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彭格列式教父成長日記、億萬總裁,二婚妻、超時空垃圾站、婚情深深又幾許、最強的我在橫濱胡作非為、[紅樓]基建高手在紅樓、我的董事長老婆、[紅樓]大觀園來了個小廚娘、秦少,早安、[綜]排行榜第二的異能
盛夏酷暑時節, 岐山上大雪紛飛,凍死無數生靈與殷商的戰士。伯邑考心有不忍,然而丞相立下了赫赫戰功, 他不好多說,只是說了句:“可憐無辜生靈?!?/br> 姬發不解, 道:“為大業,死了這些飛禽走獸算什么?” 姜尚亦是贊同,闡教一向鄙夷皮毛帶甲之輩,連帶門下弟子, 都持同樣的觀點。山路陡峭, 他們徒步上山,卻見那山巔處,立著一黑衣少女,神情冷漠, 卻貌若天仙。 “這是何人?”姬昌吃了一驚,道:“難道不知道本侯要來祭天嗎?” “等等,怕不是人?!苯袛[手,定眼一看,卻瞧不出少女的來歷。然而天寒地凍之中,能傲然立于岐山之巔,恐怕不是常人。 他快步上前,看向那少女,道:“姑娘,我乃西岐丞相,姜尚是也。敢問姑娘是何人,為何在此?” 靈蘅瞧著他,微微笑道:“這漫山的雪,是你施的法?” 姜尚道:“是?!?/br> 她朝下掃了一眼,看到被捆綁的殷商戰將,看到了雪下被凍死的無辜生靈。濃郁的怨氣讓她感到更加愉悅了,與此同時,也感應到了他們死前的痛苦和哀怨。 “姜丞相真是厲害,”靈蘅輕輕道:“若是一路施法到了朝歌,恐怕王位就要易主了?!?/br> 姜尚摸不透她的來歷,道:“姑娘言重了。若是雪落到了朝歌,怕是傷及許多無辜的生命,有違天道?!?/br> 靈蘅笑道:“沒關系,區區幾條人命,在姜丞相看來算什么。我喜食怨氣,不如就讓我跟著丞相,一路也能吃個飽?!?/br> “什么?!”他嚇了一跳,不覺摸向了袖中的打神鞭。這姑娘什么來歷?以怨氣為食? 靈蘅仿佛聽到了他心中的疑問,笑道:“我乃截教門人,在此旁觀爾等大戰,已有數日。說來,貴教可是我的老師呢?!?/br> 姜尚聽她說自己是截教門人,還以為是誰請來的高人,愈發警惕。然而靈蘅燦然一笑,道:“貴教教會了我,什么叫群毆,什么叫趁人之危,什么叫偷襲,又是,什么叫做神仙殺人,不動刀槍?!?/br> 短短幾句話,將姜尚說的是面紅耳赤,渾身顫抖。仔細一想對方所說,好像就是這一久的事情,句句誅心! 他先前不覺得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對,現在聽她一說,愈發羞愧。只是他身為西岐丞相,此時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強定心神,道:“道友言重!只是如今侯爺要祭天,還請姑娘讓一讓?!?/br> 靈蘅道:“自古大王祭天,如今姬昌還未稱王,等稱了王再來!” 姜尚氣道:“你!” 他這一久學會了一件事,對付截教門人,只說封神榜便夠了。于是姜尚手握打神鞭,一字一句道:“道友,你乃截教門人,也知封神一事。請勿阻攔我闡教封神?!?/br> “祭天和你闡教封神有什么關聯嗎?” 姜尚:…… 靈蘅瞥了他一眼,淡淡道:“我讓這岐山立刻冰雪融化,也就是眨眼間的事情。走開,休要來煩我?!?/br> 她的周身忽然飛起了旋風,有如鋒利的刀刃,又藏著黑暗的魔氣。姜尚趕緊后退躲避,卻腳下一滑,直直地摔了下去。 底下響起了一片的驚叫聲:“丞相!” …… 西岐志滿躊躇而來,狼狽而歸。 不知何時,通天悄然出現了靈蘅的身后,攬住她的肩,輕聲道:“你怎么生了這么大的氣?” 他早已察覺到靈蘅出洞府,姜尚上岐山。因此一直在她的身后默默看著,直到姜尚倉皇離開。 靈蘅垂下眸,輕聲道:“我也不知道,只是這一久,我忽然很生氣?!?/br> 雖然不會插手闡教的封神,然而姜尚等人的所作所為,靈蘅在山上看著,心中都覺得很不爽。雖然九龍島四圣是自己罔顧門規,去了戰場,但這些年來,靈蘅對截教也有了深厚的感情,她很不舒服。 通天將她攬入懷中,道:“你放心,有我在這里,誰也欺負不了我的弟子?!?/br> 他與靈蘅來到岐山,也是心中不放心,來看看人間的大戰。雖然管不了那些自己跑來送死的,但是,也要提防闡教暗中搞事。 不知何時起,他對師兄的闡教,竟也是那樣的不放心了。 魯雄等三人被殺,他們的頭顱被掛在西岐的城門上,與張桂芳作伴。 此事傳到了朝歌,帝辛大驚。張桂芳和魯雄都是朝廷的良將,怎么會打不過一個邊陲小國?如今,只能請聞太師親征了。 聞仲奉命,嘆息了一聲,帶著親兵和良將離開了朝歌。在他走后,帝辛覺得心中十分不安,聽取了亞相比干的建議,帶著姜后等人,來到城外的女媧神廟里,虔誠地祭祀、祈禱。 他聽人說,諸侯造反是因為大王無道,然而這么多年來,他只在納蘇妃的時候昏庸了那么一陣子。自從蘇妃死后,帝辛深刻地檢討了自己的錯誤,廣納良策,可是為什么,西岐還要造反? 這個問題,恐怕女媧圣人也回答不了他。 不過,帝辛最近聽說了一件事,那西岐丞相姜尚,曾在朝歌開了一家命館,娶妻馬氏,有一好友叫做宋異人。于是帝辛命人將馬氏和宋異人都抓了起來,并讓人送一封急報,將此事告知了聞太師。 聞仲西征,一路無話。 只是到了黃花山的時候,招安了鄧辛張陶幾個山大王,順帶收了其麾下的小兵,壯大了隊伍。算起來總共是三十萬人馬,到了西岐的南門外,扎營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