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頁
忽然覺得大哥有點兒可憐,但又想幸災樂禍怎么辦。 衛昭就在糾結中痛并快樂著的跟秦蕪學了許多御夫手段,轉頭又一股腦噼里啪啦告訴了衛淑華。然后曹英就莫名其妙的過了一段水深火熱的日子…… 府里發生的事兒衛老太君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非常淡定的看著衛昭像只快樂的小魚兒游走在姑嫂倆之間。 徐嬤嬤道:“二小姐終于肯放下心結了?!?/br> 衛老太君捻動佛珠,緩緩道:“該來的緣分總會來的,那孩子心性直率單純,能遇上曹英那般人物也是她的福氣?!?/br> 徐嬤嬤又道:“曹公子畢竟掌著金水河漕運,外面人的不知我們侯府同他的關系,可若二小姐與他成婚,只怕宮里那位會千方百計的阻攔?!?/br> 衛老太君冷冷道:“只要倆孩子心意相通,辦法總會有的。他已經毀了我衛家一個女兒,只要我老婆子還在,就不會讓他得逞?!?/br> 想到宮里的衛淑寧,徐嬤嬤又是一聲嘆。 衛老太君微微閉上眼:“三年過去了,淑寧還有多少時日呢?!?/br> 徐嬤嬤聞言眼眶一紅,用帕子按了按眼角,強笑道:“娘娘吉人天相,這兩年又調養的好,小皇子聰慧伶俐,公主慧敏賢淑,娘娘的福氣在后頭呢?!?/br> 衛老太君搖了搖頭:“這話別人說說也就算了,徐嬤嬤是知道的。我老婆子雖足不出戶,朝中的事卻也瞞不過我?;实塾勾薹顬檎髂宪娭鲗?,朝中一直僵持不下。謝家強硬阻攔,在力疲之時竟煽動朝臣重提立太子一事。這件事一直是懸在李淮頭上的一把刀,日后只怕沒有消停日子了?!?/br> 徐嬤嬤道:“小皇子乃中宮嫡出,只是年紀尚幼,皇上只怕會以此推脫。但這件事重新提起,小皇子怕要面臨更多的危險了?!?/br> 最為重要的一點,李霈非皇帝親生。衛家知道,皇帝知道,但其他人不知道。所以每次提及小皇子都是在李淮心口捅刀子,這會讓他更加的厭惡李霈。只是攝于遠在朔北的鎮國侯父子,他暫時不敢對付母子二人罷了。 “我衛家自問無愧于天地,無愧于萬民,于國事上更無愧于李家父子。獨獨霈兒,是我衛家對不起他李家。但比起李淮的所作所為,這不能成為我們退步低頭的理由。衛家的身后站著衛家軍,站著天下黎民。他若算賬,我衛家奉陪,但若敢輕賤百姓的生命,我衛家第一個不允?!?/br> “天下興盛,百姓安寧。這是齊國公的宏愿,也是夫君衛尚投軍的初心。他們不在了,我還在。我要替他們守著,替他們看著,這天下總會有那么一天的?!?/br> 徐嬤嬤的心也激動了起來。她是衛老太君的陪嫁,是跟著衛老太君經歷過亂世的。想想當年英姿勃發的齊國公,再看看如今陰鷙狠辣的李淮,徐嬤嬤搖了搖頭:“太難了?!?/br> 衛老太君卻微微笑道:“希望在下一代身上?!?/br> 第155章 李淮雖改革了大考制度,但因正式實行大考也不過只有兩屆而已,有許多方面的制度尚不健全,仍需查缺補漏,不斷完善。 原本按三年一屆大考,去年春日就該舉行第三屆大考。只是貴族世家不喜大考制度,試圖施壓。甚至有許多州府使出各種手段打壓寒門學子,使之不能入京參加考試。李淮一怒之下取消大考,并使通察北府查抄了幾個官員,以示警告。 但朝廷不可能不吸納新的官員,君臣你來我往多次,直到今年夏日方才定下章程,于今秋舉辦第三屆大考。但今年的大考中同樣被塞了不少的貴族子弟,李淮雖也氣惱,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各地學子齊聚盛京,本就繁華的街道愈發熱鬧起來。 酒樓,茶樓,書鋪,到處都能看到一襲長衫的讀書人。他們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高談闊論,或論學問,或談政事,整個街道都充滿文風之氣。 云樓一樓大堂里幾乎被各地涌來的學子占滿了,談到興起之時,爭辯之聲一浪高過一浪。 有路過的小販好信兒的探頭看了眼,隨即晃悠著腦袋退了出去,跟身邊的人小聲說道:“文人的嘴巴可真厲害?!?/br> 同伴無比贊同的點了點頭:“畢竟讀了那么多年書,他罵你你都不知道他在罵你?!?/br> 小販就嘆氣:“什么時候我家小子也能進學堂呦?!?/br> 同伴丟給他一個癡心妄想的眼神。 外面短暫的失落并未影響到云樓里的談興,這會兒功夫他們已經定下題目,以菊為題,題詩一首。 秋日賞菊吟詩最是普通不過的事情,每年流出的詠菊詩數不勝數,如能在這題目之下殺出重圍,那才是有真學問的。 不少人躍躍欲試,氣氛瞬間高漲。更有甚者提議租個園子好好的辦一場詩會。 二樓一位青衫學子見狀不屑的哼了一聲:“邊關緊張,渭南問題又亟待解決,這些人不知憂心國事民生也就罷了,竟如此鋪張浪費?!?/br> 他身邊的白衣學子則笑道:“文人們聚在一起自然是談論詩詞經義,以詩抒志,我見他們作的詩言之有物,不似孟兄說的那般不堪。再說,有些事私底下說說也就罷了,畢竟我們尚不是皇上的臣子。且渭南問題實在敏感,朝中一直未有定論,實不是我等可以隨意置喙的?!?/br> 青衫學子睨了他一眼,朝皇城方向拱了拱手,說:“當今重用我等寒門,我等自當為君分憂,豈能知難而退。你這樣說豈不是讓世人以為當今乃心胸狹窄之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