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想抱朕大腿[綜]_分節閱讀_246
書迷正在閱讀:馨香、【簡繁雙拼】皇帝的愛人【古裝動作大片】、弟妹(古風強取H)、公主攻主GL(舊文搬運)、劇情崩了關咸魚男配什么事、我在古代開書鋪[穿書]、爆紅后,我和渣過的總裁在一起了、雙病嬌、對門兒(futa)、這對兄妹不正常(骨科)
“王大人辛苦了,工部人手可還夠用?”李斯由王莽帶到百家論壇之處,他看到眼前著恢弘大氣的建筑物,開闊視野的場地,雖然如今此處空蕩蕩的還處于施工之中,但能遇見一旦它向外開放將會成為怎樣繁榮景象。 李斯難以掩蓋自己的激動:“這,這百家論壇,是陛下要讓諸子集成邁向天下的登天梯??!” 王莽斜眼瞥了他一眼,心里冷笑:沒見識的土包子,等你見到后面還要吃驚呢! 作為實際監工的建造人,王莽可是接手了陛下對百家論壇的全部圖紙:“此處是辯會處,李大人可以隨本官來,往前就是印刷處?!?/br> 印刷處? 李斯沒有見過活字印刷的效率,他們到時,正巧是工匠們在將此前大周境內的各家典籍印刷成紙,那效率,刷刷刷地就出來了。 “日后此處是提供給諸子百家的,”王莽看到李斯震驚,面上淡定的很,全然沒有第一次拿到圖紙設想那樣激動,他現在緊跟周帝步伐,眼界寬闊了,心也大了。 哼,晉人算什么,秦國又算老幾,用不了五年十年的,大周的發展早晚要把他們吞沒。 等李斯摸投了百家論壇的結構,韓非就丟給了他一項大任務,與禮部合作安置稷下學院來的百家代表。 百家論壇之中有安排給前來論壇住宿的諸子宿舍樓,這邊凡是有到太學任教的先生都是有特殊住宿區域的,而想要在此一搏的其余學子則要交納宿舍費的,周帝將這一批宿舍費用來維護管理,聘請灑掃人員,還有安保人員維護秩序,為大周人民的就業創建了一波崗位。 大周的百家論壇建成了,稷下學院的諸子接到了孔夫子的傳信,厚厚的一疊險些將鷹鳩給壓垮。那鷹鳩飛到學院后蹭著荀子的手,嚶嚶地撒著嬌,像是在埋怨孔夫子對它的虐待。 荀子為它解下了那一疊幾乎與書冊等同的信,拆開外紙包裝,其中分別有給他們諸圣人的信。 “老夫子這是將所有人都喊上了嗎?”荀子笑著搖搖頭,他拆開獨屬自己的那信,仔細看了起來。 “先生,孔夫子說些什么?”學生張蒼見荀子剛坐下又激動地站了起來,詫異于一向淡然處之的荀圣人也會有這樣情緒化的一面。 周帝想請諸子圣人為天下學子授課,成百家之書,開百家論壇! 孔夫子成了太學名譽校長,跑來他跟前得瑟! 韓非與李斯主張的法學理念得周帝所肯定,大周新律以法制觀念為主。 老夫子為荀子寫下周帝對于法治與人治的關系理解,如同震耳欲聾的新世界大門,在荀子眼前緩緩打開。 “我要去周王都!” 同樣是稷下學院圣人之一的墨子,名為翟,他接到孔夫子傳信以后,這位墨家學派創始人,以其銳利的洞察力發現了大周發展其中的盲點! 如今周帝是大權在握,并且是這大周說一不二的掌權人,然而他做的一切,開拓思想,扶持手工業工農商業,將朝中職權三權分立,各司其職互相牽制。 長此以往,便是帝王不做決定朝政一樣能夠順利運行。 “希望不是我的錯覺?”墨翟摸著下巴,若有所思。 “老師也要去大周嗎?”墨翟的學生如此問道。 墨子曾經學習儒家學說,但是他就是覺得不得勁,他批評儒者對待天帝、鬼神和命運的不正確態度,以及厚葬久喪和奢靡禮樂,認為儒家所講的都是些華而不實的廢話。 而法家,在他心里更是□□的代名詞。墨子曾于孔夫子理論,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如今存在于世的諸國□□,社會底層的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沒有人看到,他們弱小可憐還受到壓迫。 在漫長的探索過程中,墨子曾游歷諸國,看慣了生生死死,嘗過了酸甜苦楚,最終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 如今孔夫子來信說什么?周帝廢除了將士農工商分等級的鄙視鏈!單獨成立工部,并優先考慮稷下學院來的學者安置。 墨子想到那些跟隨自己至今的勞苦大眾們,有些人至今仍然只能靠一技之長糊口飯吃,他知道機會來了,他要去周王都,他想要親眼看一看,周帝是否真如孔夫子所說的那樣將仁與政完美結合。 墨子一行人準備上路前往大周,而大周王都最近也發生了一件大事! 在緊張地籌備以后,大周歷史上第一對男男婚事在萬眾矚目之中進行。 釐王與校尉陽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說書人講到他們那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愛情諾言,不少前來聽戲的娘子們感動地潸然淚下。 此時的社會還沒有經過華夏歷史上的儒家思想洗禮,相對開放一些,但是男子相戀到直接成婚的還真是少見。 何況釐王與校尉陽是多么大的人物啊,他們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在民間所流淌,說書人將他們的故事改編成小說,每日講上一段,賺翻了,他們沒想到那些有錢人家的小娘子們竟然真喜歡聽這樣新奇的故事。 釐王母親,也就是老王妃反抗無效,干脆破罐子破摔趁機為小兒子張羅婚事。 還真別說,因為釐王與陽動人心弦的愛情故事,一生一世一雙人的藝術氣息令多少大家娘子心生向往,釐王府一出了名,信陵公子的身價也水漲船高。 輿論走向說人民不能愚鈍無知,人人要學習知理,也要追求開放,要寬容,要以愛來看待這個世界。 有陛下派趙高前來送禮祝賀,為釐王做面子,在大周如今的輿論形勢之下,沒有人說什么不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