是“楚人侵鄭”,從而直接將爭端上升到國際層面。 因為葉邑不管怎么說,如今都還算是楚國的城邑,而并非他李然的私邑。 只見這五千人是浩浩蕩蕩的朝著鄭邑進發。 范蠡再次請纓,愿意隨軍跟在李然身邊,李然自然不會拒絕。 于是,范蠡被任為車佐,而褚蕩則任車右。 葉戌則是且代理縣尹之職,繼續留守葉邑,照料一眾女眷安全。 而鄭國方面,一經得知了此消息,可謂是舉國震驚。 鄭伯寧立馬是召見了豐段,而豐段自然也知曉君上如此著急召見自己究竟是所為何事。 “君上勿慌,臣已打探清楚,那李然所率之眾,不過三四千爾。且一路舟車勞頓,是從楚國葉邑遠道而來。我等只需是以逸待勞,便可大獲成功!” 鄭伯寧聽罷,心下稍定,也是微微松了口氣: “那以卿之見,如今我鄭國之中,何人可擔此御敵大任?” “臣以為,駟帶之子,駟歂駟子然當可擔此重任!” 這駟歂,由于崇武好斗,又素喜讀兵法,終日混跡于行伍之間。故而,在軍中也算是頗有一些名望。 于是,鄭伯寧立馬是召見了駟歂來。 駟歂上得大殿,一番君臣禮罷,鄭伯寧便是直接說道: “歂,眼下那李然正欲犯上作亂,聚賊人殺奔我鄭邑而來,實是大逆不道!寡人如今便授你為左軍司馬,立刻引軍敵之!望卿能不負寡人之望!” 駟歂稍稍猶豫一下,便伏倒在地叩首謝恩道: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