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美顏穩住天下 完結+番外_分節閱讀_122
貪官趙寧看著這一群人,頹廢地低下了頭。 這樣的事情,在各地都有發生。 有一心為民的好官站了起來,率先抓住了治內貪官及其貪污的證據,只等著朝廷派人來查看。而有的地方,沒有官員站出來,那就是會讀書的人,同京城有人,他們得知到了反腐的行動和力度之強后,心中燃起了一點東西,這東西促使他們大著膽子聚集在了一起,然后號召百姓阻止貪官們拆東墻補西墻的行為,讓他們不敢動,不敢將所貪污的款項補上。 “諸位!”書生們急得滿頭大汗,卻竭力給百姓們一遍又一遍的講著朝廷的反腐活動,他們講得口干舌燥,大聲的、堅定地道,“朝廷一定會抓住貪官!圣上一定會讓這些魚rou百姓的人受到懲罰!” 大恒朝的言論相對自由,但在這種官僚制度當中,還未做官的書生們得罪官員的后果是什么他們不會不知道。如果他們這么做了,而朝廷沒有查出貪官,他們就會生不如死。 但是他們看著期期盼盼的農民們,看著那些高呼“圣上萬恩”“貪官該死”的百姓們,胸腔之內滿是溢滿的力氣,這樣的情緒,讓他們面對這些貪官污吏時,也更加強硬了起來。 而這些好官、書生、百姓,用了大力氣給朝廷制造出來的大好局面,朝廷絕對不會浪費。 京城之中近日出現了一個名為《大恒國報》的東西,在京西張氏的書鋪子中販賣,每日只販賣一百份。 上面的文章時時跟進反腐進程,各省府近日又落馬了哪些官員,貪污了哪些東西,借此又牽連出了什么,都一一記錄在了其上。除此之外,還有各處的感人事跡,各地百姓對反腐的看法和受益等等,一個不缺,徹徹底底將國家層面的反腐活動落到了百姓眼皮底下,讓京城中的百姓爭先恐后地天不亮就排隊在張氏書鋪的門口,就想第一眼看到《大恒國報》上的內容。 京城中的百姓也不知為何,看見這些東西都跟寶貝似的看一眼少一眼,每當看到各地的百姓見到官員落馬而歡喜的淚如雨下時,也不自覺濕了眼眶,偷偷摸摸擦去眼淚。等看到其他府州縣對圣上的感恩和夸贊時,又自豪得恨不得仰天大笑。 這樣的文章這樣的內容,很容易會凝聚一個國家的百姓,去凝聚他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對統治者的簇擁。 這自然是顧元白的手筆。 茶館。 說書人拍了一把醒木,手邊放著的正是一份《大恒國報》,他大聲說道:“……那黃濮城的縣丞,帶著眾位捕快將大貪官縣令給壓回了城內!聽聞這事的百姓們因為宵禁不能出門,他們便在窗旁從窗縫門縫中去看,歡欣鼓舞地想要出聲歡慶,卻還要捂住自己的嘴,生怕驚動了熟睡中的孩子?!?/br> “黃濮城的百姓們在咱們朝廷的監察官員未到之前,每日自覺守著城門,不許外人出入,嚴防縣令逃跑。等咱們的監察官員到了之后,徹查縣令府中與當地糧倉,果然查出了大貪污!監察官員花了三日的功夫統計清楚了黃濮城的縣令貪污數量,”說書人冷笑一聲,又是醒木一響,“足足有三十萬兩!一個黃濮城千余戶人家十年的收入!這個貪污的數量沒得說,咱們監察官員忍不了,圣上忍不了!當天,監察官員的人就判了黃濮城縣令斬立決的處置,處置出來的時候,全城歡呼,還有那勞苦耕作卻被搶劫一空的老農,淚眼兩行?!?/br> “小兒不懂父母祖爺之悲,但也跟著歡喜雀躍。父母祖輩擦擦眼淚,淚水濕了衣襟,又是對縣令趙寧如今情景的暢快,又是對當今的感恩??愁^趙寧那日更是萬人空巷,叫好之聲能響徹方圓百里,只聽時辰已到,快刀落下,那趙寧就被斬下了頭顱!” “好!” 臺下一片叫好之聲,人人情緒激昂而亢奮,“那之后呢?從貪官家里搜出來的錢財呢?!” 說書人笑道:“咱們圣上派人開始反腐之前,就已立下了章程。從各處貪官處搜出來的錢財,一部分留于當地,以作建設之用,取之于民自然是用之于民。一部分送往朝廷,以充國庫?!?/br> “這建設一詞,還是報上所提,意為建立陳設之意,圣上留于當地的那部分銀財,也是要用來修路的!” “修路啊,”底下的人喃喃,“竟然要開始修路了?!?/br> 茶樓雅座,顧元白端起了一杯水,卻出神聽著樓下說書人感慨激昂的話語,一時之間忘記了品茶。 等聽到底下眾人對修路一事備有熱情的開始激情討論之后,他才微微一笑,輕抿了一口茶水。 百姓向往的東西,朝廷能做出來,才是最收服民心、聚集民心的辦法了。 第46章 有閑錢的人湊在茶館中點壺便宜的茶津津有味地聽著說書人的話,外頭沒閑錢的漢子就站著豎起耳朵蹭一蹭。每個人明明沒法為反腐做出什么,但全都在超乎尋常的密切關注著反腐一事。 薛遠也從來沒想過顧元白竟然會允許百姓知曉反腐進度,甚至將搜刮的金錢記錄在冊發賣。 《大恒國報》是顧元白辦的,每日將御史臺和監察處送來的信交予張氏,由張氏整理并拓印。 京城中人人為各地百姓的激動而激動,為那些貪官的所作所為而憤怒。 不像以往耕田、吃飯、睡覺一般的行尸走rou,知道這個國家在確切的做些什么之后,知道各地的百姓情況之后,這些忙于生活的百姓,好像突然之間活了過來。 很多的老農,憨厚的漢子,紅著臉搓著手湊到城里讀著《大恒國報》的衙門門口,豎著耳朵聽著捕快讀的內容。 他們并不識字,沒有文化,愚昧未開,民智未啟。有時候連報中的內容都聽不懂,更不要去說那些各地的貪污情況了。 但也是顧元白要求的,他每日讓張氏將《大恒國報》送到各處衙門中,讓京城府尹每日安排人在特定時間給百姓們通讀一遍,用大白話的內容,能多接地氣就多接地氣的讀給百姓聽。 京城府尹與小官小吏不覺得這有什么用,隨著報紙上的內容時而憤怒時而喜悅的百姓們也不知道自己知道這些能有什么用。 但顧元白卻堅持,并且認為這作用大得去了。 身為帝王,有教化百姓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