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書迷正在閱讀:沒有蛋蛋也能報恩嗎、絕命誘惑、歸鳶、萬千妖魔為我傾倒、您的外掛到了[末世]、一篇替身文、江山又小雪、欺上、魔尊為何如此妖艷、渣了天帝后揣了他的崽
這篇文章每個領域都提,在僅有的篇幅里深挖不起來,可謂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趙翰林說烏七八糟也沒說錯。 但是說沒有主題,就是趙翰林在睜眼說瞎話了。 季小郎君提的每一個領域,矛頭都直指世家。就拿鹽鐵來說,至今各個世家還盤根錯節,壟斷著鹽鐵的五分利。 這是皇帝決不能容忍的。 想來那群人精只是裝不懂罷——裝不懂的大多是世卿世祿一流,這群萌世家余慶的世家子們想把季玦這篇按下去。 崔清河也提了。 田拙把他不痛不癢地頂回去,又把唐安的卷子提上來,崔清河便退了一步。 田拙看著皇帝。 皇帝看完了季玦的策論,該看到后面那首詩了。 “盛京西望此人間,九派大江九疊山。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長在掌中看?” 讀到最后一句時,皇帝下意識揚了尾音,讀成了疑問句。 “首聯續詩,這首續得最好?!壁w慈道。 皇帝點點頭。 崔清河也開口道:“季小郎君有大胸襟?!?/br> 皇帝先是被頸聯和尾聯一驚,不由對季玦更生幾分欣賞之意,聽到崔清河這句“大胸襟”,又不大高興了。 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長在掌中看。 這像是一個生在邊遠小城的、十五歲的鄉野少年寫出來的東西嗎? 崔清河又來了一句:“季小郎君這句,大概就是天才吧,臣少年時不能及也?!?/br> 他眉目清俊,聲如冷玉,此時面目誠懇,真像是在說自己不能及也似的。 田拙幾不可察地冷哼一聲。 崔清河的唇邊多了一分笑意。 皇帝放下季玦的卷子,轉而拿起方朗的,說了一句:“這位季小郎君朕見過,不是個正經人兒?!?/br> 田拙、崔清河:……? 陛下在哪里見過季小郎君?什么叫不是……正經人兒? 崔清河愣了一下,又笑了,笑著笑著還看了田拙一眼。 “陛下可有決斷?”趙慈問。 皇帝沉吟片刻,拿出唐安的卷子,道:“可為頭名?!?/br> 三個人記下。 “方朗?”皇帝又念了一句方朗的名字,問道,“這位可是盧先生的門生?” 趙慈回了句是。 皇帝笑著說:“季小郎君長得俊,朕看探花正正合適?!?/br> 至此,天元十五年的一甲,算是塵埃落定。 君臣幾人說了幾句閑話,在田拙他們即將告退之時,卻聽皇帝冷不丁又念了一遍季玦的詩。 “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長在掌中看……這要是朕的哪個兒子寫出來的,朕能馬上立他為太子,可惜啊?!?/br> 事關皇帝的幾個皇子,幾個人老神在在,誰也沒接話。 皇帝頗為幽怨地嘆了口氣,揮揮手讓他們下去了。 說來好笑,皇帝登位十五年,這卻是他第二次親自處理科舉的各項事宜。 田拙和崔清河,都是他提上來的,天元十二年的進士。 天元十二年,皇帝費盡心思,才把鄭相踢出了插手殿試的隊伍,那一年三百零一份考卷,都是皇帝親自閱的。 此前十二年,從皇帝登基開始,進士不叫天子門生,而叫鄭相門下。 就連如今,今年的榜眼方朗,也是盧大儒的關門弟子。 盧大儒是當今鄭相的同門師兄,方朗排資輩,得叫鄭相一聲師叔。 今年他選讀卷官時,選得十分斟酌,鄭相一系只選了一個——人卻湊不夠了。 “鄭半朝”之名天下皆知,半朝皆是門生故舊,這一黨簡直讓皇帝頭疼了十幾年。 皇帝不禁又在心底暗罵起先帝來。 當年鄭相的父親,那位人盡皆知的鄭氏大家歸隱山林,先帝三請而不就,只一心一意教書育人,傳圣人之道。 他首開私學,先帝下旨褒獎,鄭氏一門更是如日中天,天下文人趨之若鶩。 皇帝本不想用“趨之若鶩”這個詞,只是他實在是煩透了鄭氏家學。 鄭老爺子身體康健,弟子越收越多,收了門生三千。 門生再收門生,收了一窩兒又一窩。 這些其實也沒什么。 鄭老爺子不出仕,他那些優秀的弟子們卻入朝為官,或走科舉,或舉孝廉,一個一個扎根在了朝堂內。 直到鄭老爺子仙逝,一個正一品的宰相、三個從一品的尚書給他抬棺,幾乎整個朝堂夾道相送,才讓先帝覺出不對味兒來。 可惜來不及了。 鄭老爺子最小的兒子,當今的鄭相,入仕了。 鄭相甫一入仕,整個朝堂,不是這個叫他師兄,就是那個叫他師弟,不是這個叫他師伯,就是那個叫他師叔祖的。 他從翰林院編修做起,僅僅用了三年,便做到了宰相。 皇帝受夠了鄭半朝! 他又在心底大罵了先帝一句“糊涂蛋”。 他恐怕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湊不齊殿試讀卷官的皇帝。 鄭相一系的他絕不想多用,只好又湊了幾個世家出身的。 這群人對科舉不是很在意——他們的戰場不在科舉。 當然如果能多分幾杯羹,他們也樂得閱閱卷子。 今年一甲的三個名次,是多方妥協的結果。 鄭氏一個,寒門一個,世家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