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書迷正在閱讀:[綜]如果我們有另一種可能、[綜漫]立海高中男子網球部、[綜漫]瑟瑟發抖、我的男朋友是小蜘蛛[綜英美]、[劍三]極道魔尊、[綜漫]忍者佐子、[綜漫]帽子架在線追妻、[香蜜]錦玉良緣、[綜漫]我做英靈的那些年、[綜漫]在橫濱成為打工仔后
或許……當日西門吹雪幾乎一言不發,并非不看重此事敷衍于他,而是因為行事的是自己的生父,心中有愧,所以無言以對。 若真是這樣,他豈非錯怪了西門吹雪,還冷待了對方一個月之久? 梅驚弦心中揪緊了,眸光越發黯淡。 燭光昏暗,陸小鳳沒注意到他的表情,沉了沉呼吸,輕嘆道:“驚弦,我不知道你和西門吹雪發生了什么事,但我知道,你們彼此都放不下對方,心中仍將對方當做朋友。你此刻必然同我一樣擔憂西門吹雪,所以,我希望你能去找他,問清楚發生了什么事。西方魔教是個龐然大物,若當真是什么解決不了的事,我們也好想辦法幫幫忙?!?/br> “這小子什么都不肯告訴我,嘴巴跟閉緊的蚌殼一樣緊,我也是沒辦法才來找你了?!标懶▲P說著,還不忘再補充一句,“當然,最緊要的還是來給你慶生?!?/br> 梅驚弦目光沉沉,雙眼直直的望著桌上的燭火出神。 燭光煌煌,卻映不進去他幽暗無光的雙眸中。 陸小鳳見他這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就知道這件事穩了。 梅驚弦一貫重情,對親近之人也心軟,從他千里奔馳從昆侖山光明頂趕到京城紫禁之巔中就可見一斑。 西門吹雪與他認識兩年相交一年,也算經歷了一些事情,如今西門吹雪有麻煩,梅驚弦定然不會棄之不顧。 見梅驚弦一時半會兒回不過神來,陸小鳳眼角瞥見桌上擺的十幾個粉粉紅紅的蠟燭,眸光一閃。 他上手一撈,趁機撈過三四個蠟燭藏入袖中。 第71章 一只琴始皇 第二日,梅院就不見了陸小鳳的身影。 梅驚弦沒有在意,他一夜未眠,清晨便提筆寫了封書信送去合芳齋。 西門吹雪如今不在萬梅山莊,合芳齋的分號遍布各地,通過合芳齋的消息渠道,能以最快的速度將信送到西門吹雪手中。 信送出去的下午,他就收到了西門吹雪的回信。 對方的措辭一如既往的簡潔明了,全篇沒有多余的廢話,清楚的揭露了自己與玉羅剎的父子關系,并將萬梅山莊所發生的那件事闡述了一遍。 最后還加了一句話,“……盼君且靜且待,唯月余,必親攜滋事之人登門已謝?!?/br> 這封回信完全肯定了梅驚弦心中的猜測。 在萬梅山莊對他下藥的果真是玉羅剎。 對方應是親耳所聞他拒絕了西門吹雪,遂不忿之下才暗中做出了這件事。 玉羅剎武功高強,還占據了生父的天然優勢,縱然是西門吹雪,也奈對方不得。 子不言父母過,當初西門吹雪沒有多說,他心煩意亂之下也沒有細問,竟絲毫不知這件事背后還有這一番復雜的糾葛。 以信中所說,西門吹雪想要找出玉羅剎來給他一個交代,那么現今種種舉動,應該是為了將玉羅剎逼出來。 想起事情發生后西門吹雪的一言一行,還有昨日清晨出現在門口的那組玉佩,梅驚弦心頭微酸,晦澀難明。 他沉吟許久,將書信收好,正想去找璧玉白,對方就送上了門來。 “小梅小梅,我們的蠟燭被偷了!”璧玉白推門進來,懷里還抱了一堆蠟燭,滿臉怒色,“我數過了,足足少了四個!” 昨日是梅驚弦的生辰,來慶生的人中唯有花滿軒與陸小鳳有可能會做出此等行徑。 梅驚弦此刻無心細究此事,直接道:“小玉,你可知曉西方魔教總壇在何處?” 璧玉白神情一正,將懷里的蠟燭一一放到桌上,“你問這個做什么?” 梅驚弦手上拿起一支凝了朵朵白梅的紅燭,腦海中卻想起了萬梅山莊的那片梅花林,還有那個在梅林中與他琴笛相合之人。 “有些事情……想與這位教主談一談?!?/br> 他臉上帶著淡笑,璧玉白卻察覺到他聲音中的暗沉,意識到了什么,興沖沖道:“是要打架的那種談嗎?” 梅驚弦險些被他的形容詞逗笑了,“差不多吧?!?/br> 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梅驚弦雖仍然無法放下這件事,但心中一直縈繞不去的對西門吹雪的怨懟,此刻已悄然變質。 而知曉了西門吹雪的打算后,他也決心要出手干預。 世人最重孝道,玉羅剎無論如何都是西門吹雪的生父,古往今來,只有父訓子,哪有子訓父的道理? 西門吹雪奔波多日一心只想給他一個交代,可他又如何能放任對方陷入那樣尷尬的境地? 所以此事必須由他自己出面。 “那我也去!”璧玉白立即道,見梅驚弦張口要拒絕,接著道:“我給你說,上次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楊逍查出了這背后似乎有西方魔教在搞鬼,正好我去殺殺他銳氣!” 陽頂天一死,明教群龍無首,楊逍等高層即使查出了西方魔教在背后搞鬼,也不得不暫避鋒芒以圖日后發展。 璧玉白雖掛了個明教中人的頭銜,卻不愛理事,權欲心也不重,因而也從未想過特意去找西方魔教的麻煩。 但如今事情趕到了一起,他也不介意往西方魔教總壇走一趟。 一則是和小梅有個照應,二則也好讓西方魔教的人知道,他們明教也不是好惹的。 璧玉白對大明明教的感情很復雜,他一方面不愿離開“明教”,另一方面,卻也無意識的將自己和這個與回憶中截然不同的明教分割得很開,游離其中卻不深入。然而在明教發生了危及教統的危機之時,他又會毫不吝惜的挺身而出、與明教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