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仁宗皇帝本紀[歷史]_分節閱讀_25
書迷正在閱讀:C位學習,天選出道、在橫濱當守護神的日子[綜漫]、二世祖總在魅惑人心[重生]、他們都想抱朕大腿[綜]、馨香、【簡繁雙拼】皇帝的愛人【古裝動作大片】、弟妹(古風強取H)、公主攻主GL(舊文搬運)、劇情崩了關咸魚男配什么事、我在古代開書鋪[穿書]
遼國入侵如何抵御這種大事不是在大朝會上能夠商討的,散朝后,劉娥把趙受益打發去寫作業,領著寇準和幾個文武重臣去了御書房。 趙受益寫著作業,把劉恩打發去聽墻角。 一個時辰后,劉恩回來了。 寇準和劉娥達成一致,由寇準兼任樞密使,帶兵十萬,至河間府迎敵。 第10章民心所向,眾望所歸 宋朝官制中,樞密使是掌握最高軍事權力的官員,但大多由文人擔任,以防止武將專權。 趙受益不是很認同這種做法,外行指揮內行在哪里都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配置,更何況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 再加上宋朝為了壓制從五代十國流傳下來的尚武風氣,刻意貶低武人的價值,導致宋代的讀書人既不習武煉體,也不鉆研兵書,對領兵打仗不精通,更不屑于精通。 然而真正到了戰場上,掌握最高決策權的竟然還是這幫文人,這也就不能怪宋朝外戰無能了。 讓一群讀著圣賢書長大的文人統領千軍萬馬,還指望著能驅逐韃虜,保家衛國,這怎么可能呢。 也就是到了南宋的時候,因為被金朝打傻了,統治階級才稍稍放寬了對武人的限制。 但岳飛該殺還是殺,所以整個宋朝的尿性是從頭到尾一以貫之的。 寧可被外敵摁在黃河里打,也不愿意給武將一點點自主性。 寧予友邦,不與家奴,就是這么有原則,略略略。 寇準平生以“出將入相”自詡,認為自己是文武全才,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但放眼整個大宋,像這樣的人才太少了,一只手可能不夠數,兩只手肯定數得完。 指望著這種社會風氣下能夠多出幾個善于統兵的文人,那不現實,還不如指望契丹幡然悔悟,愿歸王化來的實在。 想要徹底改變宋朝積弱的形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趙受益只能先治標后治本,把今年契丹入寇這個坎先跨過去再說。 也不知道寇準領著十萬禁軍走到哪了。 寇準領著十萬軍隊已經快要抵達邊境了。 為了防止軍隊和民眾之間發生感情,宋朝軍隊頻繁換防,每隔三年就要把全國各地的士兵全都調換一遍,因此宋朝的軍隊,尤其是戰斗力相對較強的禁軍,對于打仗可能不太擅長,但對于遷徙那是十分的擅長。 沿途的官府民眾也早已習慣了軍隊每隔幾年就要打家門口經過,征集物資補充軍糧按部就班得有些麻木,有些地方甚至直到軍隊開走了都不知道這一支是要去打仗的,只是有些疑惑怎么這支軍隊路過的時候沒到城里瓦肆找幾個姑娘樂呵樂呵。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寇準帶隊來到了河間府。 河間府就在邊境附近,與契丹遼國的南京離得不遠。 遼國若南下,第一站必定是河間府。 若占據河間府,不僅可以以此作為攻占宋國全境的橋頭堡,更可以向東至黃河邊上,逆流而上直抵宋朝國都汴梁。 汴梁附近無天險,還有條黃河流經,黃河上邊又不能加蓋,是個人都能劃條小船直入京師。 難怪宋朝皇帝一開始打仗就想著遷都,不打仗的時候就想著給都城修城墻。 就是沒有安全感鬧的。 后來黃河入??跀荡伪边w,宋朝皇帝害怕入??谧罱K遷到遼國境內,被人順著黃河摸到老家,還開展了史稱“三易回河”的大工程,歷時三代人,妄圖以人力干預黃河的入??谶w移。 入??谶w沒遷回來不知道,反正黃河下游是因此發了大水災,直接沖毀半個河北,淹死平民無數,傷天害理,無過于此。 河間府下轄有瀛洲,寇準駐軍瀛州,傳令城中,接管一切軍民政務。 寇準在朝中是宰相,出兵在外又加封了樞密使,級別不可謂不高。 瀛州長官見他來了,二話沒說就讓出府衙,恭請相爺入城接管瀛州。 寇準到瀛州的第一天,就命人揀選耳聰目明的人充作斥候沿著邊境日夜了望,看到遼國大軍來了就回城稟報。 又翻閱了州府內的戶籍,將瀛州下轄幾縣、每縣各下轄幾村都記得清清楚楚。 州縣有城墻和護城河,遼軍到來想要攻破還須費一番力氣。