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節
書迷正在閱讀:總裁傲嬌又粘人[娛樂圈]、莓果松餅、校草同桌掉馬后竟然是、都市之傳道宗師、拯救病弱冰山計劃、豪門長嫂攻略了反派大佬他全家、與你常在、我的老婆是女王、朕與將軍都穿了[古穿今]、網戀到渣男以后
可這話若要從魏舒嘴里說出來,卻又顯得正常許多。 因為一方面,他魏家本就是六卿中相對較弱的一支,而論資排輩呢?他這輩分又恰恰很高,如今僅僅是排在韓起之后。 所以,若說其他人要搞事情動機尚且不足,那他魏家肯定是最樂意去折騰折騰的。 當然,另外一方面,他魏舒還真是有這個底氣! 要知道他魏舒是何許人也? 他可是如今在晉國最能打的卿大夫了! 這么說可能有人不信,也有可能有人對魏舒實在不怎么了解,所以會對這話感到懷疑。 但若是說出他這不久前所做的一件事來,恐怕大家都是要對他這個人感到心悅誠服的。 魏舒,乃是步戰代替車戰的創始者! 話說,自上古軒轅伊始,據史籍所載的,無論是在商朝亦或者是在周朝,其實戰爭的主要方式都始終是以戰車為主。 也就是說,戰車乃恒古以來,軍隊中的絕對主力。 所以,以一乘戰車和其附屬的徒步的士兵為一個基本作戰單位。諸侯國在宣稱自己的軍事力量時,也通常都是以多少乘多少乘的戰車為計量單位。 比如晉悼公時期,所謂萬乘之師,如今的楚王也宣稱自己乃是千乘之國。 這等于是個什么概念呢? 大致便等同于后世的國家,稍大一些的國家,都會說自己有多少主站坦克,配伍了多少個裝甲兵團。 但是,這個魏舒,就在前不久的大原之戰,攻打戎狄之時,魏舒親自指揮,竟是命令晉國士兵悉數放棄了車戰而改為步戰。 要說起原因來,其實也非常簡單,因為彼時的戎狄,大都匿于丘壑之間。這些地方,車馬極為難行,也不具備平原地帶可以疾馳狂奔的條件。 所以,山丘之間,動用車戰,雖是可以勉強為之,但終究難全其功。 而這個魏舒,就是這么豪橫。竟然敢跟習慣在山間行走的蠻夷玩起了1v1。 我戰車不要了,就跟你光明正大的打一場山地戰! 按理說,在沒了戰車的加持下,普通的以務農為生的晉國人應該是玩不過一直盤踞于丘壑之間的蠻夷的。 但這魏舒,還真就有這樣的本事。他還真是以少勝多,打贏了這一仗! 要說這有點像什么? 大致就有些類似于漢武帝時期,驃騎將軍霍去病,帶著幾千騎兵,奔襲幾千里,以匈奴人的玩法反而把匈奴人給打趴下了。 而也正是這一戰,讓當時的人們都意識道,他們即便是脫離了戰車,只要是大膽靈活的去嘗試各種新的戰法,其實也能打好仗,而且,反而會好打很多。 所以,此時戰爭的藝術,就是在魏舒的手上,誕生了一個全新的理論。 要怎么來形容他的這種功績呢?(其實不應該稱之為功績,因為創建和改變任何戰爭方式都不應該稱之為功績。) 就好比是后世的海灣戰爭,突然讓大家意識道,原來鋼鐵洪流終究是敵不過科技時代的變遷。 當然,這么說可能是有些夸張了。 但是他這一套更為先進的步戰理念,卻是深深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來者。 所以,要說其他人說要打楚國,恐怕沒幾個人敢相信。但這魏舒說的話,那就沒人敢不當一回事了。 雖然他們魏家在六卿中算不得出彩,但就他個人的魄力與智慧,在如今的晉國六卿之中,那絕對是屬于出類拔萃的。 再者,晉侯如今也是隱忍了好些年,對自己手底下的這群六卿,對于自己逐漸衰微下去的本就怨氣頗多。 聽得魏舒如此說,他正可借機發發飆,所以又如何肯輕易放過這樣的機會? “魏卿言之有理!荊蠻實是欺我中原太甚,此時不征伐更待何時?!” 干起來!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呢? 終究瘦死的駱駝還是要比馬大,你一小小蠻夷之邦,也敢妄自覬覦侵占中國之地? “韓卿!” “寡人命你即刻親率三軍,會盟諸侯,討罪于楚國!” 其實按理說,這時候的晉侯,對整個國內的局勢已經是沒有太大的掌控力。 甚至可以說,他這個國君,已經沒有任何的實權。更不要說是這些關乎禮樂征伐的事了。 但他在這時候之所以仍舊能夠發號施令,這完全是因為在這件事上,有魏舒的話當了鋪墊。而魏舒在說出這一番話后,也并沒有被其他幾家,尤其是韓家、范家、中行家所反對。 換句話說,晉侯不過是順水推舟的耍了一把酷罷了。 一如當年的平丘之會一樣。 然而,又正如之前所說的,晉國如今本就是一盤散沙。如今陡然提及起兵伐楚,那除開魏家之外的另外幾家呢? 他們的態度又如何呢? 韓起作為中軍將,也作為這一時代僅存的還有“爭霸”觀念的晉國卿大夫,他理應是贊成的。而韓氏和趙氏素來就是同盟,所以,趙家雖然趙武(趙文子)已逝,但即位者趙成也始終與韓氏交好?所以,韓、趙、魏三家自然是不會來拆晉侯的臺。 而與之對應的,范氏、智氏、中行氏三家,則是對此竭力反對的。 這里還需要再說一句題外話,就是這個魏氏的宗主魏舒。此人在后來接過了韓起的執政大棒后,在其執政六年里,可謂是盡展才華,使魏氏成為了當時的一支大族,而這也為一百年后的三家分晉有其一的魏國基業是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第三百五十七章 厥慭之會 晉侯想要會盟諸侯,討伐楚國。此消息隨著晉侯的詔令在天下間流傳開來。 顯而易見的,畢竟在中原,晉國仍舊是老大哥,周圍的小弟們除了秦國以外,其他諸侯國多少還是要聽晉國的話的。 唯獨鄭國,在得到了這個消息后,朝野上下皆是犯了難。 與楚國正面開戰,這絕不是子產愿意看到的。 要知道現在楚國的勢力正如日中天,倘若真的一旦與之開戰,那他鄭國就勢必淪為第一戰場! 要說鄭國為什么此前一直在晉國和楚國兩邊來回搖擺?為的不就是盡量避免戰火燒到自己頭上? 這才好了多久?怎么又搞上了呢? 本就因為巫人之言,豎牛豐段等人的事忙得焦頭爛額的子產,一聽到這個消息,頓時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好一陣團團轉。 思來想去,他最終決定還是先詢問一番李然的意見。 畢竟此刻李然身在楚國,楚國到底會如何回應,晉國與楚國是不是真的會打起來,這些都要先搞清楚再做決定。 而楚國這邊,李然如今卻還不知道這個消息。 這一日,伍舉前來拜訪,兩人在大廳之中閑談。 自上次拜訪過李然后,伍舉就甚少出現在李然的視野中了。 而他這一次前來拜訪李然,其實說白了,也就是為楚王當說客。 希望李然能夠繼續留在楚國。 “先生才高智絕,若不在我楚國施展,其他諸國,誰人可以容得下先生?” 伍舉這話說得很有意思。 以李然的才華和智商,其實在哪一個國家都能活下去。 可要他真正的施展才華,那還非得是楚國不可。 因為其他諸國也確實是都爛透了。 所謂世風日下,禮壞樂崩,在這樣的大爭之世,李然的那一套東西,顯然對于已然被各級卿大夫所架空的中原各國而言,是毫無用處的。 這些個卿大夫,大都只考慮自家利益,確是很少再有“公德心”的了。 所以,像李然的這些個才智,若想要得到充分的發揮,就還非得是找到像楚國這樣的“君權”制的國家才行。 而如今,放眼天下,真正意義上還具有實力基礎的公室,除了楚國之外,還能有哪個? 當然,秦國或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更何況他老爹也是在秦國。但是,自秦穆公之后,秦國素來與中原無甚往來,你李子明就算是能為秦國所用,又能對天下有什么作為呢? “呵呵……大夫或許是有所不知,如今大王早已不再對然不再信任了?!?/br> 李然話到這里微微一頓,而后嘆道: “李然如今既是無用之身,那徒留在楚國又有何益?” “伍舉大夫便不要……” “哎……先生是有所不知啊……” 就在李然話未說完之際,伍舉卻也是一聲嘆息。 這讓李然不由微微感到疑惑。 隨后便不再言語,只聽伍舉是繼續言道: “近日北邊傳來消息,晉國已令韓起為帥,親率三軍,準備會盟諸侯,討伐我楚,以救蔡國?!?/br> “大王得知后,深感不妙,一直在苦思應對之法,食不能寢,夜不能寐,輾轉反側已有數日?!?/br> “我想大王這下該當是真的后悔了,悔不該當初不聽先生之言?!?/br> 陡然聽得這個消息,李然頓時心神一震。 他很清楚伍舉不會用假消息來蒙騙自己,也就是說晉國真的是準備出兵。 而這對他而言,豈非是個機會? 于是,他又想了一想,并是不動聲色的問道: “哦?晉國要會盟諸侯?卻不知是在何處會盟?” 既然晉國要會盟諸侯攻打楚國,那這會盟的地點可就太重要了。 伍舉答道: “厥慭?!保╦ue yin) “什么?厥慭?” 李然一聽這地名,原本充滿希望的眼神,瞬間便墮入到了極度的失望當中。 這地方李然是知道的。因為,當年他去衛國賑災的時候,就曾經路過那里。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