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頁
僅僅是聽了幾耳朵險些陷進去,就有不少人覺察到自己的瓶頸發生了一絲絲松動,而且他們的直覺都告訴他們,只要他們入魔這份瓶頸便會迎刃而解——這樣的誘惑可不是誰都可以果斷的拒絕的。 一時之間眾人皆是又認識到了魔道的危害,又貪戀于魔道的威力。絕大多數驚醒的修士固然不敢再次凝神去聽葉英的講道,卻也無人愿意就此離去——如果,他是說如果,如果他們真的有修煉魔道的天賦呢?現在這般裹足不前、瞻前顧后錯過了這次機會,天知道下一次這樣的機遇要等到什么時候去了,要知道,這可是最后一次講道了??! 雖說無論是葉英還是沈硯都說求道者皆可入不周山學習,但是,不周山是不周山,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舍棄自己的道場投奔他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沈硯與葉英會毫無保留地將這些修煉道路上的精華傳授給他們——畢竟若是不周山的每一次講道都與這般講道一般,那他們這些千里迢迢往返不周山參與講道的人又算什么呢? 就在驚醒的人還在為是否要繼續去聽葉英所講的魔道而糾結時,余下的一小部分未能自己從心魔中醒來的人卻是已然悄然墮入了魔道——開始眾人還未能察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醒來的人越來越多,起初醒來的人心態也愈來愈平穩,此時,再看那些已然墮入心魔幻境掙扎難出的人,便顯得尤為醒目了。 人心之欲,何者? 無外乎權力、利益、名譽等物,世人身在局中尚且不覺,然而一旦跳脫出來再看…… 清醒的眾人看著陷入心魔幻境之中的眾人的丑態一時不由打了個寒噤,這哪里是通天梯?這分明是追命索??! 只看這般,清醒的人中絕大多數瞬間下定了決心,他們說什么也不會去修魔!畢竟,修為可以慢慢練,臉丟了可就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撿回來的了——他們要臉,在沒找到克服心魔的辦法之前,修魔,還是算了吧。 葉英雖然在上面講道并未有停歇的跡象,然而沈硯卻是時刻關注著下面的情況,自然不會令眾人真的墮入魔道——畢竟即便他剛剛強行驅散了天道的阻攔,但是魔道修士太多說到底也是一份不安定因素,畢竟說歸說,真正能夠修魔還堅守本心的又能有幾個?放任魔道修士瘋漲于他們、于世界都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傳道歸傳道,但像那些墮入魔道后絲毫不知收斂,只知遵循欲/望與本能行事的渣滓,沈硯是絕對不可能放任他們墮入魔道的。不僅不會讓他們真正墮入魔道,沈硯在打出清心咒拉回他們的神志的同時還不忘給他們的神識添上一道印記——日后但凡他們之中有人墮魔,他便會心生感應,到那時,他自會替葉英清理門戶。 就這般,在葉英講道沈硯監督的情景下,第三次講道的時間也悄然逝去。 眨眼之間,三月已過。 在講道結束后,沈硯與葉英相攜離去,不過,二人離去前拋下的一句話卻是令眾人一片嘩然:“煩請巫、妖二族大羅入我紫霄宮一敘?!?/br> 第271章 一線生機 五十四 巫、妖二族的大羅? 雖然此前葉英也曾單獨為大羅金仙們授課, 但各族大羅與巫、妖二族的大羅又不是同一個概念。 一時之間,人群之中眾說紛紜,不過絕大多數人都在猜測巫、妖二族是否真的是天命所歸才能贏得道祖的格外青睞。 要知道,雖說巫、妖二族絕對是洪荒大陸上最為強勢的種族, 但是百死之蟲尤未僵, 在這個龍鳳二族的威名尚未完全散去, 天地間各方強者紛紛涌現的情勢下, 巫妖二族的威信其實比起曾經的龍鳳二族還是有所差距的,但是,如果再加上道祖背書的天道所衷那一切就不一樣了。 故而, 即便眾人對于巫妖二族能夠享受道祖的單獨授課而頗有微詞, 但礙于沈硯的威勢與巫妖二族的勢力, 縱是心有不滿眾人也只敢私下里嘀咕兩句, 此時倒是一股腦地盡數都在恭賀巫妖二族的大能。 不過, 這些祝福中究竟有幾分真心、幾分虛情, 那恐怕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而此時, 被點名的巫妖二族卻是反應各異。 不同于妖族的喜悅, 巫族更多的卻是疑惑與警惕,并非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 實在是他們覺得沈硯的這個決定委實費解——要知道, 除了這一次講道他們巫族十二祖巫盡數而至之外, 此前的兩次講道除了后土曾經出席過一次, 其他人這皆是第一次來訪, 無論從什么角度看, 他們與沈硯都談不上一個熟字,便是如此生疏的關系,若是沈硯真有好事, 為何會想到他們呢? 一眾祖巫百思不得其解,但眼看著妖族大羅們盡皆跟著沈硯與葉英遁光前往紫霄宮,帝江想不通便也不再耽擱,只道:“多想無益,我等前去一看便知?!闭f著,他便當先向紫霄宮奔去。 帝江都已做出了決定,其余本就拿不定主意的祖巫們自然唯其馬首是瞻。 —————— 諸人剛一入殿,便發現殿中竟然已經有人在了。 眾人定睛一看,只見一名女孩正坐在殿前正中央的蒲團上執筆在卷軸上勾畫著什么,而其身側,一名少年大大咧咧地躺在殿中,一只手臂枕在腦后,另一只手臂掩在眼前,定睛一看竟是正在酣睡。 眾人心中一時驚疑不定——他們可從未聽說過這不周山上竟然還有這么兩號人物!——要知道,即便是從不周山道場建立之初便追隨在沈硯二人身側的三清等人都沒有隨意在紫霄宮停留的殊榮,可如今這二人不僅在這種時候出現在了紫霄宮內,甚至還滿一副將紫霄宮視作自己家的作態,這讓眾人如何能不又驚又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