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番外二百三十四 夢回唐朝最終回
書迷正在閱讀:我在皇子身邊蹭紫氣、春日櫻桃(校園H)、上她成癮、反差、偏執占有【穿書】、快穿之撩了男主以后(H)、月中記(玄幻 1v1 sc 微h)、愛情在香港落機、【全職all向】繞指柔、字典與圣經。[GL|姐妹]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在主人家做客久了,矛盾總會發生。 六月初六戊申日,在鳳翔做客的禁衛軍和李昌符部隊有了沖突,并升級成街頭斗毆事件。 起因很簡單,楊復恭的干兒子,神策軍天威都頭楊守立部隊和鳳翔節度使李昌符隊伍在街上迎頭相遇,互不讓路。 楊復恭的干兒子很多,沒有上千也有幾百。 肯認太監為干爹的人,自然不是因為楊復恭品德多么高尚,小心思誰都知道。這么多干兒子,肯定良莠不齊,正所謂成也義子、敗也義子吧。 楊守立本叫胡弘立,因為武力值高,被楊復恭看中并收為義子。 按禮貌來說,神策軍在人家地盤做客,對主人讓路是情理之中,不丟人;按禮節來說,神策軍是天子禁軍,你李昌符再大不過是一節度使,對領導衛隊讓讓路也不丟人。 丟里子可以,丟面子不可以! 早就沒有尊卑禮儀的年代,雙方在乎的只是面子。 雙方還干過架的,去年李昌符和朱玫還和對方打的死去活來。對政治家來說今天掐架明天一起喝酒是習以為常的,但對普通士兵來說很別扭。 昔日的同澤還死在對方刀下,仇恨之種早就埋下,只差適合的土壤發芽。 平時雙方就看不順眼,李昌符自任為是一方大員不想退步。 楊守立有干爹撐腰不肯讓路。最重要的是楊守立有不讓路的底氣:他武力值很高,勇冠六軍! 武力值高的,頭腦一般都比較簡單。 能用拳頭解決的,何必用腦子? 于是如今誰都不愿讓路,誰都不想讓路。就在鳳翔街頭,雙方從口水戰升級成rou搏戰。 仇恨之種醞釀已久,今天生根發芽。 打到難解難分時,唐僖宗派人來調解,雙方也沒給面子。 這年頭,什么人的面子都不如自己的面子重要,何況還是個落難皇帝。 街頭斗毆結束,雙方都沒占什么便宜,因為都沒有擴大事件的心理準備。 但當晚行宮值守人員依然是戒備森嚴,怕李昌符連夜襲營。 李昌符本來對皇帝也沒有什么忠心,留他做客不過是怕有些獎金、福利不給自己。如今做客做成仇家,在手下的慫恿之下,李昌符決定起兵干票大的。 臉皮既然撕破,那就翻臉。 晚上是沒襲營,第二天,李昌符就帶領手下前來報復,雖然在禁衛的抵抗下退卻,但也燒了皇帝行宮。 要不是唐僖宗跑的快跑到大安門內,都被燒成烤乳豬了,至此雙方矛盾已經徹底沒有緩和余地。 雙方劍拔弩張,準備隨時再戰。 既然翻臉,那就各自準備決一雌雄吧。 書生杜讓能聽說皇帝有難,雖然手無縛雞之力,也急忙跑來保護唐僖宗。 這個時候,田令孜的前心腹,韋昭度也發揮作用,為凝聚人心,激發士兵戰斗力,寧愿把全家入軍營作為人質。 政府軍難得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第三天,李昌符又來攻打大安門時和老對頭楊守立在宮外又展開一次街頭混戰。 有杜讓能、韋昭度等政府高層昨天的動員工作,神策軍煥發強大戰斗力,奮力苦戰把李昌符擊敗。經過幾次血與火的考驗,曾經的‘白斬雞’也在逆境中成長,可以獨當一面,贏得勝利。 李昌符失敗后丟了鳳翔,只得跑去隴州。六月初十壬子,唐僖宗任命武定節度使李茂貞為隴州招討使,征討李昌符。 李茂貞開始出場,李昌符的末日也不遠了...... 無論英雄還是梟雄,都有末日。是自然規律,也有的是自己作死。 本以為周寶、高駢等先到終點,畢竟他們已窮途末路都在混吃等死。但很突兀的是,首先迎來自己末日的是正如日中天的一代梟雄---河中節度使王重榮。 六月十二甲寅,河中傳來一重磅消息: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被牙將常行儒所殺。 常行儒是哪路大神?不過是一個小小牙將。他的特點就是自尊心非常強。 身為打工仔,有沒被領導批評過的嗎?極少! 既然做不到足夠優秀,自然會被懲罰,那么臉皮就要做到足夠厚,何況碰到的老板本就不是寬容的人。經常被王重榮懲罰的常行儒自覺面子丟盡,深以為恥,終于爆發,當晚就帶隊偷襲帥府。 猝不及防的王重榮逃到其他別院時,第二天一早還是被常行儒捉到,斬殺。 在其他各路將領還未反應過來之前,常行儒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王重榮,可謂快意恩仇。 王重榮這位一身戎馬,也曾勇冠三軍的梟雄以驅逐領導上位,在黃巢起義的浪潮中幾經浮沉,后來又和田令孜因利益產生矛盾,聯合李克用使得唐僖宗第二次出走興元,最后以這種方式謝幕??v觀他的一生,對唐王朝也沒有什么所謂的忠心。黃巢勢大就跟黃巢,自己勢大就傲嬌,毀譽參半。 執法嚴是好事,也要掌握分寸和留心個別不穩定分子的情緒。 王重榮死了,名門望族王家豈會罷休?他親兄弟五個個個不是吃素的。草根的常行儒快意恩仇倒是一時爽快了,但威望不夠無法接手大盤,其他將領都不附從,河中即將成為動亂之源。 唐僖宗立即發詔以王重榮的哥哥,陜虢節度使王重盈為護國節度使,處理河中亂局。以王重盈兒子王珙接替自己老爸任陜虢留后。 王重榮雖然執法苛刻,近乎殘暴,但軍心未失。王重盈一到河中就輕易平定暴動,抓住首惡常行儒。 等待他的自然也是一刀,或者千刀。 。。。。。。 雙方相持了二十天,秦彥就決定主動出擊,打通一條血路。 原因是城里糧食不夠了。 廣陵屬于和平腹心地帶,糧食儲備并不多,平時靠水陸物流運達。秦彥來時匆忙并沒有攜帶糧草,現在補給線中斷,城內將近三萬部隊伙食水平就跟不上。 每況愈下。 再這樣下去,也不用楊行密進攻,部隊就要喪失戰斗力。 六月十六戊午日,秦彥讓畢師繹帶隊、自己親信秦稠作為副手帶領八千人出西城攻打楊行密。 這個陣容應該算是強大的了,畢竟城外八大營,每個營寨也不過二、三千人。 如果畢師繹、秦稠夠威、夠力的話趕在其他大營支援之前拿下楊行密本部就算成功。 他們沒有掌握時機,所以畢師繹大敗、秦稠陣亡,部隊戰死無數,只剩二千來人回來。 這一戰,城內雖然還有一戰之力,但短時間內寧愿吃樹皮也不敢出來。 樹皮吃完怎么辦?那就吃人! 是的,城內開始吃人。 為了生活,人們殺人放火。 愁云慘淡的秦彥、畢師繹也開始燒香拜佛,尋求神仙保佑。由此,也認識了尼姑王奉仙。 王奉仙的傳奇在唐末流傳。五代杜光庭寫過她的傳說,說其父母是地道農民,家窮。但在她十四歲時有仙女下凡和她交朋友,然后就學會了法術。 前一句應該真實,后一句自然是杜撰瞎掰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十四歲時遇到個自稱仙女的魔術師。所以,這尼姑會點江湖賣藝小手藝是肯定的。 這些江湖把戲拿到科學普及的現代都經常有人上當受騙,何況古代?對常人來說,這小撮人掌握的可是超越時代的高科技。 有幸欣賞過王奉仙手法后的秦彥、畢師繹不由路轉粉,對其言聽計從。 封建迷信這回事,都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畢師繹當初很厭惡高駢信任妖道呂用之,如今輪到自己,也一樣不能免俗。 。。。。。。 這個六月,孫儒在河陽燒殺擄掠一番后留下一座空城返回蔡州。 李罕之聽到孫儒離開河陽,馬上把張全義請到澤州商量這么瓜分地盤。兩人在收拾殘部后,李罕之占領河陽,張全義占領東都洛陽。 這樣沒名沒分不太保險,畢竟兩人加起來不過千把人。于是通過走李克用的門路,李罕之獲得朝廷任命為河陽節度使,張全義為河南尹。作為報酬,澤州就送給了李克用。李克用任命部將安金俊為澤州刺史。 李罕之、張全義這兩位難兄難弟都撿到一個爛攤子開始休養生息。 管理是一門學問,兩個人截然不同。 河陽剛經過孫儒這魔王薅了一遍,人煙凋敝自不必說。李罕之武力還行,但沒什么管理能力,又不喜歡別人代理。上任后便破罐子破摔,不事生產,只以搶劫度日,導致河陽更加荒蕪。至于洛陽東都,經過黃巢、秦宗權、孫儒幾次洗禮,處處可見殘垣斷壁、白骨遺道、荊棘叢生。 作為曾經的一線城市,如今居民不滿百戶,恐怕也就三五百人,放到現在就一個偏遠小農村規模。 張全義呢,部隊也不過百人。 忍常人所不能忍的‘綠帽公’張全義可不是全無是處,他內政工作還是不錯的。 他到來后一系列針對措施給這個凋敝的城市增添生機。 他派出十八個有點口才值得信任的人拿著招聘啟事的榜文到下面的村落里招撫流民,勸人耕種。除殺人罪外,其他都免除死刑。分田到戶,還不收田租和雜稅,讓百姓放心經營。 鼓勵鄰里之間互相幫助,在不吃大鍋飯的基礎上讓大家抱團生產,對不勞動的懶蟲要懲罰,對做壁上觀的群眾也要懲罰。 有罰有獎,他會經常到民間微服私訪,看到莊稼長勢良好的會給予獎勵,不好的給予批評。 他不喜歡歌舞、不喜歡排場,只喜歡農桑。在他的以身作則下,洛陽沒有絲竹悅耳聲,沒有鋪張浪費風,大家踏踏實實做事,為洛陽建設添磚加瓦。 在他的治理下,幾年后洛陽慢慢恢復活力,有了生機...... 雖然破壞永遠比建設容易,但什么叫眾志成城?這就是了。在他的帶領下,各處家園重新建立,一座城池漸漸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