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頁
游街之事,兩人略聊了兩句就停止了,荀攸將一份奏折放到林禹州跟前,“將軍,這是半年以來朝廷的收支。甘隴行省的稅收支撐了大半個朝廷的運轉,可這并不是長久之計?!?/br> “的確如此?!绷钟碇莘_奏折看了起來,如今大漢百廢待興,發展最好的就是由涼州變革而來的甘隴行省,但讓一省托一國,短期還行,長久下去,那一省肯定會垮掉,“秋收即將開始,要先保障各地百姓的生活,再圖其他?!?/br> 荀攸點頭,“司隸在洛陽的帶動下已然復蘇,晉州行省和直隸行省也恢復良好,再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這兩地就能做到自給自足?!?/br> 聽荀攸提到直隸,林禹州問道:“關羽還在邊境?” “新攻下的領地里有太多游牧部落,為保穩定,關將軍需要鎮守一段時間?!?/br> 林禹州用食指敲了敲桌子,他回憶著未來地圖,想著等直隸穩定之后,可以讓關羽繼續北上。 見林禹州思考著事情,荀攸又道:“今歲春播及時,加上各地興修水利,又無大災害發生,所以秋收頗豐,百姓們能過個好年了?!?/br> 林禹州抬頭問道:“洛陽秋收已經開始了嗎?” 荀攸點頭:“新糧種抗蟲能力強,加上有農署官員親身教導,百姓的收成非??捎^?!?/br> 林禹州臉上浮出笑意,對百姓來說,其他都是虛的,只有吃飽肚子才是最實在的,而只有百姓生活好了,才能圖別的東西,發展需要一步一步來。 糧食增多,荀攸自然也很高興,如此一來,朝廷財政也能緩和一二,倘若年節前能拿下偽朝廷,那軍費這塊也能節省一大部分出來。 就在荀攸和林禹州各自暢想未來的時候,小黃門的聲音將兩人的思緒喚了回來,“陛下駕到!” 劉協跨過門檻,看到荀攸也在,抬手免了荀攸的行禮,他轉頭對林禹州說道:“朕剛才看到戶部農署的奏折,說今歲的秋收已經開始了?!?/br> 林禹州點頭,“的確如此?!?/br> 劉協問道:“朕還看到工部的奏折,新的收割器械已經制作出來,要下發到各地嗎?” 荀攸拱手回答:“回稟陛下,工部已經將新器械交給了戶部,這幾日農署便會擬定好使用章?!彼耸菓舨可袝?,早就見過新的收割器械,只是這種器械造價高昂,不可能人手一臺,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它的使用效率,需要好生打算一番。 劉協聽完點了點頭,轉而又道:“記得將新糧種的產量統計出來,若是人手不足,大漢學宮內的學子也能幫忙,他們也需要鍛煉?!?/br> “臣領旨?!?/br> 劉協跟荀攸交流完,又看向林禹州,“將軍,甘隴行省呈上來一種白色的花朵,說它是就能制作棉衣的棉花,這種棉花,在其他地方能種植嗎?” “當然可以,我讓農業署將可以種植棉花的地方從地圖上標出來?!?/br> 劉協高興起來:“那就太好了?!?/br> 前些年,涼州棉衣是冬日里洛陽最暢銷的商品,一度形成一衣難求的局面,而棉花則是青崖從南方找到的,彼時它還是世家庭院里的觀賞植物,誰都想不到它還能有如此功用。經過多年的發展,棉產業已經成了甘隴行省的支柱產業之一,與之有同樣地外的還有造紙與葡萄酒。 聽劉協提起棉衣,荀攸也記起來當年他與郭嘉到涼州時的情形。當年到達涼州的時候,他和郭嘉都生了病,若不是驛站里的棉被,他們肯定得凍死了。他倆被荀彧接走時,還給裹上了大花棉襖,當時還特別嫌棄花棉襖的樣式和顏色來著。 林禹州發現荀攸走神了,也沒喊醒他,轉而對劉協說道:“陛下,單單靠涼州一地的棉花,并不能滿足整個大漢百姓的需求,冬日御寒,還是要多管齊下?!?/br> “朕明白,北方天寒,南方濕冷,冬日最是難熬,只衣物是不夠的,糧食,干柴都不能少?!?/br> 林禹州點頭,“工部近日制作出了一種新炭,熱量極高,這種新炭會用到煤石,而晉州有很多煤石礦?!?/br> 劉協興奮地拍了一下手,他抓到林禹州話中的重點,荀攸亦然。 “新炭能帶動晉州財政,只是煤石礦開采或許會破壞田地山川,牽一發而動全身?!绷钟碇菘粗鴦f的眼睛,認真地說道道:“不能只顧一時利益,開采事宜需慎之又慎?!?/br> 劉協沉默了,過了一會兒,他抬頭說道:“朕明白將軍的意思了,此事可否交由朕處理?” 林禹州從不阻攔劉協接觸國事,“陛下受累了?!?/br> “不累!”劉協臉上閃過興奮的光,這一年多以來,他學到很多,他有信心把這件事情辦好,不讓晉州百姓失望,也不讓后世子孫失望! 林禹州還不知道劉協的想法,否則知道對方已經想到后世子孫了,估計得笑起來,畢竟才十歲的娃,媳婦都沒有一個,還子孫,先有兒子再說吧。 三人在內書房很說了一會兒話,直到太陽西斜,他們才止住話頭。 晚上還有恩榮宴,在筵席開始之前,他們也需要準備一番。 夕陽的余暉散落在宮墻上,仿佛為整座皇宮披上了一件金燦燦的蟬紗,新科進士們匯聚在宮門處,他們懷著興奮的心情,等著宮人領他們去恩榮宴。 諸葛瑾抬頭眺望了一下皇宮,完成游街任務之后,他就回了家。叔父諸葛玄在家里等候了多時,還喝了很多酒,醉意朦朧的叔父跟他吐露了很多話,朝廷的現狀,大漢的變化以及諸葛家的未來等等。他是第一批科舉入仕的官員,勢必會引起多方重視和揣測,他需要做好準備,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