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書迷正在閱讀:他懷了少將的小魚崽[星際]、無限災難求生、魔王不想蠱惑你[快穿]、被迫海王后我把情人變情敵、偽裝綠茶、將軍只會寵妻和寫話本、皇上,亡國靠你了[重生]、修仙大佬教你做人[快穿]、強悍小哥兒實力寵夫、全師門逼我和死對頭戀愛
就是在這個過程中, 跟江風結交的一個名士給他服用了一種仿制的五石散,自此那種飄入仙境的感覺就深深的迷住了江風。 江風和江白的師父是不贊成使用丹藥的道士,他在世的時候自然不允許江風和江白服用丹藥。不過江風的師父喜歡藏書,只要看到道家經典,就會想辦法收集回道觀,江風從小博聞強記,那些書籍的內容他大都記得,其中就有很多煉制丹藥的方子。 服用過仿制的五石散之后,江風回憶起之前看過的丹方中,服用效果里有許多升入仙境,極樂之境的描述。 江風自己開爐練了幾次丹藥,他的那些朋友服用過后,通通對他大加贊賞。就有人告訴他,“聽說宮中秘藏和前朝全本的《道藏》,江道長煉丹的手藝高絕,要是能煉制出真正的五石散,我等才是真正的拜服于你?!?/br> 江風當即算了一卦,卦象顯示宮中確實還收藏著《道藏》,他就動了心思。 最近聞名建安城的趙霽為什么那么有名,不就是因為他曾經進宮醫好了皇帝嗎。 想他江風,又不是沒有真本事,只要給他一個機會,他一樣能飛黃騰達。到時候他再見到那些達官顯貴,也不用想盡辦法捧著他們了,他可是高高在世的神仙。 如果算卦不能取信于太后和皇帝的話,他還可以獻上最新煉制的丹藥。太后年紀漸長,體驗過服用丹藥,精力充沛的感覺之后,他就不信自己站不穩腳跟。到時候,真人,天師的封號豈不是唾手可得。 說起來,不管是趙霽還是燕云開,都把江風的目地想的復雜了。他想要入宮,除了想要揚名天下之外,不過是想煉制出五石散來供自己和狐朋狗友享用。 有關這一點,就連江白都沒有看出來。江白雖然能看出人的命數,能看到江風的心被欲念吞噬了。但是江風說他要得到《道藏》中的成仙秘法,江白也識別不出他說了假話。 江風想通過鄭斌的關系,進宮找尋失傳已久的《道藏》,而鄭斌也想利用江風取信太后,實際上他們父女之間的情分已經很淺了,這么多年了,太后重來沒有私下貼補過娘家。 鄭斌不甘心當一個庶民,就算吃穿不盡,但是他出門在外,身上沒有官服,身邊沒有衙役開道,隨便一個小民都敢直視他。 因為地位尷尬,不僅宮宴去不了,高門大戶家里請客,也從來不會請他。 鄭斌覺得很不甘心,明明他的女兒當了太后,外孫當了皇帝,但是他在建安城里卻變成了徹頭徹尾的透明人。 他似乎完全忘記了被他打死的魏紫,到現在為止,他都不認為自己有錯,只覺得是當時氣昏了頭,不應該當著外人的面打死她,應該把她抓回家之后再殺。 更可笑的是,鄭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記恨起了燕云開,他覺得燕云開手中的權力原本應該屬于他,如果沒有燕云開,鄭家就會成為?;庶h的中堅力量,像徐堅這些擁護皇帝的重臣都應該聽他的命令行事。 如今董家沒有了,燕云開就是鄭斌最希望除之而后快的最大絆腳石,雖然鄭斌的這種認知毫無道理,但是這并無妨礙他付出行動。 當初鄭斌年輕的時候記性好,就是憑借一股執拗的精神,苦讀專研八股文套路,最終在三十三歲那年考上了進士。 可是鄭斌并不聰明,腦子不靈活,對儒家的仁德之道更沒有感觸,他唯一的優點就是比較會死記硬背,整整背下了幾萬篇文章,等到考試的時候,從這些文章中選取片段填充自己的試卷,沒想到就這樣,他也中了二甲。 科舉考試可以給底層的人一個進身之階,但也的確有它弊病的地方,為了便于評選,程式化嚴重。觀點新穎,富有創造力的人不容易入選,某些擅長死記硬背的人,反而容易考出好成績。 不管以前江風的心里有多少豪情壯志,如今他被困在鄭斌家里,所思所想,只能是脫身之法。但是鄭斌覺得自己還有翻身的機會,他比江風樂觀的多,看到江風把龜甲落下之后,久久沒有言語,忍不住催促道,“江道長,怎么樣,卦象上說明天會順利吧?!?/br> 在剛剛愣神的功夫,江風想到了一條脫身之法,只要讓鄭斌連夜出門,引走一部分國師府的人,他就可以趁機逃跑了,可是要怎么樣才能誰服鄭斌幫忙呢。 突然聽到鄭斌打斷自己,江風心里很不愉快,不知怎得,他最近越來越容易發怒了。但是江風知道,現在不是發火的時候,他低頭看了看卦象,依然是大兇。 鄭斌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住了嗎。 就在此時,有小廝跑進來稟報,“太后娘娘身邊的福才公公來傳旨,還帶了幾百御林軍,把咱們家團團圍起來了。 江風心里一驚,鄭家這邊還在商量怎么進京,宮里就派兵出來了,看這架勢,不像好事。 怎么辦,怎么辦。 江風發覺鄭斌看了他一眼,那眼神不懷好意。他想做什么,把自己交出去,明哲保身嗎。 休想。 江風一把掐住了鄭斌的脖子,對旁邊的小廝大吼道,“鄭斌在我手里,出去告訴他們,不想讓他死的話,就準備好馬車,連夜送我出城?!?/br> 第六十三章 趙霽在客廳里等到晚上十一點, 他已經適應了早睡早起的生活,身體里不停的傳來疲乏的信號。但是身體上的疲乏抵不過心里的焦急,邢管家接連兩次催請趙霽去睡覺了, 他都是聽而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