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仁宗皇帝本紀[歷史]_分節閱讀_184
書迷正在閱讀:C位學習,天選出道、在橫濱當守護神的日子[綜漫]、二世祖總在魅惑人心[重生]、他們都想抱朕大腿[綜]、馨香、【簡繁雙拼】皇帝的愛人【古裝動作大片】、弟妹(古風強取H)、公主攻主GL(舊文搬運)、劇情崩了關咸魚男配什么事、我在古代開書鋪[穿書]
襄陽王趙爵,乃太宗皇帝幼子,先帝的幼弟。 先帝子嗣艱難,繼位多年未有太子,當時襄陽王尚在京城,聰敏自持,篤愛書禮。于是就有一種議論,說不如效太.祖太宗兄終弟及故事,以襄陽王為儲君,繼承大統。 先帝當時沒說什么,只是以宋州乃龍興之地為由,改為應天府,又在應天府興建了祖廟宮殿。 宮殿建成之后,馬上遷了一大批的宗室子弟去應天府居住。 美其名曰,宗室生齒日繁,汴梁城宮殿不堪居住,不如遷去應天府,房子大,住得更舒坦。 遷往應天府的宗室子弟們,大多是太.祖皇帝與魏王延美之后,和先帝之間隔了一層,不是親兄弟,關系生疏。 唯一一個太宗一系的宗室,就是襄陽王趙爵。 先帝把自己的親弟弟遠遠打發到了應天府,這么些年從不許他回京,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什么兄終弟及,朕就要父死子繼。爾等一世為臣,休想打朕皇位的主意。 把襄陽王打發到應天之后,劉娥與李妃先后有孕,真宗皇帝終于有后,喜得大赦天下。襄陽王想要回京慶賀,被宋真宗義正詞嚴地拒絕了。 皇弟啊,好好在應天呆著吧,別總想著回朝結交大臣沽名釣譽了。 結果沒過幾年,太子薨了。真宗大病一場,眼看著就要不行了。朝中又有大臣進言,不如將襄陽王召回京城,以備后事。 宋真宗是萬萬沒有想到,都搬到應天府了,他皇弟在朝廷上還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啥事都有人惦記著他。于是連病都顧不得病了,立刻掙扎起來收養八賢王之子入宮,就是當今皇帝。 比起襄陽王,宋真宗對八賢王的好感度可就高得多了。 至少這個弟弟沒成天惦記著要自己當皇帝。 八賢王之子入宮以后,皇后劉娥又以鐵血手段將朝野上下的襄陽王黨羽清洗了一遍。襄陽王從此沉寂了下去,在應天府安分守己地當自己的閑王,直到如今。 公孫策咋舌:“襄陽王身份尊崇,若此事當真與他有關,則分外難辦?!?/br> 他與包拯對視了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言而未盡的深意。 襄陽王覬覦皇位久矣,若此次賑災款項真的是被他侵吞了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真宗時的襄陽王,還是很愛惜羽毛的。畢竟本朝有過兄終弟及的先例,真宗又無子,皇位還是有可能落在他的頭上的。 即使是這虛無縹緲的一點可能,也值得趙爵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君子模樣。 想當皇儲,思想品德不過關可不行。 到了本朝,情況則大不相同了。 只聽說過弟弟繼承兄長皇位的,沒聽說過叔叔繼承侄子皇位的。 就算當今皇帝忽然崩了,沒留下后代,人家也自有八賢王一家子血親為嗣,不說別的,皇帝可還是有個雙生哥哥在的。 何況就在今年夏天,中宮已有皇子降生,襄陽王合法繼位的美夢徹底破碎了。 人急上房,狗急跳墻,要是真把襄陽王逼急了…… 不能合法繼位,恐怕就要起兵造反了吧。 這時候,如果叫他得到了一大筆的錢糧…… 公孫策道:“無論如何,學生自當竭盡所能,助包大人查清應天賑災一案?!?/br> 包拯道:“有勞公孫先生了?!?/br> 此事宜早不宜遲,第二天,包拯便帶著展昭公孫策等人前往應天府。 臨行之前,皇帝給他們發了一張圣旨,敦促襄陽王配合他們檢查賬目。 包拯將圣旨收在公文袋中,命展昭貼身保管。 他們這一行人只有展昭武功最高,由他保管圣旨最為妥當。 若沒有這張圣旨,他們就無法對抗襄陽王,也就無法查清應天府一案的真相。 應天府與東京汴梁相距不遠,不多時日,包拯已到了應天府城下。 舉目四望,果然是一派民生凋敝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