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節
書迷正在閱讀:總裁傲嬌又粘人[娛樂圈]、莓果松餅、校草同桌掉馬后竟然是、都市之傳道宗師、拯救病弱冰山計劃、豪門長嫂攻略了反派大佬他全家、與你常在、我的老婆是女王、朕與將軍都穿了[古穿今]、網戀到渣男以后
“那先生如何打算的?” 孫武聽罷,當即也是一陣皺眉。 他當然也知道吳國與晉國乃是戰略同盟的關系,一旦李然參與到楚國對吳國的戰爭當中,那李然與中原諸邦的關系可就會變得相當的微妙了。 再加上晉鄭兩國的關系,李然的污點效應,遲早是會傳導至鄭國的。 李然聽得孫武如此問,卻也只得是搖了搖頭,哀自嘆息一口,并未就此作答,但臉上卻是蒙上了一層陰霾。 顯而易見的是,這件事的確是有些難倒他了。 …… 隨著楚軍的大舉進攻,駐守舒鳩的吳軍根本就沒有任何招架之力。 不出三日,舒鳩城破,楚軍不但收復了舒鳩,并借此機會是將數鳩國的國君給遷去了楚國郢都,徹底滅了舒鳩國,將舒鳩是直接納入到了楚國的版圖之中。 這也正應了伍舉點兵時說的那句話,舒鳩雖不是他楚國的土地,卻也終會成為他楚國的土地,其實說起來也都一個樣。 而吳國方面,因為是直接丟了舒鳩這一處關鍵據點,吳國在面對楚國時便再無任何優勢。吳王諸樊只得是率領吳軍果斷后撤,并將大部是化整為零,于江淮一帶與楚軍是打起了游擊。 要說對于戰爭的領悟能力,吳王諸樊也絕對是排得上號的。 他們吳國如今雖是失了先機,但是若論對于江淮地區的掌控力,尤其是群舒與吳國之間的聯系,他們也其實并非是完全沒有機會。 諸樊對此心知肚明,所以不但沒有因為丟了舒鳩而感到懊惱,反而更加積極的投入到與楚國的周旋之中。 江淮一帶盡是崇山峻嶺,河流遍布,群舒各邦與吳國自己,又本身藏有大量的舟兵,這些個舟兵,原本對于兩軍對壘的這種大陣仗而言,本來是并無用處的。 但是如今放在吳國與楚國的游擊戰中,就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每每楚軍大軍即將要剿滅一方時,這些個舟兵總會及時出現,將吳國步卒接上舟楫,而后又從容撤退。 所以,縱是伍舉想盡了一切辦法前去圍追堵截,卻始終不及這些舟兵在江淮流域上自由來去接應,所以,這也一時間令他是頗為頭疼。 …… 一日,李然終于是收到了子產予他的回信。 其實,這封書信本應該早就到了。 只因李然跟隨著楚國大營四處輾轉,幾乎每天都在不斷更換駐所,所以這封書信自然是要晚了許久。 子產在信中倒也并未多說什么,畢竟他也清楚李然現在是被楚王給盯上了,許多事情實在也是不得已為之。 不過,他同時也旁敲側擊的提醒了李然,晉國與吳國的戰略同盟乃是維系天下安穩最為關鍵的一道防線。 一旦吳國在南邊無法牽制住楚國,那么整個中原的處境都將會變得十分的危險。 他還在信中提及,晉國的中軍帥趙武,以及晉侯都已對李然此次跟隨伍舉出征吳國而感到不滿。 甚至連帶著一直與李然關系要好的羊舌肸,也因李然的這件事而受到了牽連,在晉國朝堂上一時成為了眾矢之的。 所以,子產想叫李然得好好拿捏住其中的分寸,既要保全住自己的性命,但又不能破壞了當下局勢的平衡。 其實,子產所說的這些,李然又何嘗不知呢?他若如今真能有這般的能耐,那他現在又何必是自尋苦惱呢? 于是,他趕緊是又給子產回了一封信…… 而后,他這才喚來了孫武,并是一同商議起了對策。 “先生喚我?” “哦,長卿啊,為兄之所以喚你前來,是想與你參謀參謀,該如何盡快結束吳楚對峙?” 孫武聽罷也是心知肚明。吳楚在此多對峙鏖戰一日,李然便一日不得安心。 而且,孫武十分清楚,李然的言外之意其實還有一層潛臺詞,那就是:如何讓兩邊都以最小的代價兩廂罷兵。 “先生,依武之見,若想趕緊結束與吳國之戰,莫不如……” 孫武話到一半,卻是驟然停住了,而后臉上浮現出一絲凝重之色。 見狀,李然忍不住皺眉道: “可有把握?” 不過話剛出口,他便覺得自己這話問得是有些多余了。 …… 第二百四十四章 終止戰亂的法子 孫武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其實說來也簡單。 要想趕緊結束楚國與吳國的鏖戰,便只有一條路可以走——盡快決出勝負! 而吳人他們是斷然無法控制的,他們手中有的籌碼,唯有楚軍。 所以,為今之計,唯有讓楚國得一場“大勝”。 如此楚軍自然會班師回朝,結束與吳國的戰爭。 如若不然,以目前吳王諸樊所制定的游擊策略,這吳楚兩國能在這一帶打上好幾年都不帶休戰的。 因為,既是游擊戰,吳國所投入的兵力本就不會多。而且憑借著群舒與吳國的關系,吳軍畢竟是有群眾基礎的,只憑借那些個舟兵從中策應,吳軍游擊的戰損自然是極小的。 所以,吳國大可不必在乎會因連年的征戰給國家帶來的沉重負擔,反而這樣的戰斗還能一直牽制住楚國,甚至是拖垮楚國。 而楚國呢? 楚王剛一即位,而且是得位不正,如今也正需要一個合理的借口來轉移國內關于王位繼承的矛盾。 正所謂“留寇自重”,與吳國持續的戰事,顯然也是一個合適得不能再合適的理由。 所以,楚王一時半會的,或許也希望能與吳國這樣一直消耗下去。反正如今有了舒鳩這一據點,往后遲早是可以自給自足的,所以接下來的補給調度對于他楚國而言,也就成了無關痛癢的事。 不過是陪著吳國在江淮地區玩玩捉迷藏,頂多就是伍舉多受累些罷了。 所以,這兩國一旦分不出勝負,當真是打上幾年都不成問題的。 那最后呢?群舒就此民生凋敝,淪為互相拉鋸的站場。而他李然的“名聲”也是遲早要敗光的。 而如今唯一能結束這場戰爭的,唯有是讓其中一方徹底獲勝。也只有這樣,李然才能從這場戰爭中抽身。 “只是一旦如此,先生只怕會遭到晉國方面更為嚴厲的責問啊……” 孫武也明白,一旦吳國戰敗,李然肯定會被晉國責難。 “那……如果是吳國主動退兵呢?” 李然卻是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有沒有可能……生擒諸樊,讓諸樊是主動退兵?” 倘若吳國主動退兵,放棄在江淮一帶與楚國爭奪地盤,那兩國的戰爭便不會持續下去。 可顯而易見的,若想要做到這一點,肯定沒有這么簡單。 而孫武一聽這話,卻頓時是來了興趣。 “先生這么一說……倒也并無不可??!” 孫武腦筋一轉,頓時靈光閃現。 “哦?長卿有何計較?” 李然急忙問道。 只聽孫武道: “武與吳人也算得是幾經交手,根據武的經驗來看,但凡是大的陣仗,并是他們自認為是志在必得的大仗,吳王諸樊都必定會親自出場,甚至是沖殺在最前列?!?/br> “舒鳩之戰便是最好的例子?!?/br> “嗯,吳王諸樊先前對于楚軍是頗為不以為然的,所以接連幾次都是親自領兵沖殺在最前列。若非在那山谷之中他被護著溜走,只怕此刻早已是被楚軍所擒了?!?/br> 話到這里,孫武當即頓了頓,沒有繼續接著往下說。 可即便他不說,李然也已然明白了過來。 孫武作為曾身臨一線,自然知道吳人作戰的習慣。 他吳王諸樊不是最喜歡沖鋒陷陣么?不是喜歡對勢在必得的戰事一手掌控么? 那何不再給他一個機會?引他入彀? “前幾日,從舒鳩傳來的消息,楚軍三次糧道被劫,似乎都是由諸樊親自率軍的?!?/br> “可見若要引諸樊入彀,似乎也并非是一件難事?!?/br> 李然聽罷,嘴角當即揚起一縷笑意: “若能生擒諸樊,迫使他主動退兵,這場仗自然就不會再繼續打下去了,屆時我等便能全身而退了?!?/br> 方法有了,也可行,二人就這么議定了下來。但是最后,李然卻又強調了一點: “但絕不能讓諸樊出現任何的閃失!” 是了,生擒諸樊,迫使諸樊退兵乃是最好的結果。 可一旦諸樊有個三長兩短,一來,李然在面對中原諸國時,便當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二來,吳國的這顆仇恨的種子,遲早會是一個禍根。 “所以,這件事還需得是長卿你親自出馬才行?!?/br> “諾,武定然不負先生所托!” 李然如今唯一能信得過的,便唯有孫武了。 隨后,李然便立刻是轉身出了營帳,并是來到了伍舉的主將營帳之中,說他有辦法能生擒諸樊。 當然,生擒諸樊,迫使諸樊退兵的真正用意他肯定是不會告訴伍舉的。 伍舉聽聞能夠李然有辦法生擒諸樊,自然也是極為高興。 畢竟這場仗已是耗了他好幾個月,眼下天寒地凍的,楚軍與吳人如此一直周旋著,他卻始終不得寸功,士氣也由此變得十分的低落。 若是能夠生擒諸樊,不但能夠結束這場戰役,還能讓他伍舉立下大功。所以,他自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李然說得更為清楚些。 而李然當即把之前所議定的整個計劃都如此這般的說了一通,并是特意強調了一點,此計的最后一處環節,只能是交由孫武去辦。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